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2020-12-04 海外網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沒有特別的精神,就沒有特別的業績。」有人問,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其實答案就藏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之中。簡短的20個字,不僅是對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的賡續與延伸,而且奠定並鋪就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之路。從太空人飛天、太空行走,到「神舟」「天宮」交會對接,再到天舟一號「太空快遞」,一次次「中國高度」的刷新,背後都離不開載人航天精神的引領。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正是沿著載人航天精神鑄就的階梯拾級而上,最終叩開鴻蒙太空之門,實現「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凌雲壯志。

放眼歷史與現實,無數令人感佩的故事為載人航天精神寫下具體而微的生動註腳。上世紀90年代,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面對新領域和新課題,從零開始艱難探索,「我們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過年過節也做」;神舟七號上,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聽到「軌道艙火災」急促警報時,第一反應是「把舞動國旗的畫面,作為我們的永別」;西北大漠深處,被稱作「不朽軍陣」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700多位獻身航天偉業的英烈……細數過往,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為航天事業奉獻著青春韶華乃至寶貴生命。可以說,這些故事演繹並傳承著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因這些故事的存在變得具體而鮮活。

發射場上捷報頻傳,載人航天精神也在偉大事業的實踐中不斷注入新的內涵。神舟七號飛船發射前夕,時任美國宇航局局長格裡芬曾發表演講,解讀中國「載人航天探索精神」。這位擁有7個學位的火箭專家認為,創新是中國航天精神的精髓。實際上,面對技術封鎖、科學鴻溝,我們要想遨遊太空、躋身航天大國俱樂部,唯有以創新之犁開闢前行之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為此感慨:「正是中國航天人自強不息和自主創新的勇敢氣魄,使載人航天工程從一開始就佔據了高起點。」如今,這種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自信,正在成為整個社會共同的「精神燃料箱」。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中國載人航天精神承載著探索星河霄漢的夢想,激蕩著「上九天攬月」的信心與勇氣。隨著中國載人航天進入「空間站時代」,載人航天精神將引領我們踏上更加壯闊的徵程、奔向更加璀璨的未來。從更大視野來看,載人航天精神還將與其他精神一道,共同匯聚成推動中國向前發展的磅礴力量,折射出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道路上的時代景深。

姜忠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12月13日   第 10 版)

責編:汪夢唐

31681175,.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2019-12-13 05:35:06,.204369,.汪夢唐

