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氣象衛星觀測邁入「風四」時代

2020-11-30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牛彥元報導 9月25日,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正式交付用戶使用。「風雲四號」A星綜合技術性能國際領先,其交付標誌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系統實現更新換代,對於保證我國靜止氣象觀測業務的連續、可靠和穩定運行,提高我國航天事業和氣象事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風雲二號)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於2016年12月1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定點於東經99.5°赤道上空開展在軌測試,於2017年5月25日定點於東經105°業務觀測位置。衛星在軌運行期間,圓滿完成衛星平臺、有效載荷、地面應用系統等測試任務。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各項功能、性能符合工程研製總要求。

  「風雲四號」A星整星研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並跑」向「領跑」的跨越,實現了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幹涉式高光譜大氣探測;全球首次輻射計、探測儀、閃電儀共平臺裝載,全天時工作;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驗證,首次425GHz頻段探測。

  「風雲四號」A星搭載了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和空間天氣監測儀4臺遙感儀器。其中,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可提供可見光、近紅外、水汽及紅外波段等14通道的高時空解析度圖像,全圓盤圖像觀測時間為15分鐘,空間解析度最高可達500米,獲取的雲圖層次豐富,海岸線等地標圖像清晰;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可獲取大氣溫溼度三維結構,對實現大氣高精度定量觀測具有重大意義;閃電成像儀首次實現了對亞洲、大洋洲區域靜止軌道閃電的持續觀測,可對我國及周邊區域閃電進行探測,進而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和跟蹤,提供閃電災害預警。

 

