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今年是「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也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9月18日至21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州市召開。大會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依託學術、產業、科普、文創四大活動體系,全面展示宇航前沿技術,深入探討航天未來願景,廣泛推動世界航天領域的深度合作。
放飛航天夢想
作為中國航天大會重要的科普活動,「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福州站)同期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
走進航天科普展區,神舟飛船返回艙、天宮二號模型、系列運載火箭模型、嫦娥月球著陸器等實物和仿真模型,以及航天珍貴圖片、航天文創產品,讓參觀者目不暇接;模擬發射、VR體驗等多種互動式展覽形式,更是將航天重大任務的場景搬到展區現場,引起了觀眾的濃厚興趣。
在航天互動展區,利用科技感十足的VR、裸眼3D等技術,讓航天知識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傳遞。登上「夢回神舟」神舟飛船返回艙,觀眾能在模擬艙內經歷從地表點火起飛到太空星際遨遊等過程,體驗航天員在太空看到的景象和回歸地球的各種身體感受。
在航天文化創意展區,拼插積木類玩具、長徵5號運載火箭金屬模型、航天徽章等航天文化創意產品,形式多樣,品種繁多。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員說:「航天文創產品和文化創意設計是承載航天精神的最好載體,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產品體現中國航天的科技力量和文化風採。」他表示,展覽不僅體現了科普性、趣味性、互動性,也力求讓參觀者在全面了解中國航天發展歷史的同時,以沉浸式體驗的方式,進一步了解航天、熟悉航天。
讓「兩彈一星」精神迸發新的力量
「兩彈一星」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本次中國航天大會特別增設了航天精神高端論壇,在體現大會主題的同時,圍繞航天精神的最新研究進展、重大理論突破、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廣泛交流,以此帶動和提升各單位的航天精神理論研究能力。
1970年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中國航天人開啟了探索地球、走向宇宙的大業,航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奮力拼搏,走出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在新的歷史方位下,航天精神迸發出新的力量。
「今年以來,中國航天領域碩果纍纍,火星探測器擇機啟程、嫦娥五號探月啟動、長徵八號火箭首發,這不僅是航天技術的勝利,也是航天人文精神的勝利。」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紀檢監察組組長林青說,在發展航天事業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豐富方法和路徑,通過培育踐行航天精神的人才隊伍,講好承載航天精神的生動故事,著力發揮航天精神的實踐價值,為建設航天強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校園掀起「航天熱」
大會期間,航天院士專家團一行分別來到福州中小學校,開展「院士專家進校園航天科普大講堂」活動。
「總有一種成就,能夠超越國界;總有一種思想,能夠跨越時空;總有一種精神,能夠歸於永恆。」在福州一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受邀作了題為「弘揚錢學森精神,造就新時代創新人才」的主題報告會。薛惠鋒院士指出,當前國際形勢瞬息萬變,面對未來世界,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全面復興,正面臨真正的考驗,中國需要「錢學森精神」,需要年輕學子們將自身的成長成才與國家的發展融於一體,銳意進取、心懷天下,照亮國家的復興路。
活動中,院士專家與中小學生們面對面交流,宣講航天科普知識,講述我國航天科技發展的成就,激發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需要儲備更多優秀人才,從今年9月起,福建還將在全省遴選20所以上中小學校作為「福建省全國航天特色學校建設工程示範校」,由中國宇航學會給予專業指導與服務。
(光明日報福州9月21日電)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2日 08版)
[ 責編:王宏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