相關焦點

  •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正是憑藉務實的精神、紮實的作風、篤實的幹勁,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才書寫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傳奇  6月16日18時37分,搭載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航天員的神舟九號飛船點火,頃刻間直衝雲霄,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中國航天事業「成績單」
    加強商業航天活動監管,特別是在遵守國家安全法、國際空間條例、進出口管制、發射場及試驗場安全管控等方面嚴加監管,確保合法合規。發揮商業航天機制靈活、創新性強等優勢,鼓勵其積極開拓空間目標監測、碎片移除等國際商業市場,在國際太空活動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有一個「飛天」夢。
  • 回顧: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載人航天,是中華民族攀登現代科技高峰新的標誌性工程,是新中國建設成就新的重要象徵。50年代:蘇聯送給我們兩枚飛彈,中國領導人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聲音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為保密起見,用「國防航空工業」這個詞來代表火箭飛彈和後來的航天事業。1956年3月14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會議,決定按照錢學森的建議,由他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機構。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五院宣告成立。新中國飛彈、航天事業也由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57年12月24日,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專列抵達北京。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在2013年末上映的科幻影片《地心引力》中,中國的天宮一號、神舟飛船成為女太空人生還的「諾亞方舟」。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相關專家借闢謠《地心引力》,闡述中國航天事業理念。
  • 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
  • 長徵五號B火箭+新載人飛船,中國載人航天"一箭雙鵰"!
    長徵五號B型火箭首次(遙一)發射,中國新型載人飛船首次正式發射演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34;!一、為什麼需要新火箭、新飛船?1992年9月21日,中國啟動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即著名的&34;。按照計劃,該工程可分為&34;、&34;和&34;三個階段。
  • 學而思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
    10月21日,學而思與中國航天基金會戰略合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發布會上,學而思被中國航天基金會授予「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稱號。 在談論「太空夢」這件事上,最有發言權的是中國的航天人們。關於航天夢,過去60多年裡,從運載火箭到人造衛星,從載人飛船到探月探火工程等領域,我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 長徵五號B火箭+新載人飛船,中國載人航天「一箭雙鵰」!
    長徵五號B型火箭首次(遙一)發射,中國新型載人飛船首次正式發射演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一箭雙鵰」!一、為什麼需要新火箭、新飛船?運載火箭是航天事業的基石,決定了一國航天發展的能力上限。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國陸續服役了長徵十一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和長徵五號等系列火箭,尤其是長徵五號成為大型任務的必備選項。
  • 學而思網校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
    #34;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榮譽稱號。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學而思網校總經理劉慶遜等嘉賓出席活動。此次戰略合作是中國航天基金會首次與教育行業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深度合作,是航天事業與教育事業攜手向前的重要一步。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表示,航天強國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
  • 中國航天事業再次取得重大成就,載人飛船成功著陸
    根據環球網報導,我國航空領域傳來捷報傳來,中國航天事業再次取得重大成就,載人飛船成功著陸。北京航空控制中心於近期對新一代載人飛船進行了試飛,試驗船返回艙在東方著陸預定區成功著陸,搜救分隊第一時間達到著陸現場艙體完好無損,這個消息一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 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 在美蘇和歐洲的封鎖下,中國航天為什麼能生機勃勃?
    在上世界中葉,航天事業首先在發達國家生根發芽。蘇聯首次實現了載人航天,美國的阿波羅工程也緊隨其後完成。但是中國的航天事業卻一直備受美蘇和歐洲國家的壓制和封鎖,但是中國依然在1970年成功發射了首枚運載火箭和首顆人造衛星,此後中國航天事業就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有新成果,為什麼在美蘇和歐洲國家的竭力封鎖下,中國的航天事業依然能夠生機勃勃?
  • 潛望|十年磨一劍 美國載人航天事業開啟新篇章
    在這一成功發射的背後,是美國載人航天從過去暗淡的10年中逐漸走出,並試圖重啟的艱難歷程。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船失事,造成7名太空人喪生,該事件令美國載人航天事業陷入最低谷。2011年,美國載人航天項目全面停止,接下來近10年間,美國不得不依賴俄羅斯的火箭,將自己的太空人送上國際空間站。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科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湖南人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世界將再一次聚焦中國酒泉。但你們知道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竟是咱們湖南長沙人。 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後,已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的周建平,自己計算好時間,看著飛船從北京的上空飛過。 數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令人矚目。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已成功發射10艘飛船,實現12人次的航天員前往太空並安全返回,而周建平逐漸成為一名深度參與者和後來的把關人。
  • ...國情懷」——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
    50年前的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同志親自批准「曙光一號」載人航天計劃,為後續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經過幾代人艱辛探索和接續奮鬥,從曙光飛船到神舟飛船,從「714」工程到「921」工程,我國載人航天實現從無人試驗到載人飛天、從單船飛行到多器對接組合飛行等重大跨越,自主突破和掌握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取得重大任務16戰16捷的輝煌戰績,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發展之路。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學而思網校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
    此次戰略合作是中國航天基金會首次與教育行業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深度合作,是航天事業與教育事業攜手向前的重要一步。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表示,航天強國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他看來,人才培養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敢於創新的熱情是航天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中國航天基金會之所以選擇牽手學而思網校,不僅僅是看重學而思網校的口碑與沉澱,更是認可學而思網校"激發動力、培養能力"這一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