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我國氣象衛星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極軌衛星圍繞南北極跨越赤道飛行,飛行一圈約102分鐘,軌道高度830公裡左右。衛星所經過地點的地方時基本相同,所以也稱為「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它的優點是可以對全球任何地點進行觀測,主要用於天氣預報、生態、環境監測以及氣候變化研究。靜止衛星在地球赤道上空距地面約35800公裡,與地球自轉同步運行,衛星看上去好像靜止在地球赤道上空不動,可以觀測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區域,也稱為「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它的優點是對局部地區可進行15-30分鐘高頻次的觀測,可以捕捉到快速變化的天氣系統,主要用於天氣分析特別是中尺度強對流天氣的預警和預報。

風雲一號

  

  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著手進行發展極軌氣象衛星的準備工作。1970年周恩來總理指出要搞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並親自布置了相關任務,從此開始了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FY-1)的研製和發展工作。
        FY-1衛星分為兩個批次,各兩顆星。01批的FY-1A星於1988年7月9日發射,FY-1B星於1990年9月3日發射。02批衛星在01批星的基礎上,改進了姿態控制系統的可靠性和掃描輻射計的性能,將5個通道增加到10個;甚高解析度圖像傳輸(HRPT)數傳碼速率相應提高一倍,由0.6654Mbps提高到1.3308Mbps;星上裝置了固態存儲器,實現了延時圖像傳輸(DPT)的數位化。這一系列的改進使02批星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壽命都大大超過2年的設計壽命。02批的FY-1C星於1999年5月10日發射,FY-1D星於2002年5月15日發射。現在,FY-1D星仍在正常工作。

  風雲二號

  

   按照目前確定的我國地球靜止氣象衛星的發展計劃,中國第一代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將分為三個批次:01批衛星包括兩顆星FY-2A和FY-2B,屬於試驗型地球靜止氣象衛星;02批有三顆衛星FY-2C、FY-2D和FY-2E,為業務型地球靜止氣象衛星;03批預計有兩顆星FY-2F和FY-2G,衛星性能將在02批衛星的基礎上有適當改進。增加03批衛星計劃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在軌運行的第一代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向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實現連續、穩定的過渡。整個第一代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並提供應用服務的時間到2015年前後。
        到2007年為止中國已成功發射四顆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其中01批兩顆衛星FY-2A和FY-2B已停止工作,脫離了地球同步軌道。目前在軌運行,並提供應用服務的是02批前兩顆衛星FY-2C和FY-2D,分別於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發射成功。相對01批衛星,02批衛星技術性能有較大改進,主要包括星載掃描輻射計由01批的三通道增加到5通道,若干主要技術指標也有所提高;02批增加了星上蓄電池供電能力,以保證衛星在春、秋分前後進入地影期間對全星供電,星上儀器不關機。
    隨著FY-2D的發射,我國靜止氣象衛星系統首次形成了雙星觀測模式,汛期期間能夠提供中國大陸區域15分鐘間隔的雲圖動畫,大大提高了氣象衛星雲圖的時效。
    風雲二號06星(FY-2E)於2008年年底發射,用於替代已經超期服役的FY-2C。

  風雲三號

  

  風雲三號(FY-3)氣象衛星是我國的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它是在FY-1氣象衛星技術基礎上的發展和提高,在功能和技術上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具有質的變化,具體要求是解決三維大氣探測,大幅度提高全球資料獲取能力,進一步提高雲區和地表特徵遙感能力,從而能夠獲取全球、全天候、三維、定量、多光譜的大氣、地表和海表特性參數。FY-3氣象衛星的應用目的包括四個方面:
● 為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全球均勻解析度的氣象參數。
● 研究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規律,為氣候預測提供各種氣象及地球物理參數。
● 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和地表生態環境。
● 為各種專業活動(航空、航海等)提供全球任一地區的氣象信息,為軍事氣象保障服務。

  FY-3的研製和生產分為二個批次,01批共兩顆衛星,FY-3A已經於2008年5月7日成功發射。02批星的發射將在2010年以後,並對部份遙感儀器作增加、更換和性能改進,FY-3衛星系列將應用15年左右。

