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2020-11-24 華夏經緯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周建平說。

  我們中國是載人航天的後來者,也是自主創新的超越者,在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方式等方面,採取了與發達國家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

  正是航天人自主創新的艱辛探索,一步步把中國人的飛天夢想變為現實。走向太空的每一個腳印,無不鋪設著一塊塊創新的基石。

  從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和遠距離測試發射的「三垂一遠」發射模式,到國際先進的、基於IP技術的「永遠在線的航天測控網」;從火箭控制系統採用更加精準的迭代制導手段,到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空間交會對接機構……一路發展,一路突破,一路創新。

  周建平說,早在1965年,人類就實現了兩個太空飛行器之間的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在這個領域,中國人是後來者。我們認識到,只有自主創新,才能迎頭趕上。

  2011年9月29日,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順利升空,之後它相繼與後續發射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飛船成功實施了無人交會對接和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此番完美突破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之後,中國已完全掌握載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術。

  作為建設空間站必須邁過的關鍵一步,空間交會對接規模大、技術複雜、風險多。美俄(蘇聯)一開始均選擇多次發射目標飛行器,驗證交會對接技術。

  「從總體方案講,我們的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和當時美俄的做法是不一樣的。他們都是飛船與飛船對接。而中國專門研製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這在技術、經濟等方面更具優勢。」周建平說,「天宮一號除了完成交會對接以外,與飛船相比,它可以給人提供訪問、工作、生活的支撐能力。當飛船和目標飛行器對接以後,人們可以進到這個目標飛行器裡面去,在裡面生活和工作一段時間,包括進行科學實驗,如果用飛船去做,這個是做不到的。此外,我們採取N+1的交會對接模式,使得一個目標飛行器可支持多次交會對接。這種做法和國外完全不同,是世界獨創。」

  周建平說,我們的目標飛行器也是一個小型的空間實驗室。利用這個目標飛行器,我們可以去研製和驗證空間站的一些技術,為未來空間站的研發打下比較好的基礎。

  正是中國航天人自主創新的艱辛探索,正是這一系列中國創造的新技術、新創造、新突破,一步步把中國人的飛天夢想變為現實。

  插頭「縮針」,座椅緩衝機構不穩定……面對一個個小故障,航天人像對待重大難題那樣認真細緻一絲不苟,保證了載人航天工程的可靠、安全,萬無一失

  在某次神舟飛船發射任務準備過程中,曾經發生過一段小插曲。周建平說,這件事情至今讓他和很多同事記憶猶新。

  一個設備的插頭在即將發射的前幾天突然出現了「縮針」的現象。為了儘快查清問題,當時的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親自趕到現場,要求技術人員把插頭解剖開來查看。技術人員對這個「縮針」的插頭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對此工程總指揮都認真仔細地一一聽取了匯報和分析,直到對問題有準確、可靠和一致的結論。

  「按常規來說這個小故障交給技術人員處理就可以了,可最後並沒這麼做。」周建平說,這使我們深刻感受到了載人航天人對這份事業的高度責任心。

  周建平說,直到現在他們還常常說到這件事情。雖說只是一個簡單的插頭,但體現了載人航天工程對高可靠、高質量的追求,也體現了載人航天人確保完成任務的決心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每個航天人的心中,責任、嚴謹、可靠、安全……始終是工作中的關鍵詞。

  神舟五號,楊利偉代表中華民族實現飛天夢想,任務準備過程中,技術人員發現飛船的座椅緩衝機構工作不夠穩定。而飛船從太空返回時,一旦著陸緩衝發動機發生故障,座椅緩衝機構的不穩定就會影響到航天員能否安全著陸。「問題發現以後,我們緊急組織有關人員加班加點進行攻關研製,最終趕在發射前研製出了一個具有新的緩衝原理的緩衝機構,用它替換掉原有的舊機構,增強了可靠性。」

  「這是故障情況下保障安全的一個裝置,那麼短的時間能把它重新研製出來,並完成試驗和鑑定是非常不容易的。它真正體現出了載人航天技術人員高度追求『安全第一』的態度和精神。」周建平說。

