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特派記者/王詩堃)18日上午,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
會上發布了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共10個題目入圍,分別是: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的環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空間碎片清除中的核心技術;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空間操控技術;水平起降運載器與組合動力一體化設計技術;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在軌組裝和維護技術;與5G/6G技術融合發展的衛星網際網路通信技術;太空飛行器與甚大基線陣協同探測技術。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在發布儀式上表示,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在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的進程中,不斷提出、判別重大的科技問題及其優先級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大會由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福建省人民政府指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國際宇航聯合會、國際空間法學會、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支持,中國宇航學會、中國航天基金會主辦。
■連結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透露中國火星車配置:
在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介紹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更多細節。
探測器系統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探測器總重約5噸,其中環繞器攜帶7臺載荷;著陸巡視器由背罩、傘系、火星車、著陸平臺和防熱大底組成。
火星車重240公斤,六輪獨立驅動,具有雙目視覺導航、自主避障功能,配置的定向天線可與地球直接通信,攜帶6臺載荷。「為了適應火星特殊的地形結構,我們設計了六輪獨立驅動的移動機構;火星車具備雙目視覺導航和自主避障功能,可在遙遠的火星表面獨立自主地開展探索工作。」張榮橋說。
今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目前正在前往火星的路途中。截至9月18日8時30分,探測器飛行裡程已達1.55億千米,距離地球1800萬千米。飛行期間已成功完成地月合影獲取、首次軌道中途修正、載荷自檢等工作。
張榮橋用「初戰告捷,任重道遠」來形容本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進程。他表示,探測器成功發射後需飛行202天,跨越7.747億千米,經過4—5次中途修正,在明年的2月份左右被火星捕獲。之後通過若干次的軌道調整進入停泊軌道,在停泊軌道停留3個月左右,對預選著陸區開展探索工作,為著陸做好準備。明年5月,著陸巡視器擇機著陸火星。
後續我國還將擇機實施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及行星穿越探測任務,中國人走向探索宇宙的腳步會越走越遠。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王詩堃 發自福州
統籌:張志超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