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神舟飛船終成運輸工具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神舟九號即將飛天之際,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對這次任務進行了全面解讀。他表示,神九邁出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重要一步。

  肩負「四個第一」 神舟飛船終成運輸工具

  記者:神舟九號的任務是什麼?

  周建平:神九飛行有四個難點或者叫「四個第一」:第一次實施手動交會對接,航天員第一次進入天宮駐留,女航天員第一次加入乘組,第一次進行十多天的載人飛行。

  飛船與目標飛行器實施手動交會對接,是我們在太空中第一次人工對飛行器的運動姿態進行控制,這是一種新的技術能力,能夠豐富交會對接的手段,進一步保證今後任務的成功。因此,神舟九號飛行是對交會對接技術的全面驗證。

  記者:在空間實施交會對接,手動控制與自動控制有什麼區別?

  周建平:打個比方,駕駛汽車需要靠人的視覺判斷與方向盤、油門、剎車的配合,系統配置相對簡單,不需要非常複雜的敏感器和軟體,就能夠處理各種預計到和沒有預計到的情況。自動系統不需要人的參與,在工業生產中使用自動系統往往能實現更高的精度,但是對設備可靠性要求也更高。

  記者:全面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意義在哪裡?

  周建平:從神舟一號到七號,我們實現了把人送入軌道並返回地面,但當時的神舟飛船還算不上是一種天地往返的運輸工具。從神舟八號起,飛船可以與在軌運行的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可以稱為運輸工具了。神舟九號將進一步驗證飛船作為天地往返運輸工具的功能,能夠通過不同的交會對接方式把人送進空間站或空間實驗室並返回地面。這個過程的實現,將意味著我們具備向在軌運行太空飛行器進行人員運送和物資補給的完整能力,這將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

  記者:按照工程計劃,神舟八號、九號、十號將先後與天宮一號對接。在中國航天飛行次數並不多的情況下,為什麼要用三次飛行來驗證交會對接技術?

  周建平:一次成功不是完全的成功,一次掌握技術不意味著全面掌握技術,因為太空飛行器的差異、空間環境的差異等都會影響任務。多次飛行可以提高技術的成熟度、飛行的可靠性和系統之間的協調性。交會對接技術是建立空間站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能力,3次飛行、多次交會對接,可以比較充分地驗證交會對接技術,保證神舟技術狀態的穩定。

  記者:國外最早搞交會對接是飛船與飛船對接,我們的方案為什麼不同?

  周建平:我們實際上是把交會對接和空間實驗室兩件事情、兩個發展階段合在一起做了。飛船與飛船對接的話,代價太大,也不可能長期在軌運行,而我們用飛船與目標飛行器對接,既可以提高效率、加快工程進度,也能夠更全面地驗證交會對接技術。當然,這種方案在技術上存在新的風險,但從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的交會對接和天宮一號200多天的運行情況來看,我們成功應對了各種挑戰。

  乘組穿艙考驗多項技術 女航天員發揮獨特作用

  記者:同樣是載人太空飛行器,人在飛船和目標飛行器裡能發揮什麼樣的不同作用?

  周建平:航天飛行的意義在於探索太空,但飛船在軌運行時間不可能太長,因此作為在軌科學試驗平臺的效費比是不高的。目標飛行器以及未來的空間實驗室、空間站才是長期生活工作的平臺,這涉及有關人在長期太空飛行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這次飛行,航天員將打開飛船艙門進入天宮一號參與組合體的管理控制、開展科學實驗,飛行時間比以往都長。因此,這次飛行不僅要進行手控交會對接技術的驗證,還要驗證組合體的大氣、溫度、溼度等環境控制技術是否滿足載人要求,以及生活和鍛鍊設備等是否具備支持人較長時間在軌生活工作的能力。

  記者:神舟八號發射時,神舟九號是否上人還沒有確定嗎?

  周建平:是的。神舟八號任務成功後,我們對各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質量、功能、性能進行了全面評估,今年年初決定神九載人。執行神舟九號任務的航天員乘組由3人組成,他們在進行手控交會對接時以一人為主用控制手柄操控飛船平移和靠攏,另外兩人輔助他完成。他們都非常優秀,有能力完成這次任務。

  記者:派女性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有什麼意義?