  神舟七號任務時,周建平接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這一技術最高負責人職務。之前,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曾跟他有過多次的談話和交流。

  「談話中有兩點我是深深記在心裡了。第一,一定要用技術手段來保證可靠。第二,飛行任務一旦出現問題,一定是技術責任,一定要想辦法用技術手段使它達到高度安全和可靠。」周建平說,這兩點也確實如真理一樣,在此前和此後的無數次試驗當中一直被反覆實踐和驗證著。

  「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完整、做到位,剩下我們就應該有充分的信心去執行任務了」

  談及每次執行任務時令自己最緊張的時刻,周建平笑了,「不瞞你說,我最怕發射準備的過程中半夜接到電話了」。

  當然,也正是有了這說不清多少次的半夜電話背後的攻關和努力,才保證了發射任務最終的圓滿順利。

  「其實真正到了發射任務執行的時刻,我覺得我的心態還是不錯的,而且一次比一次放鬆。」周建平說。

  他坦陳,風險是載人航天的一個特點。「我們既然幹了這項事業,就不能迴避它有風險,這也是迴避不了的。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首先必須清楚工程大系統在哪些方面可能存在風險,然後要採取各種措施盡最大努力去降低風險。如果出現問題一定要把它徹底解決,不是說換個新的就拉倒,你要對問題刨根問底,做到定位明確、機理清楚、故障復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解決問題時要按照這個標準、按照科研程序一步一步做好,每一個環節的責任人都應該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完整、做到位,剩下我們就應該有充分的信心去執行任務了。」

  周建平透露了執行神舟五號發射任務時的一個有意思的小細節。

  「我們對飛行時航天員的一些生理參數是有監測系統的。第一次載人飛行,大家還都是比較緊張,我們密切關注著航天員楊利偉進艙後的狀態。但是讓我們都感到非常驚訝的是,楊利偉從入艙一直到火箭點火升空飛行的過程中的心率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這一方面說明了航天員自身具有極其優秀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先進和成熟的載人航天技術以及之前充分到位的準備工作讓我們的航天員有足夠的信心和底氣。」

  回顧這十年的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歷程,周建平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和自豪。「神舟九號發射前一天,當時也正值『蛟龍』號載人深潛器衝擊7000米海底深潛紀錄,有外國記者問我有什麼感受?我當時的回答是非常高興我們這一代人能實現毛澤東同志說的『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宏大志向。現在心裡依舊是同樣的感受。」

  作為航天人,周建平有著自己的航天夢想。他的願望有兩個:一是希望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發展,實現「三步走」和更加長遠的目標;二是要腳踏實地做好每一步工作,通過不斷的努力,最終能夠使得我們的航天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讓航天員在太空飛行的時間更長,距離更遠,為國家經濟和人類發展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任務創造了中國運載火箭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首次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號實現了「多人多天」的飛行任務;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完成了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