  風雲四號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主要發展目標是:衛星姿態穩定方式為三軸穩定,提高觀測的時間解析度和區域機動探測能力;提高掃描成像儀性能,以加強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能力;發展大氣垂直探測和微波探測,解決高軌三維遙感;發展極紫外和X射線太陽觀測,加強空間天氣監測預警。風雲四號衛星計劃發展光學和微波兩種類型的衛星。

  據悉,經過多次論證,多通道可見光紅外掃描成像儀和紅外高光譜探測儀(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以及星地相關技術的科技攻關,已取得了較大進展。

  我國幅員遼闊,國土東西跨度超過60度,隨著我國資源和安全對信息區域擴大的需求,光學星按照東、西雙星進行空間軌道布局(雙星運行),西部星觀測區域覆蓋我國西部、印度洋、紅海和中東地區並西接歐洲,東部星觀測區域覆蓋我國中東部、擴大到廣大太平洋地區。微波探測衛星單星運行,定點在在能覆蓋我國國土為主的最佳空間軌道位置。光學衛星將在「十一五」期間完成型號立項,並進入研製,在「十二五」發射試驗衛星,完成對試驗衛星的評估和明確業務衛星技術狀態,「十三五」發射風雲四號業務衛星並接替風雲二號業務的任務。

  「風雲四號」是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由上海航天局的「風雲二號」總設計師李卿領銜設計,充分考慮海洋、農業、林業、水利以及環境、空間科學等領域的需求,以實現綜合利用。據透露,「風雲四號」衛星主要探測儀器為10通道二維掃描成像儀、幹涉型大氣垂直探測器、閃電成像儀、CCD相機和地球輻射收支儀,地球圓盤圖成像時間為15分鐘。

  我國一貫高度重視和支持氣象衛星,目前已經制定了《「十一五」和2020年前我國氣象衛星發展規劃》。根據這個規劃,目前,我們正在研製和發展下一代的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的研製,完全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和歐美同步,從時間上來講,如果我們抓得緊的話,甚至有可能先搞出來。此外,我們還在進行一些專門的氣象探測衛星的預先研究。我預期,在不遠的將來,我國的氣象衛星技術和水平將實現更大的突破和跨越。

  風雲四號的前期論證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十五」期間,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進行風雲4號關鍵技術預先研究,目前的進展情況還是比較令人鼓舞的。風雲四號工程立項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計劃在2008年完成整個工程的國家立項。