  周建平:載人航天需要解決人在太空中長期生活工作面臨的問題,針對不同性別航天員都能保障其長期在軌飛行,才能說是全面掌握了這方面的能力,也才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作用。一方面,女性航天員的參與可以讓我們了解女性在太空中生活工作的航天醫學特徵以及特殊需求,另一方面,女性的細緻等特點,能夠在航天飛行中發揮獨特的作用。我相信今後空間站會迎來更多的女航天員。

  記者:神舟九號飛行任務中的火箭、飛船在技術狀態上與神八基本一致,那麼這次飛行的各系統、各環節中您最關注的是什麼?

  周建平:我的關注重點是人的安全。我反覆告誡大家,要對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進行反覆研究分析,並通過不同的手段方法、依靠技術上的進步和成熟來實現,用體系的力量來保證整個設計過程受控,用系統的方案保證整個過程按計劃可靠實施。這不僅是指正常程序,而且還要保證故障程序、故障預案都能可靠地實施,才能確保人的安全。

  20年打造載人體系 天宮歡迎國際合作

  記者:2011年中國航天發射頻率超過發達國家,近年來的發射成功率也領先,這是否意味著中國航天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

  周建平:由於國力的增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航天已經具有相當規模,技術水平取得巨大進步,航天的主要方向也都已涉足,這使得我們能夠大步接近美俄等領先國家,但差距仍然非常明顯。僅從載人航天來看,我們無論是神舟飛船還是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發展,都是為了獲得載人航天的基本能力。我們還處於基本能力的建設過程中,而美國和俄羅斯已經在這個領域耕耘了很多年,技術上明顯領先。

  記者:中國載人航天已發展了20年,作為見證者,您認為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周建平:剛起步時,我們的技術力量、基礎設施、研發經驗、研發能力非常有限,發射頻率也很低。在工程立項後的最初幾年,中國航天經歷了多次挫折失敗。載人航天能在挫折中奮起,非常不容易。我們用20年時間打造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載人體系,為今後建造空間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載人航天提升了中國航天從設計、分析、仿真、實驗到工藝的研發能力。基本體系的能力永遠是發展的基礎,否則很難想像我們能夠像現在一樣每年進行這麼多次航天發射。事實證明,載人航天的發展在推動技術進步創新、帶動中國航天工業發展以及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記者: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嗎?

  周建平:由於過去神舟飛船運輸能力的限制,合作有限。隨著能力的提高,國際合作可望進一步拓展,天宮二號上會有新的國際合作項目。今後建成空間站後,我們就更有能力給中外科學家提供一個可以從事太空探索和研究的、具備相當規模的平臺,讓他們去開展生物、材料、微重力、天文、地球環境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實際上,我們與國外同行在技術上的交流一直很多,對於國際合作交流我們的態度是開放的、積極的。(記者 白瑞雪 田兆運 趙薇)

