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中國太空人整裝待發

2020-11-25 中國網絡電視臺
  1999年11月20日,多年來秘而不宣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在熊熊烈焰中發射升空。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飛船又開始了新的太空之旅。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無人試驗飛船發射成功。世界各地媒體都在傳播這樣的新聞:「中國無人飛船發射成功!」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舉世矚目,更成了老百姓的熱門話題。許多人按捺不住心頭的好奇,紛紛猜測中國的太空人何時升空?各種媒體也時不時地敲著「邊鼓」,「中國太空人待命升空」等大標題紛紛見諸報端,一時虛實結合,真假難辨。

  2000年11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在今後10年的發展目標中,「白皮書」提到一句話:「實現載人航天飛行」。

  按照「白皮書」的要求,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在「十五」期間將加快研製和試驗,以期在新世紀初期實現中國太空人遨遊太空的夢想,並建成一定規模的航天研製體系。從今年起,我國將發射多艘無人飛船,在此基礎上實施載人航天飛行,把中國的太空人送上太空。目前,太空人的培訓工作正在按計劃進行。

  中國的太空人究竟是些什麼人?什麼樣的人可以被挑選上?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已經有40年載人航天史的俄羅斯(包括前蘇聯)及美國是如何走過來的吧。

  40歲左右的科學家、工程師可能當上太空人

  在美國,太空人的挑選和訓練由美國宇航局負責。

  1959年,美國為執行水星計劃,從美軍軍官中挑選了第一批太空人,其選拔標準是:一、有1500小時以上飛行駕駛經驗的軍用噴氣式飛機駕駛員;二、從試飛飛行員學校畢業;三、身體健康,年齡在40歲以下。由於當時的飛船座艙比較狹小,身材高大者在裡面行動不便,要求太空人身高不超過1.8米;四、有工程學或科學方面的學士學位或同等學力。

  1962年,太空人的年齡限制改為35歲,身高放寬到1.83米。

  1976年7月,美國開始為其航天飛行計劃選拔太空人,開始將太空人分為駕駛員(包括指令長)和飛行任務專家兩種。前者主要負責太空梭的駕駛工作,後者負責飛行計劃的協調、太空飛行器的維修保養、施放(回收、修理)衛星、進行艙外活動,還要處理其它特殊飛行任務的問題。申請當駕駛員的人,必須具有工程學、物理學或數學方面的學士學位,有更高學位者優先考慮;至少有1000小時的飛機駕駛經驗,有2000小時以上飛行經驗者、能駕駛高性能噴氣式飛機者或有試飛經歷者均優先錄取;必須通過體檢,符合美國宇航局規定的一類體檢標準。申請當飛行任務專家的人,必須具有工程學、生物學、物理學或數學方面的學士學位,體檢符合該局規定的二類體檢標準。

  曾經面試過太空人候選人的一位專家總結說,美國宇航局要尋找的人是具有較深科學背景的、有所特長的人。

  俄羅斯(包括前蘇聯)太空人的選拔標準同美國差不多,後來也有所放寬。選拔對象從開始時的殲擊機駕駛員,改為後來的試飛飛行員。從1967年起又改為科學家和工程師,最大年齡限制則放寬到40至46歲之間。

  當年美國的登月太空人在訓練時要穿著幾十公斤重的太空衣,在炎熱的佛羅裡達沙漠中每天行走20—30公裡

  符合條件的人被選拔上以後,還需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最終成為太空人。

  除了參加與飛行有關的一般性訓練及理論知識學習外,太空人們還要經過長時間的適應性訓練,才能過關。比如,為了適應太空飛行期間失重和旋轉帶來的刺激,對太空人的訓練甚至包括花樣滑冰、降落傘的自由落體、體操、繃床等。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旋轉臺訓練,即把人固定在旋轉臺上,以不同的速度旋轉。受訓者一開始可能會出現眩暈、噁心等反應,長久訓練就可逐漸適應。飛船進入宇宙空間後,遠離人群,除和地面聯繫外,與世隔絕,長期的寂寞生活對人的心理生理都有一定的影響。為了讓太空人能夠適應這種特殊的生活,隔離室訓練便應運而生。隔離室幾乎不受任何聲響刺激,如同與外界隔絕一樣。