相關焦點

  • 氣象衛星有哪些應用領域?
    氣象衛星有哪些應用領域?   隨著氣象衛星的穩定運行與數據的廣泛共享,風雲衛星應用領域與水平也有了快速的發展。逐步從定性應用向定量應用發展,在颱風、洪澇、乾旱等多種災害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應用領域由氣象逐步拓展到減災、農業、林業等多個方面,在我國民用遙感衛星中效益發揮最好、應用範圍最廣。包括:1、在重大活動保障中的應用。2.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颱風監測 、森林與草原火災監測 、大霧監測、沙塵暴監測、洪澇監測、 乾旱監測、積雪監測)。3.在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的應用。4.在數值預報中的應用。
  • 萬千氣象 盡收眼底——我國氣象衛星介紹
    目前,氣象衛星接收網遍布全國,氣象衛星應用產品,已分發到全國各地,為眾多的應用部門所使用。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我國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的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衛星氣象事業的發展,加速了我國氣象現代化的建設步伐,為國民經濟、國防建設、防災減災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 氣象局召開座談會慶祝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40年
    40年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大跨越。    如何讓氣象衛星更好服務社會各個領域?未來氣象衛星發展有何規劃?將突破哪些技術瓶頸?「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探秘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新方向。
  •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擁有強大的衛星數據獲取、處理、分發和存儲能力。四站一中心的地面業務系統能夠直接獲取東起太平洋、西至裏海、南到菲律賓、北及貝加爾湖上空的所有氣象衛星數據。
  • 氣象衛星在防災減災中有哪些應用?
    氣象衛星在防災減災中有哪些應用?新聞中心-中國網 news.china.com.cn   時間: 2012-08-21   發表評論>>     與常規氣象觀測相比,氣象衛星在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上都具有很大的優勢。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惠及107個國家和地區
    2020年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周年。中國郵政推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郵票,郵票設計中地球背景是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據了解,氣象衛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益加速實現,截至目前,使用風雲氣象衛星數據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已增至107個(包括7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9個國家已建成風雲氣象衛星數據直收站,28個國家已註冊成為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用戶。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跨越半個世紀的徵程,我國幾代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團結協作,堅持不懈、屢克難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使我國氣象衛星的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大幅提升。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促進全球氣象事業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成功發射 我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數小時後,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這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
  • 氣象衛星在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有哪些應用?
    氣象衛星在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有哪些應用?   氣象衛星遙感資料在我國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中的應用進展較快。目前,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反演的海表溫度、長波輻射、積雪和海冰產品已經成為全球和區域氣候與氣候變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信息。
  • 我國新一代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五號啟動需求論證工作
    新華社長沙4月23日電(記者胡喆、謝櫻)記者從23日在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舉辦地湖南長沙召開的高分衛星氣象行業應用研討會暨風雲五號氣象衛星需求論證啟動會上了解到,我國新一代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五號啟動了需求論證工作。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我國預報員雖能接收國外氣象衛星雲圖,但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無法挖掘原始數據、有效顯示各種氣象要素,應用受到極大限制。1977年11月,在氣象衛星工程第一次大總體方案論證會上,確定了氣象衛星工程代號為「七一一」,並將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正式開啟「風雲」紀元。「風雲」問世,道阻且長。
  • 我國初步確定第三代氣象衛星發展框架與思路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2月5日,我國第三代風雲氣象衛星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旨在展望2020年後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方向,初步形成第三代氣象衛星的發展框架與思路。    宇如聰表示,發展我國第三代風雲氣象衛星,對提高我國國際地位、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增強國際影響力,對滿足不斷增長的氣象預報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應用需求、對氣象觀測業務可持續發展、實現氣象現代化業務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成為世界在軌氣象衛星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雲三號04星於11月15日2時35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經在軌測試後,該星將投入業務運行,成為我國低軌道下午觀測的主衛星,與此前發射的風雲三號C星組網,形成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上下午觀測的布局。
  • 我國氣象衛星觀測邁入「風四」時代
    中國氣象報記者牛彥元報導 9月25日,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正式交付用戶使用。「風雲四號」A星綜合技術性能國際領先,其交付標誌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系統實現更新換代,對於保證我國靜止氣象觀測業務的連續、可靠和穩定運行,提高我國航天事業和氣象事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 孟執中院士逝世|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孟執中同志是我國衛星總體和衛星控制技術專家,也是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早期致力於自動控制及計算機系統研究,主持建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地面測控中心和臺站的計算機系統。負責長空一號衛星研製,制定計算機程控方案並組織了首臺計算機研製。1979年起主持我國第一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研製,任總設計師。
  • 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孟執中院士逝世
    孟執中同志是我國衛星總體和衛星控制技術專家,也是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早期致力於自動控制及計算機系統研究,主持建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地面測控中心和臺站的計算機系統。負責長空一號衛星研製,制定計算機程控方案並組織了首臺計算機研製。1979年起主持我國第一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研製,任總設計師。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新華社太原11月15日電(李國利 李瀟帆)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張宏偉 攝)「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據介紹,風雲三號E星是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五顆衛星,是風雲衛星家族裡首顆晨昏軌道衛星,也是世界業務氣象衛星家族中首顆晨昏軌道衛星,在保持高精度全球成像和大氣垂直觀測能力的基礎上,將有效提高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精度和時效,進一步提升風雲衛星的國際影響力。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據介紹,風雲三號E星是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五顆衛星,是風雲衛星家族裡首顆晨昏軌道衛星,也是世界業務氣象衛星家族中首顆晨昏軌道衛星,在保持高精度全球成像和大氣垂直觀測能力的基礎上,將有效提高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精度和時效,進一步提升風雲衛星的國際影響力。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是現在在軌運行的風雲四號A星(FY-4A)的姊妹星。
  • 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惠及107個國家和...
    2020年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中國郵政推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郵票,郵票設計中地球背景是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目前,氣象衛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益加速實現,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明顯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