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2020-12-02 光明日報

在安徽省滁州市永樂小學天文科技館內,小學生登上模擬神舟飛船體驗了一回登月之旅。董超攝/光明圖片

一名參觀者在貴州省科技館內拍攝航天服模型。新華社發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發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特別」二字的豐富內涵,意義十分重大。

1.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孕育出的偉大精神

載人航天事業,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長期關注的一項偉大工程。曾經,航天大國的俱樂部裡,沒有中國的席位。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我們黨以長遠眼光和非凡膽略,毅然決定研製「兩彈一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就明確把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納入「863」高技術發展計劃。1992年,我們党進一步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併科學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目標。2010年,我們黨又適時作出空間站建設的重大決策,提出在2020年前後建成具有中國特色、能夠充分發揮效益的空間站。新時代,我們黨更是滿懷信心地把「建設航天強國」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28年來,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以令人驚嘆的速度,一路追趕、並跑、超越: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我們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先後把11名航天員14人次送入太空,成功率100%,創造了發射「0失誤」和回收「10環打靶」的優異成績。如今,我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第三個把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也是一個已經全面邁入「空間站時代」的國家。

十年磨一劍,奮鬥鑄輝煌。中國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徵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意志和傑出智慧,把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勇於登攀、敢於超越的進取意識,科學求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寫入了浩瀚太空,並凝結成「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四個特別」的寶貴精神財富。

2.載人航天精神貴在「特別」

飛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特別的夢想、特別的精神,不可能有特別的業績。在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實踐過程中,中國航天人所展現出來的精神特質,是一首史無前例的讚歌,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銘記。2016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我們注重傳承優良傳統,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特別能吃苦」,是由載人航天領域的特別工作環境錘鍊而成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和困難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環境惡劣的駐訓場;白手起家、晚他國30多年起步,需要持續數十年的晝夜攻關;承受8倍於自身體重的重力、在與外界隔絕的狹小空間,獨自一人72小時不休息的抗疲勞抗寂寞訓練……然而,中國航天人沒有被嚇倒,他們咬緊牙關,一次次向艱難險阻發起進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極限發起挑戰。承擔載人航天大地測量任務的單位,他們的足跡甚至遍布「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魔鬼城」羅布泊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對他們而言,只要任務有需要,就沒有抵達不了的地方,「一切為了任務,一切為了勝利」是他們吃苦受累、向死而生的唯一目的。

「特別能戰鬥」,是由載人航天事業的高風險挑戰歷練而成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繼「兩彈一星」後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規模最龐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嚴和風險挑戰最大的重點工程。中國航天人無數次以戰鬥的狀態和戰鬥員的雄姿,創造奇蹟。2000年12月,神舟二號發射的前10天,火箭意外被撞。年過六旬的總指揮黃春平、總師劉竹生親自爬上11層平臺,一層一層仔細查看,20多個小時沒有合眼,嗓子已經講不出話來,但經過嚴密診斷後,憑著過硬的本領,他們斬釘截鐵地作出了抉擇:「按計劃1月10日組織發射!」4天之後,一份長達50餘頁的報告《碰撞後火箭受損結果分析及處理措施》有理有據地給出了「可以正常發射」的結論。於是,火箭又重新聳立在發射塔架旁,並於2001年1月10日把神舟二號飛船如期、成功地送上太空。像這類的「特別」戰鬥和「特別」戰鬥員,在中國載人航天的隊伍裡不勝枚舉,王永志、戚發韌、袁家軍等,他們每一個人都能講出無數個生動的戰鬥故事。

「特別能攻關」,是在搶佔載人航天技術制高點奮鬥過程中磨礪而成的。中國載人航天之路是一條建立在完全獨立自主基礎上的自主創新道路。為了確保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後發優勢,我們在飛船設計、火箭改進、軌道控制、空間應用、測控通信、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著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中,一開始就瞄準世界一流,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面對眾多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廣大科技工作者知難而進、鍥而不捨,勤於探索、勇於創新,攻克了飛船研製、運載火箭的高可靠性、軌道控制、飛船返回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尖端課題,不僅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展示了中國航天人卓越的攻關能力和創新能力。