  太空人還要進行各種安全脫險訓練,如彈射塔和飛機的跳傘訓練,降落在海上或陸地的求援訓練,正常飛船濺落在海洋時從飛船出來的訓練,穿著太空衣的訓練,等等。這些都是必須的訓練項目。

  太空人的訓練有時遠比我們想像的艱苦得多,有些訓練甚至是讓人難以忍受的。蘇聯太空人在一年的時間內,要騎自行車1000公裡,滑雪3000公裡,越野跑步200多公裡。當年美國的登月太空人要穿著幾十公斤重的太空衣,在炎熱的佛羅裡達沙漠中每天行走20—30公裡。如此體能訓練,不是一般人所能受得了的。

  中國太空人不會拖航天工程的後腿

  中國的太空人什麼樣?很多人都在急切地等待答案。其實,太空人的選拔條件在哪個國家都大致相同,都需要有強壯的體格、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各種特殊環境因素有很強的耐受及適應能力;有廣博的知識和靈活的操作能力;更要有獻身精神,以適應航天探險活動等等。而在訓練方式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按照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載人航天工程分三步實施。第一步,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將太空人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適量的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並使太空人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實現太空人出艙太空行走以及完成飛船與太空艙的交會對接,並發射長期自主飛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儘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間工程系統。第三步,建造大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

  早在1968年,我國就成立了一個專門的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為把我國太空人送上天進行各種關鍵技術的研究工作,比如對太空人進行嚴格的選拔和特殊的訓練;研究環境控制和生命保證系統,其中包括太空衣的設計。此外還有太空食品及飲料的研製等,為太空人上天創造必備的條件。

  為了早日實現這個目標,所有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的科技工作者都在竭盡全力地工作著。蘇聯和美國在成功發射載人飛船之前,分別進行過7次和21次無人飛船升空試驗,只有當飛船做到萬無一失,才能送太空人上天。中國也一樣,一旦飛船經過幾次試驗做好充分的準備,一聲令下,太空人決不會拖航天工程的後腿。

