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曹嫻 孟姣燕 肖秀芬
12月25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
神舟十號返回艙落戶韶山有何深意?繼2016年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之後,神舟十二號何時亮相?前來參加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接受了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採訪。
返回艙放在韶山是對毛主席最好的告慰與紀念
「1967年,我第一次到韶山,當時韶山剛剛通火車,我還只有10歲。」周建平深情地回憶。他說,50多年過去,韶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神舟十號返回艙將長期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陳列,這是對毛主席老人家最好的告慰與紀念,我們為祖國的發展感到無比自豪。
50年前的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同志親自批准「曙光一號」載人航天計劃,為後續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經過幾代人艱辛探索和接續奮鬥,從曙光飛船到神舟飛船,從「714」工程到「921」工程,我國載人航天實現從無人試驗到載人飛天、從單船飛行到多器對接組合飛行等重大跨越,自主突破和掌握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取得重大任務16戰16捷的輝煌戰績,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發展之路。
「正因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略遠見與理想情懷,我們造出了『兩彈一星』,促進了高科技事業的發展,中國航天有了當今的國際地位。」周建平說,毛主席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這是何等的豪情壯志。如今,我們可以向毛主席報告:我們完成了主席當年交給我們的使命!
周建平說,韶山是紅色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航天是紅色文化的傳承者,載人航天精神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產物和當代的代表。神舟十號返回艙放在韶山,可以展現中國人民不畏艱險發展航天事業、探索太空、為人類文明發展作貢獻的決心、勇氣和能力。
每年,有2000萬遊客到韶山來參觀。周建平說,神舟十號返回艙陳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可以很好地宣傳航天文化、普及航天知識,進一步促進航天事業發展、促進航天與經濟社會融合,促進韶山紅色旅遊事業的發展。
神舟十二號明年上半年發射,可以期待很多重要科學成果誕生
建造大型空間站是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我國空間站建造任務已全面啟動。
周建平介紹,目前基本完成空間站試驗核心艙的測試工作,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也進入最後測試階段,明年上半年,空間站核心艙由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發射入軌後,將相繼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
2013年,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太空遨遊15天;2016年,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創下中國載人航天飛行太空停留33天的紀錄。備受期待的神舟十二號,又將開啟多長時間的「太空遊」?
周建平介紹,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將在太空駐留幾個月。神舟十二號完成任務後,還會再相繼發射天舟三號、神舟十三號。
「大概兩年時間,我們將完成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的全面驗證和建造任務。後期運營階段將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先進的航天技術研究,可以期待有很多、很重要的科學成果在這個階段產生。」周建平說。
湖南人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力量與智慧
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誕辰紀念日。神舟十號返回艙落戶韶山,可以說是送給毛主席127周年誕辰的一份大禮。事實上,韶山還將迎來另一份太空大禮——嫦娥五號帶回來的珍貴月球樣品,也會拿出一部分,在韶山進行異地容災備份。
周建平說,神舟十號返回艙長期陳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作為湖南人,感到非常高興和激動。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奮鬥,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得到了全國人民特別是湖南人民的關心支持。
「湖南重科技、重教育,湖南學子非常優秀,湖南人特別有家國情懷。」周建平介紹,在載人航天工程、北鬥工程、嫦娥工程的各個崗位上,不少湖南人奉獻他們的力量、智慧,為國家的航天事業作貢獻;湖南還有很多院校、科研機構、生產廠家等參與航天工程,在設計、製造、工藝、材料等領域承擔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