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惠及107個國家和...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慧報導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今年的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2020年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中國郵政推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郵票,郵票設計中地球背景是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目前,氣象衛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益加速實現,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明顯增多。截至目前,使用風雲氣象衛星數據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已增至107個(包括7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9個國家已經建成風雲氣象衛星數據直收站,28個國家已經註冊成為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用戶。

我國已完成兩代四型高低軌共17顆氣象衛星的研製和發射,現有7顆在軌穩定運行,氣象衛星的產出效益比達1∶40。其中,風雲二號、風雲三號和風雲四號成為全球業務氣象衛星探測系統的重要成員,在覆蓋範圍和解析度上相輔相成,成為我國獲取全球資料和滿足區域災害性天氣及環境監測、氣象服務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我國風雲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http://data.nsmc.org.cn)具備綜合提供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碳衛星,以及美國、歐洲、日本等國際其他氣象衛星數據的能力,註冊用戶穩步增長。其中,風雲衛星數據的訂購量最高,已超過95%。截至目前,用戶已達8.9萬。

我國已為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蒙古等30個國家開通氣象衛星數據綠色服務通道;2019年,為莫三比克、斯裡蘭卡、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啟動11次包括FY_ESM、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CHARTER)機制、國家綜合對地觀測數據共享平臺(China-GEOSS)應急機制在內的國際對地觀測應急服務。記者了解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2019年共製作發布37期「一帶一路」遙感應用專報,為非洲、亞洲、美洲等多國提供颱風、森林火災、沙塵暴等遙感監測服務。

圖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郵票。圖片來源:中國郵政

4月24日10時,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通過線上方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舉辦。在啟動儀式上,公開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發布了2020年航天日宣傳片,三位2020年「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公開亮相。此外,還在線推出一系列展覽展示和科普活動。

相關焦點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惠及107個國家和地區
    ◎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今年的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2020年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周年。中國郵政推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郵票,郵票設計中地球背景是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惠及107個國家和地區
    這顆重173 千克的「東方紅一號」,作為中國首顆人造衛星開創了我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從零到一,「東方紅一號」拉開了中國空間事業的序幕。
  • 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
    南方日報訊 (特派記者/王詩堃)18日上午,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會上發布了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共10個題目入圍,分別是: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的環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空間碎片清除中的核心技術;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空間操控技術;水平起降運載器與組合動力一體化設計技術;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在軌組裝和維護技術;與5G/6G技術融合發展的衛星網際網路通信技術
  • 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
    新華社發南方日報訊 (特派記者/王詩堃)18日上午,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會上發布了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共10個題目入圍,分別是: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的環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空間碎片清除中的核心技術;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空間操控技術;水平起降運載器與組合動力一體化設計技術;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在軌組裝和維護技術;與5G/6G技術融合發展的衛星網際網路通信技術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我國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瞄準國際氣象衛星科技前沿,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星地統籌發展,邁出鏗鏘步伐: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實現零的突破,自此告別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至今已先後成功發射兩代四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我國與美國、歐盟作為目前世界上3個同時具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業務衛星的國家和地區,共同構建了全球氣象衛星數據分發服務系統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任務推遲5天後,6月10日,西昌航天人艱難地創造了低溫燃料二次加注並發射成功的世界航天史新記錄。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的成功發射也標誌著我國繼美國、歐盟之後,成為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及地區。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歐盟之後,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地區),風雲氣象衛星星座初具雛形。從雄關漫道到突出重圍,從「夢想在望」到「夢想在握」,風雲一號A星和風雲二號A星分別作為首顆傳輸型遙感衛星和首顆高軌遙感衛星,以「先驅者」的身份在我國氣象史和航天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試驗型到業務型、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承載幾代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夢想與榮耀,見證無數人的殫精竭慮、百折不撓——17顆風雲衛星直抵浩瀚蒼穹,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綜合探測能力,輻射近百個行業,氣象衛星數據應用於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
  • 專家熱議弘揚航天精神:「東方紅一號」留下了什麼?
    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舉行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座談會,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曲以廣在會上深情地回憶說。在他看來,東方紅一號是中國航天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的開端。 本次航天日以「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這也成為座談會上航天專家們口中的熱詞。
  • 執著「天問」,擁抱星辰大海 ——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側記
    國家航天局在解釋我國行星探測工程命名問題時表示,以「天問」作為工程名稱,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對科學與創新的探求,使我們的飛天攬月夢從神話走進現實。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最新進展及應用
    世界氣象組織及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希望中國能將新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FY-2H)定點位置向西布局,更廣泛惠及成員國。2018 年4 月23日,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籤署風雲氣象衛星應用合作意向書,確定將FY-2H 定點位置從原定的東經86.5°移至東經79°,使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向西擴展到東經4°附近。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鑄造大國重器 做保障民生的「天眼」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試驗型到業務型、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承載幾代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夢想與榮耀——17顆風雲衛星直抵浩瀚蒼穹,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綜合觀測能力,輻射近百個行業,氣象衛星數據應用於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成為保障民生的「天眼」。
  • 我國將繼續加強風雲氣象衛星應用能力建設
    新華社南京10月28日電(記者高敬)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28日說,目前中國氣象局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2021至2035年風雲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強風雲氣象衛星應用能力建設。10月28日至29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20年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在蘇州舉行。於新文在會上表示,風雲氣象衛星的應用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已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離百姓最近的衛星之一。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風雲一號A星」失敗後,我國於1990年9月3日用長徵四號火箭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B星」,每天衛星繞地球為14圈,屬於試驗型氣象衛星。衛星上裝載的遙感器,成像性能良好,獲取的試驗數據和運行經驗為後續衛星的研製和管理提供了有意義的數據。衛星獲取的遙感數據主要用於天氣預報和植被、冰雪覆蓋、洪水、森林火災等環境監測。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於是,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出一個十分大膽的方案:軟體不買了,全部由「我們自己幹」,所有150萬美元用來購買硬體系統。在「風雲一號」發射前半年,我國開發出包括14個軟體包的應用軟體:衛星軌道預報、衛星資料預處理、海面溫度反演、大氣探測資料反演、專業服務處理、風雲一號衛星性能在軌測試和檢驗、數據存檔和分發處理等。
  • 我國是第三個同時擁有靜止軌道和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 孫來燕]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下,經過了近30年努力,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同時擁有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業務氣象衛星的國家。D星的成功發射構建了安全可靠的、"互為備份、雙星觀測"的風雲二號業務衛星系統,形成了以衛星為龍頭,地面運營服務為支撐,由全國2400多個氣象臺站、覆蓋全國各地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直接廣播接收站、DVB廣播系統、網絡服務系統組成的衛星氣象應用業務體系,不僅顯著提高了我國衛星氣象監測能力,還為國家應急管理、減災救災體系建設、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首批圖像和數據公布
    2月27日上午,國防科技工業局聯合中國氣象局對外發布:我國風雲四號A星近日成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該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顆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歷時22年孕育研發, 其部分性能指標國際領先,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靜止氣象衛星之一。下圖為該星2017年2月20日獲取的第一幅多通道彩色合成圖像。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
    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多次主場外交中提到利用氣象衛星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數據和遙感應用服務。2018年4月,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和亞太合作組織共同籤署《風雲氣象衛星應用合作意向書》,發布並啟動《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我國計劃2021年發射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我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8月4日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