  只要了解了有關太空人的一些基本常識,我們就可以勾畫出精心挑選出來並接受了嚴格訓練的中國太空人的輪廓了。至於究竟誰能成為中國第一個登天英雄,或許只有等到載人飛船發射升空那一刻才會見分曉。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危險度有多大?致敬:中國太空人英雄楊利偉!
    「飛天」自古以來都是人類的夢想,明朝萬戶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雖然失敗,但是這種夢想一直存在。美蘇在「冷戰」期間,蘇聯率先將太空人加加林送入了太空,從此太空這一未知領域被打開,美國為了趕超蘇聯,在1969年率先完成載人登月的世界壯舉,那中國的首次載人航天危險度有多大?我們應該致敬:中國太空人英雄楊利偉!
  • 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60年代:中國航天人決定研製一種三組火箭作為運載工具,將自己的衛星送上天就在中國航天人躊躇滿志,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1961年4月,蘇聯「東方」號運載火箭頂著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騰空而起,太空人加加林上天了。6月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星際航行座談會》。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SpaceX龍2飛船成功載人首飛,世界載人航天迎來第四位玩家
    整裝待發的火箭(左)和兩名太空人(右),新的太空衣充滿科幻感(圖源:SpaceX)自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進入太空、開啟人類載人航天時代之後,全世界僅有三個國家,蘇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掌握了載人航天能力。
  • SpaceX龍2飛船成功載人首飛,世界載人航天迎來第四位玩家
    整裝待發的火箭(左)和兩名太空人(右),新的太空衣充滿科幻感(圖源:SpaceX)自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進入太空、開啟人類載人航天時代之後,全世界僅有三個國家,蘇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掌握了載人航天能力。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在2013年末上映的科幻影片《地心引力》中,中國的天宮一號、神舟飛船成為女太空人生還的「諾亞方舟」。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相關專家借闢謠《地心引力》,闡述中國航天事業理念。
  • 中國載人航天專家揭秘《火星救援》中的航天科學
    中國航天技術在世界上目前處於什麼地位?太空人又是怎樣甄選的?本期#大神來聊火星救援#我們有請到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載人星際探測研究室,主要從事載人深空探測領域相關研究工作的高級工程師王平博士,為大家一一解答。1問:電影《火星救援》您看過了嗎?評價如何?王平:看過了。
  • 世界載人航天15年內最大險情!太空人是多高危職業?
    這次事件迅速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它是繼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導致7名太空人遇難後,最大一次載人航天險情,嚴重程度遠遠超過了前段時間駁接國際空間站的聯盟飛船發現孔洞漏氣事件。幸虧兩名太空人安全返回,並未釀成大禍。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曙光一號要實現載人航天,當時選拔太空人,要達到一個重要的指標
    對於載人航天來說,宇宙飛船是最重要的部分,但它終歸也還需要太空人來駕駛。因此,挑選合適的太空人也就成了重中之重。上世紀70年代,我國啟動載人航天計劃的同時,也挑選了一批優秀的太空人候選人。究竟他們是怎麼選出來的呢?
  • 中國載人航天20年,有太多話想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於11月21日凌晨成功返回。從那時起,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飛船的國家。中國,進入了載人航天時代。地平線上的曙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號「921」,是1992年9月21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准的。但事實上,在1992年之前,關於載人航天的早期討論已超過20年。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 美國首次商業載人航天任務在即 4名太空人抵發射場
    中新網11月9日電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計劃於11月14日執行首次商業載人航天任務。當地時間11月8日,4名太空人已抵達甘迺迪航天中心。報導稱,對美國宇航局來說,這標誌著常駐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定期輪換的開始,並且由私人公司提供接送服務。
  • 中國載人航天能力提升,美國飛船搭載7人,俄羅斯6人,中國呢
    就在最近這兩天,我們中國航天再次傳來捷報喜訊。5月5日18時,在我國的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潛心研發的第一枚長徵五號B型運載火箭順利點火升空,將我國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實驗模擬船及其他部件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這一消息可以說標誌著我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目前已經圓滿達成了首戰告捷,同時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拉開第三部章節序幕的一大裡程碑式節點。
  • 美國「龍」飛船首次執行常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搭乘4名太空人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飛船15日首次執行常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目標是將4名美國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9」火箭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圖美國航天局直播畫面顯示,美國東部時間15日19時27分(北京時間16日8時27分),載人「龍」飛船由「獵鷹9」火箭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升空。2分40秒後,火箭一二級成功分離。隨後,火箭第一級成功降落在大西洋上。發射大約12分鐘後,飛船與火箭分離,繼續飛向國際空間站。這是「龍」飛船繼今年8月順利完成首次載人試飛任務之後,正式開始執行常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
  • 中國新一代載人航天飛船:2030年載人登月?還只有一個國家能做到
    目前仍然只有三國擁有載人航天能力中國自2003年楊利偉進入太空以來,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能自主載人進入太空的國家。如今,只有中國的「神舟」飛船、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和上個月剛剛幫助美國恢復載人能力的SpaceX「龍」飛船能送人類往返太空。
  • 載人航天裡程碑時刻!SpaceX首次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11月16日8:27,在美國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號運載火箭,將運送3位NASA太空人和一名日本太空人發射升空。龍飛船計劃與國際空間站對接,4位太空人將開展約半年的太空站任務。
  • SpaceX本周末進行首次商業載人發射 四名太空人已抵達航天中心
    SpaceX本周末進行首次商業載人發射 四名太空人已抵達航天中心 來源:TechWeb • 2020-11-09 15:51:18
  • 上太空也要吃咖喱 印度載人航天斥資1千億,太空人食譜曝光
    印度太空人食譜 圖源:印度斯坦時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本月1日召開記者會,公布了近幾年載人航天計劃的規劃及進展。若取得成功,印度將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獨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的國家。隨著載人航天計劃的迅速推進,太空人食譜等更多的細節被印度媒體披露出來。早在2018年8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新德裡紅堡出席印度獨立日慶祝活動時首次宣布,計劃在2022年前實現載人航天計劃。據《印度斯坦時報》的最新消息,印度將於2021年12月前往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