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據介紹,風雲三號E星是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五顆衛星,是風雲衛星家族裡首顆晨昏軌道衛星,也是世界業務氣象衛星家族中首顆晨昏軌道衛星,在保持高精度全球成像和大氣垂直觀測能力的基礎上,將有效提高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精度和時效,進一步提升風雲衛星的國際影響力。

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是現在在軌運行的風雲四號A星(FY-4A)的姊妹星。風雲四號A星屬於科學試驗型衛星,在軌性能穩定優異,已成為中國靜止氣象衛星的主力軍。在風雲四號A星的基礎上,B星進行了系統升級優化,各方面技術更為成熟,將成為中國第一顆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業務星。

來自中國氣象局的資料顯示,我國是使用氣象衛星資料較早的國家之一,早在1969年就已開始接收、處理和應用國外氣象衛星資料。與此同時,我國也積極研製和發展自己的氣象衛星系統。50年來,中國衛星氣象事業發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1988年9月7日4時30分,註定是一個被標註在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史上的光輝時刻: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並將第一次自主拍攝的衛星雲圖回傳地球。從此,我國結束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1997年6月10日,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又一次迎來大的跨越——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將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送入太空。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初定於2020年9月由中國氣象局確定2顆風雲氣象衛星暱稱,並對評選結果進行公示。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張宏偉 攝)「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1970年周恩來總理指出要搞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並親自布置了相關任務,從此開始了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FY-1)的研製和發展工作。        FY-1衛星分為兩個批次,各兩顆星。01批的FY-1A星於1988年7月9日發射,FY-1B星於1990年9月3日發射。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2020年,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0年。 2020年10月12日0時57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後的第三天,西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實現了航天報國的又一次勝利進軍。
  • 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今日發射(圖)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今日發射 將服務北京奧運綜合報導,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將於5月27日上午11時左右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據了解,中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1星將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網報導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發射測試、燃料加注等各項準備工作。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半個世紀前,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提出「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從一片空白到惠及全球,50年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鬥之路、成功之路。  這是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50年。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美國氣象衛星的雲圖上反映了造成這一災害的天氣情況,而我國做天氣預報需要的高山、沙漠、海洋等地區的資料獲取相當困難。周恩來總理在聽取了氣象、郵電、鐵道等部門的匯報後說:「要搞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在我國的氣象衛星沒有出來以前,要想辦法接收、利用外國氣象衛星的資料。」從此,中國的氣象衛星計劃啟動。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
    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經報國務院批准,2010年3月,國防科工局、財政部聯合批覆風雲四號科研試驗衛星工程立項。計劃於2016年12月中旬,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徵三號乙(CZ-3B)運載火箭擇機發射。目前,衛星發在發射場測試準備工作正常。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自主創新:從無到有、從弱到強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鬥之路。奮鬥之路,歷盡坎坷。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回憶說,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1977年11月,氣象衛星大總體方案論證會在上海召開,統一了對氣象衛星研製工作的認識,確定氣象衛星工程代號為「七一一」工程,將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明確了工程的五大系統總體單位。自此,我國氣象衛星領域開啟「風雲」紀元。「我國的氣象衛星是根據氣象服務的需求一步一步發展的。
  • 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精測風雲 服務防災減災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
  • 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精測風雲 服務防災減災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50年來,風雲氣象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我國颱風、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大幅提升。
  • 風雲三號03批氣象衛星將於2018年發射-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3月30日電 記者楊舒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日前,風雲三號03批氣象衛星使用要求通過專家評審,按照計劃,其中首發星將於2018年發射升空,在此批次中,我國將發射首顆降水測量衛星。
  • 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革命性重器
    這是一個和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並不遙遠的科技事件,隨著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成功飛天,我國迎來了新的氣象觀測時代,以及有望更為準確的天氣預報時代。    12月11日凌晨0時11分 ,風雲四號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2013年9月23日 風雲三號03星發射成功
    2013年9月23日 風雲三號03星發射成功2017-09-23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2013年9月23日2013年9月23日,我國第三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