相關焦點

  • 科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湖南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竟是咱們湖南長沙人。 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後,已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的周建平,自己計算好時間,看著飛船從北京的上空飛過。 數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令人矚目。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已成功發射10艘飛船,實現12人次的航天員前往太空並安全返回,而周建平逐漸成為一名深度參與者和後來的把關人。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來看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何一路走來
    這個工程由七個分系統組成,包括航天員系統、飛船應用系統、載人航天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系統、著陸場系統。其中,載人航天飛船系統是核心,包括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  當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的時候,儘管我國已經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衛星技術等基礎技術,對於載人航天這個航天領域的最高難題,卻幾乎從零開始。  即便如此,中國航天人還是大膽提出了設計製造一步跨越國外近40年發展歷程的飛船的設想。  「我們不想重複國外的老路,為的是奮力追趕拉大的距離。」神舟飛船系統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說。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中國獨立...
    央廣網北京5月29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李思默 徐志強)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5月5日,搭載著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氣,也拉開了中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的帷幕。這次任務從技術上還有哪些特別的地方?未來空間站建設還有哪些難點?普通人什麼時候可以登上中國空間站?
  • ...國情懷」——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曹嫻 孟姣燕 肖秀芬12月25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神舟十號返回艙落戶韶山有何深意?繼2016年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之後,神舟十二號何時亮相?前來參加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接受了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採訪。返回艙放在韶山是對毛主席最好的告慰與紀念「1967年,我第一次到韶山,當時韶山剛剛通火車,我還只有10歲。」周建平深情地回憶。
  • 講述: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1994年因衛星爆炸險喪生
    神舟總設計師戚發軔如果無法進入太空掌握資源的話語權,中國將無法從一個航天大國變為航天強國。」昨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走上成都圖書館「金沙講壇」,以「航天技術和中國航天」為題作了精彩的演講,吸引了眾多成都市民和各大高校學子。  嘉賓:戚發軔  在中國航天人中,戚發軔是全國航天愛好者熟悉的一張面孔。
  •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將提前至本月底發射
    本報綜合消息 原定10月發射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將提前至本月底升空。具體時間預計會在北京帕運會閉幕至「十一」國慶前。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隨「神七」上天的3名航天員中,將有1人執行艙外行走任務,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緣何「入駐」湖南韶山?
    楊華峰 攝中新網韶山12月25日電 曾經遨遊九天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25日落戶湖南韶山,將長期展陳於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不久的將來,中國探索浩瀚宇宙的另一成果——嫦娥五號採回的月壤樣品,也將在韶山進行異地容災備份。
  • 飛天神舟:中國載人飛船
    在全國各有關部門和科技人員的大力協同下,航天科技人員僅用7年的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三大技術難題,即研製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安全返回技術,建造了載人太空飛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隨著各項工程進度順利,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並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揭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序幕。
  • 神舟六號飛船總設計師:神六載人飛行意義更大
    中新網10月17日電(特約記者趙屾馮春萍)期盼、緊張、興奮、關注、歡呼,如果這些詞語代表著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回收前前後後國人的心情,那麼,對於神舟六號飛船總設計師張柏楠來說,只有兩個詞形容最為恰當:沉著、冷靜。
  • 揭秘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兩大核心任務
    10月17日7時30分,中國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入軌後將與天宮二號在高度為393公裡的近圓對接軌道交會對接,構成組合體。2名男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組合體運行第30天,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分離,航天員乘返回艙返回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 神舟載人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 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來紹分享中國航天夢
    5月16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做客風則江大講堂,以《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為主題,與紹興文理學院師生進行了分享。講座中,85歲高齡的戚院士從介紹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史開始,與大家一起回顧了我國航天事業從零起步的奮鬥道路,講述了當年鮮為人知的軼事和自己與老一輩航天人胸懷強國之夢投身航天事業的心路歷程。
  • 關於10月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 這幾個問題你應該知道
    周末第一天,當你從工作的倦怠中醒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已經離開北京到了酒泉,開始它新的使命。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按流程完成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8月13日從北京空運至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計劃於10月中旬實施發射。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10月發射 這幾個問題你肯定想知道
    周末第一天,當你從工作的倦怠中醒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已經離開北京到了酒泉,開始它新的使命。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按流程完成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8月13日從北京空運至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計劃於10月中旬實施發射。
  •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傳承航天精神需要更多青年人
    航天資深院士、航天專家、資深教授以及航天青年人才等200餘人一同就航天精神、青年人才發展等話題進行討論。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進入太空,大家要記住這個日子。」會上,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為與會青年作題為《銘記歷史,傳承精神——中國航天和航天精神》的報告。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的: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三是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 中國神舟11號載人飛船今年將發射
    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昨天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我國今年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長徵五號和長徵七號運載火箭也將進行首飛,這一年我國的宇航發射次數將首次突破20次。在2016年的宇航發射任務中,有15次為重大專項任務或首飛任務。載人航天工程要完成長徵七號首飛、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發射任務,備受各方矚目。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在2013年末上映的科幻影片《地心引力》中,中國的天宮一號、神舟飛船成為女太空人生還的「諾亞方舟」。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相關專家借闢謠《地心引力》,闡述中國航天事業理念。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
    儀式前,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在長沙與來湘出席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一行座談。省領導烏蘭、張劍飛、馮毅、張宏森、謝衛江,航天員代表張曉光等出席儀式或參加座談。活動於上午10時開始。與會領導和嘉賓向毛澤東同志銅像敬獻花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講話,雙方領導、航天員代表張曉光共同為紅綢包裹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