  2011年和2012年,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完成了兩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中國三名航天員首次住上了這個「太空之家」……(人民日報 吳月輝 餘建斌)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歷程:靠自主創新實現飛天夢想
    中國的空間站建成後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航天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為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提升綜合國力、提高民族威望作出重要貢獻。  遙想當年,中國人只能羨慕擁有載人空間站的美國、俄羅斯,幾代人的飛天夢想還在醞釀;時至今日,中國的載人航天雖然白手起家,卻飛出了震驚世界的速度,發出了閃耀太空的星光。
  • 【共和國的故事·飛天記】載人航天: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終成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項實施以來,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在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和質疑聲中,我國先後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間出艙、交會對接等核心技術,一舉跨越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
  • 【共和國的故事·飛天記】載人航天:千年飛天夢終成真
    朱九通攝   人類自古就有飛天的夢想,由於沒有飛天之力,古人只能藉助想像的翅膀,把夢想寄托在美麗的飛天神話與傳說之中。  為了探索太空,上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決策。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一朝夢圓。
  • 載人航天 大幕再啟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大劇「第三季」的連臺好戲即將登場,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從此更近一步。在這個「五一」小長假,一個全新起航的夢想,正是中國航天人獻給勞動者的最好禮物。最後一步,關鍵一步「膀大腰圓」的體型雄壯威武,乳白色的箭體上水汽繚繞……作為「胖五」家族的第二位成員,發射塔架上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家族特徵相當明顯。
  • 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 一分鐘了解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階段
    載人航天是目前世界航天中最具挑戰的一項科學技術,就目前而言,真正能夠獨立自主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只有中國、俄羅斯和美國這三個國家,同時,載人航天也是一個綜合國力,基礎工業等的體現,沒有一定的綜合國力,是無法支撐起這個偉大的航天事業的。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 國外載人航天發展回顧
    20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建造「太空梭」,這是美國繼「阿波羅」計劃之後的又一項龐大的航天計劃。作為部分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太空梭成為航天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聯合俄羅斯、歐洲、日本、加拿大等開始建造「國際空間站」,造就了當今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技術最先進的長期在軌載人太空飛行器。
  • 載人航天:中國太空人整裝待發
    1999年11月20日,多年來秘而不宣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在熊熊烈焰中發射升空。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飛船又開始了新的太空之旅。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無人試驗飛船發射成功。世界各地媒體都在傳播這樣的新聞:「中國無人飛船發射成功!」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舉世矚目,更成了老百姓的熱門話題。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_國際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1.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孕育出的偉大精神載人航天事業,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長期關注的一項偉大工程。曾經,航天大國的俱樂部裡,沒有中國的席位。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我們黨以長遠眼光和非凡膽略,毅然決定研製「兩彈一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就明確把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納入「863」高技術發展計劃。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航天科技集團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團隊:中國航天...
    我們看到2011年科技界亮點雲集,今天我們深深感受到,科技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陳偉鴻:接下來有請陳小婭女士在現場為我們揭曉年度大獎。    陳小婭:獲得第十二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大獎的是航天科技集團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團隊。    王小丫:謝謝陳小婭部長。    陳偉鴻:謝謝您。
  • 航天深度報導二:非載人航天——發表在SpaceX的載人航天之後(下)
    遺憾,看了SpaceX和龍飛船,載人航天與火星移民可能是個偽命題…(由於採訪內容的碎片化,因此本文暫為討論整理版本,僅供於參考)經過上篇《航天深度報導一:非載人航天解讀——發表在SpaceX的載人航天之後》的介紹,航天君學習到不少航天業知識,更是感覺到我們身處在一個好時代
  • 《銀河補習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電影開始的的第一個畫面,正是中國新一期載人航天任務出徵的記者會,會上講的這次任務的飛船就是「曙光十六號」。這個名字一聽十分陌生,想必大家都以為是虛構的。一想到航天飛船,大家一定會想到神舟系列飛船和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但要是論資歷,曙光號卻比神舟號資深得多,它不是一個虛擬的飛船代號,而是真正的中國航天事業曙光。
  • 長徵五號B火箭+新載人飛船,中國載人航天"一箭雙鵰"!
    經過了近30年發展,整個工程已經歷了兩型火箭(長徵2F和長徵7號)、11艘神舟載人飛船、1艘天舟貨運飛船、兩批航天員和兩個天宮目標飛行器/空間實驗室的巨大成功。中國以極低的成本、最高效率地利用有限任務次數,完成了天宮空間站建站的全部準備,可謂是人類航天史上的奇蹟。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這部電影打動人,不僅僅只是因為好萊塢大片的視覺效果,以及這部電影備受好評的幽默感,更在開始,是以其涉及了航天科技、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等眾多科學領域而走紅,被譽為是給科學的一封情書。電影在中國上映之後,最獲得觀眾注意的,其實是當中的中國元素,在這場太空援救當中,中國航天的尖端科技,成為了拯救關鍵,中國捐出了自己的「太陽神」助推器,幫助NASA發射新的救援火箭。究竟助推器是個什麼東西?
  • 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
    書名: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從嫦娥探月到北鬥問天,從兩彈一星的元勳到新一代的航天員,本書真實再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科技的大發展、大跨越、大輝煌。中國飛船就是中國飛船 ,不是聯盟號」造出一艘跨越40年發展歷史的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