「特別能奉獻」,是由航天人秉持的精忠報國理想信念鑄就而成的。載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險、用軀體去鋪路的神聖事業。從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來看,航天員從選擇這份使命那一刻開始,就始終與巨大風險、考驗為伴。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員,其中27人在執行任務或訓練時罹難。2003年2月1日,正值中國航天員大隊選拔首飛梯隊的關鍵時刻,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重返地面過程中突然解體,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當時,大家都為中國航天員的心理承受能力感到擔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航天員大隊黨支部收到了全部參訓的14名備選太空人遞交的請戰書,他們表達了一個共同心聲:「再大的風險也動搖不了我們徵服太空的決心。」一致要求爭當首飛第一人。最後,楊利偉脫穎而出,於2003年10月15日英勇出徵,在神舟五號飛船上他經歷了「驚魂26秒」的生死考驗。2008年9月,景海鵬與戰友在太空執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時,曾經連續出現過兩個意外情況。2016年11月11日凌晨零時10分,景海鵬在執行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任務時,險情再次發生。但每一次,他們都能坦然面對、沉著處置。在「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上,主持人直率地問景海鵬:「你們在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時,有沒有想過有可能回不來?」景海鵬回答:「對於我們航天員來說,使命重於生命。即使我們回不來,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正是由於在航天人心中祖國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們才能始終以報效祖國、成就航天事業為最高榮譽,中國的載人航天之路,才能鑄就輝煌、創造奇蹟。

3.載人航天精神激勵我們篤定前行

載人航天事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一座豐碑,它的實踐經驗、它的偉大精神,無不閃爍著時代的光芒,激勵我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篤定前行。

載人航天精神激勵我們胸懷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之所以取得成功,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圓夢的結果。沒有古老中國的「飛天」夢,沒有中國共產黨作出實施「兩彈一星」工程和載人航天工程的偉大決策,沒有幾代航天人一張藍圖幹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的韌勁,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要創造奇蹟是不可想像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科學擘畫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向全黨全國作出了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總動員,吹響了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嘹亮號角。藍圖已經繪製,夢想已經起航,我們要以「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精神狀態,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用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將美好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載人航天精神激勵我們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事業都基於創新。」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就在於始終堅持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根據國情和國力,自主發展航天事業,滿足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基本需求。當今世界,核心技術、高端科技已經成為「國之利器」,誰能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誰就能贏得長遠發展的巨大優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我們黨科學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們要學習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進取精神,深刻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努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載人航天精神激勵我們腳踏實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功,不是靠空喊口號喊出來的,而是靠一代代航天人的汗水和淚水換回來的,是靠全國100多個行業、3000多個單位、幾十萬科技大軍風餐露宿、廢寢忘食、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實幹興邦、實幹創造業績,這是載人航天事業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我們要學習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以興邦為己任,不負時代韶華。只要我們每一個人在民族復興徵程中各盡其責、各盡所能,苦幹實幹,14億多中國人就定能激蕩出無往不至、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航船就一定能行穩致遠、破浪前行!