  FY-4A衛星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表示,「風雲四號」A星的成功,已經改變國際氣象衛星格局,成為我國建設氣象強國的重要裡程碑。衛星在軌測試期間,中國氣象局組織專家團隊,對颱風、沙塵、暴雨強對流等災害天氣和藍藻水華、霾等環境生態問題進行了實時、有針對性的應用監測。應用結果顯示,「風雲四號」A星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能夠更加清晰地識別沙塵細節紋理和颱風內部中小尺度雲繫結構,解析暴雨天氣不同層次水汽輸送;閃電成像儀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應用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下一步,中國氣象局將加強衛星數據產品的研發及應用,推動「風雲四號」A星在大幅度提高我國天氣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和空間天氣監測預警能力,廣泛應用於氣象、水利、農業、林業、環境、能源、航空和海洋等領域,特別是在服務我國軍民融合戰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目前,「風雲四號」A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序列,其數據實現全球共享,有望在2017年年底具備業務運行和實時服務能力,將為我國及亞太地區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全球氣象衛星觀測將邁入新時代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永  「未來四至五年,隨著多通道成像儀的研製和高性能探測器的搭載,全球氣象衛星觀測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詹姆斯·珀德姆是世界氣象組織綜合全球觀測系統(WIGOS)空間系統資深諮詢專家,曾任美國國家環境衛星、數據和信息局(NESDIS)研究和應用辦公室主任。作為一名氣象衛星領域的老科學家和管理者,詹姆斯·珀德姆談起未來氣象衛星發展興奮不已。
  • 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革命性重器
    這是一個和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並不遙遠的科技事件,隨著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成功飛天,我國迎來了新的氣象觀測時代,以及有望更為準確的天氣預報時代。    12月11日凌晨0時11分 ,風雲四號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勇以「風雲」指蒼穹在成功發射風雲一號A星和風雲二號A星後,1998年,國務院批准設立氣象衛星專項資金,明確了氣象衛星發展的投資渠道;1999年,國務院批准了《「九五」後兩年至2010年我國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計劃》……風雲氣象衛星迎來了大發展時代。
  • 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隨著FY-2D的發射,我國靜止氣象衛星系統首次形成了雙星觀測模式,汛期期間能夠提供中國大陸區域15分鐘間隔的雲圖動畫,大大提高了氣象衛星雲圖的時效。    風雲二號06星(FY-2E)於2008年年底發射,用於替代已經超期服役的FY-2C。
  • 我國新一代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五號啟動需求論證工作
    新華社長沙4月23日電(記者胡喆、謝櫻)記者從23日在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舉辦地湖南長沙召開的高分衛星氣象行業應用研討會暨風雲五號氣象衛星需求論證啟動會上了解到,我國新一代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五號啟動了需求論證工作。
  • 萬千氣象 盡收眼底——我國氣象衛星介紹
    等距離設置的3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可以監測全球的氣象變化。颱風在何時何處生成,此時此刻在什麼位置,將向何處發展,全在監控之下。  我國的氣象衛星是以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並存而發展的。極軌系列氣象衛星以風雲一、三、五……號等奇數排序。靜止系列氣象衛星以風雲二、四、六……號等偶數排序。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從航天領域到氣象領域,經歷了無數次打磨後,2005年1月1日,「風雲一號」C星雲圖亮相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並開始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我國告別了氣象衛星數據依賴國外的歷史。2008年「風雲三號」A星發射升空,極軌氣象衛星實現升級換代,搭載載荷數從「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到11個,技術指標與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 ——解析自旋穩定氣象衛星區域觀測項目
    (氣象)科研專項「自旋穩定氣象衛星區域觀測技術研究」。依託該項目,我國氣象衛星發展了區域觀測圖像綜合定位模型,實現了全時段區域觀測模式下圖像的精確定位。  一直以來,氣象衛星都是監測各種氣象災害的重要手段,靜止氣象衛星的控制姿態主要有自旋穩定和三軸穩定兩類。目前,我國在軌的靜止氣象衛星均採取自旋穩定姿態,下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將採用三軸穩定的工作方式。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兩臺載荷均裝有較大慣量的運動部件,同時工作時將對衛星平臺產生擾動,國外為滿足成像質量要求,分別裝在兩顆衛星上實現成像觀測和垂直探測,風雲四號衛星平臺通過採用圖像配準與導航系統和整星隔震系統,解決了世界性難題,實現了兩臺載荷同時工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四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閃電成像儀首次在軌應用,填補國內空白。
  • 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
    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2月27日,隨著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世界第一幅靜止軌道地球大氣高光譜圖正式亮相,與此同時,我國首次獲取彩色衛星雲圖和閃電分布圖。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首顆靜止軌道上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首次在CCTV使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2017年2月27日,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的圖像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中正式使用,這意味著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正式實現了升級換代。
  • 揭秘保障國慶活動 氣象觀測用上風雲四號氣象衛星
    北京市氣象局2日介紹,為保障此次國慶活動圓滿成功,北京市氣象局專門為慶祝活動氣象保障服務新建了6個風場觀測站,1部可以垂直觀測20米到800米低空風的低空雷射測風雷達,所有觀測數據實時傳輸回氣象服務指揮部。
  • 氣象局召開座談會慶祝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40年
    楊軍:目前,我國已經成功發射了11顆氣象衛星,6顆衛星在軌運行,成為國際上同時擁有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的少數國家和地區之一,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作出重要貢獻。    目前,我國擁有了功能比較完善、先進的氣象衛星對應觀測系統,實現了氣象衛星持續、穩定、高質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益。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跨越半個世紀的徵程,我國幾代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團結協作,堅持不懈、屢克難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使我國氣象衛星的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大幅提升。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促進全球氣象事業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高分四號」成功發射:我國遙感衛星進入新時代
    作為我國以及世界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遙感衛星,高分四號的成功發射,將迎來高低軌遙感衛星協同工作的時代。  高分四號位於赤道上空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上,處在這個軌道上的衛星,會與地球保持相對靜止。在這個「黃金軌道」上,住滿了各色各樣的鄰居,比如各國的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等等。而高分四號,則是該軌道上第一顆也是唯一一顆50米光學解析度的遙感衛星。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自主創新:從無到有、從弱到強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鬥之路。奮鬥之路,歷盡坎坷。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董瑤海回憶說,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
  • 我國第三代低軌氣象衛星啟動需求論證
    圖說:籤約儀式現場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今天,在國防科工局、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高分衛星氣象行業應用研討會暨風雲五號氣象衛星需求論證啟動會上,八院院長代守侖與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籤署風雲五號氣象衛星需求論證合作協議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風雲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風雲衛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哪些作用?藍藍天工作室帶您探訪「風雲家族」背後的故事。
  • 30省份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了解到,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陸續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並投入業務運行。
  • 中國氣象事業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依賴國外到服務全球
    1988年9月,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第一次有「中國攝影」衛星雲圖回傳地球,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觀眾在第21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觀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