(作者:熊杏林 申紅心,均系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_國際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
  • 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1986年底,航天工業部在《關於貫徹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中,將30年航天事業偉大實踐中創造的航天精神總結為:「自力更生、大力協同、尊重科學、嚴謹務實、獻身事業、勇於攀登」,此後根據中央精神,結合航天科技工業的具體特點,對航天精神作了新的概括和提煉。最終表述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先後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在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他們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先後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在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他們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 吳燕生:讀懂了這些,就解開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精神密碼
    在序言中,吳燕生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重視精神力量的重要論述和對航天事業、航天人的重要指示批示為引領,凝練地總結了廣大航天工作者在數十年的奮鬥中鑄就航天「三大精神」的歷史脈絡與鮮明特徵,敏銳地指出了航天「三大精神」的內在邏輯與重要意義,勉勵廣大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揚航天「三大精神」,將精神的力量轉化為航天報國的堅定志向和航天強國的堅定信念,轉化為砥礪奮進、接續奮鬥、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強大動能,
  • 【中國科學報】用行動踐行「載人航天」精神
    在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載人航天」精神,詮釋著安心致研、無私奉獻、刻苦攻關、勇於創新的新時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並時刻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他們來自長春光機所空間一部黨總支,該黨總支於不久前被評選為中科院先進基層黨組織。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沒有特別的精神,就沒有特別的業績。」有人問,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其實答案就藏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之中。簡短的20個字,不僅是對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的賡續與延伸,而且奠定並鋪就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之路。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2問:影片中的太陽神計劃是什麼?是否真實存在?王平:從影片角度看,應該是一個較大規模的航天項目,所用的運載火箭能力可以支持美國的載人火星探測這類載人深空探測任務。該計劃應該是作者或編劇按劇情需要杜撰。3問:助推器是什麼?功用是什麼?王平:助推器是一種航天動力裝置,用於火箭等的發射時,使其迅速飛離發射器並加速達到預定飛行速度。
  • 載人航天 大幕再啟
    不過,在相當於6層樓高的巨大整流罩上,鮮豔的五星紅旗圖案下方,醒目的中國載人航天標識註明了它獨一無二的身份——這是一枚專門為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而研製的大火箭。載人航天是世界上最複雜、最龐大、最具風險的領域。在世界載人航天發展過程中,建造近地軌道載人空間站是一個國家載人航天能力成熟的重要體現。
  •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萬戶,是人類第一位進行載人火箭飛行嘗試的先驅,人類第一個"飛天"的男人。這正是中華民族對宇宙對航天的探索精神,哪怕為此付出生命。從"東方紅"1號到即將發射的"天問"1號,50年來中國航天人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 戚發軔院士對話南開師生 講述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這位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人」,結合一生所伴的航天事業,向200餘名南開師生講述了「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2020年,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為2024年建成中國空間站打下了堅實基礎;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升空,意味著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即將完成,服務範圍覆蓋全球;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今年年底,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到月球進行月壤採集並返回地球
  • 星空浩瀚 追夢不止——黨報人與航天人共話航天精神
    「這些年,中國航天人太拼了!」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01指揮員胡旭東感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就是載人航天精神。」神舟九號航天員、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說。2020年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50周年,也是中國航天濃墨重彩的一年: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拉開序幕;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中國開始火星探測之旅……10月12日,「人民日報進航天」雲中版活動推出,黨報編輯記者連線航天人,共話飛天夢想,共敘航天精神。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簡介  1992年9月21日,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感受航天精神,感悟使命擔當
    這是人武部從認知上、站位上增強官兵的軍人榮譽感和使命感是又一舉措,讓官兵們近距離感受航天精神,感悟使命擔當,深化「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效果。黑山縣太空科普館以航天科普、人防教育為主題,於當天揭匾牌正式開放,設有太空科普——美麗家園、時代人防——應急防護、應急防災——以人為本、太空艙4D影院、中國夢航天夢等5個展區,還設有多媒體互動遊戲和神舟十號虛擬體驗。
  • 盤點航天事業 弘揚航天精神
    盤點航天事業弘揚航天精神
  • 學習航天精神勇擔時代重任
    &nbsp&nbsp&nbsp&nbsp全國政協委員、航天英雄楊利偉是我國培養的第一批航天員,2003年他執行神舟五號飛行任務實現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航天英雄翟志剛於2008年執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是我國首位完成太空出艙任務的航天員。
  • 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獲贈搭載神舟七號飛船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
    圖為捐贈儀式現場 攝影:趙二召  中國西藏網訊 9月30日,「少年強國 太空築夢」航天精神中華行(西藏站)活動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搭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捐贈儀式在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
  • 愛國和創新詮釋「航天精神」的真諦
    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 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5秒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景海鵬、陳冬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相約額濟納,在這裡讀懂千年傳奇史詩
    因為不屈不撓的「胡楊精神」就在這裡生根發芽,而「三千年的等候,只為等你到來」!  東風航天城——叩問蒼穹,夢開始的地方  胡楊精神在這裡影響一代又一代人,而在額濟納東風航天城,它演變成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並在這裡發揚光大。
  • 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