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湖南人

2020-12-07 湖南在線

北京時間9月15日22時04分,天宮二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世界將再一次聚焦中國酒泉。但你們知道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竟是咱們湖南長沙人。

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後,湖南的大山裡,一個常在煤油燈下學習的少年,通過收聽電臺的預告,看見了夜空中的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

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升空後,已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的周建平,自己計算好時間,看著飛船從北京的上空飛過。

數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令人矚目。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已成功發射10艘飛船,實現12人次的航天員前往太空並安全返回,而周建平逐漸成為一名深度參與者和後來的把關人。

「載人航天事業不能有僥倖心理,首先要求穩妥,同時要求跨越。」周建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風險不能帶到天上去」

1992年立項時,中國航天技術較為薄弱,載人航天是一個「使勁跳才可能夠得著」的目標。周建平說,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風險不能帶到天上去」的安全理念至關重要。

據他回憶,2002年神舟三號飛船進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後,測試發現一個插座的兩路信號中有一路不通,檢測結果顯示接插件設計存在缺陷,但另一路信號沒有問題。研製人員之間出現很大分歧,一部分人認為成功可能性很大且撤離成本太高,另一部分人反對將風險帶到天上去。

「最終我們選擇撤離,抓緊完成接插件歸零和重新設計生產,用其替換全部同一類型的接插件,為此推遲3個月發射。我認為這是非常值得的。」周建平說,從那以後,研製人員達成共識,一旦發現任何質量問題,必須一票否決。

他也記得,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時,最初艙門打不開,現場艙門先開一條縫,卻又合上了。「事後大家猜測我當時一定很著急,然而並沒有,我只是坐著等待,因為心裡有底。」

周建平說:「我們在艙內準備了助力工具,萬一航天員推不開,也能藉助工具打開。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地面上進行了大量實驗。工作做到位,才敢擔當,臨陣不亂。」

由於研發時間有限,神舟七號飛船原本用俄羅斯引進的艙外服出艙,但在工程實施過程中,中國的科研人員產生了自主研製艙外服的強烈願望,並最終決定這樣做。俄羅斯在已經形成能力的情況下仍需要24個月來生產艙外服,而中國的神舟七號從研製到發射僅有3年時間。

他還透露,神舟九號原本不打算載人,全體研製人員評估認為技術過硬,決定改為載人飛船。

周建平說:「中國的航天人追求穩妥是因為責任重大,而追求跨越是因為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對自己有信心。」

「成本還要降下來」

航天事業很花錢,但周建平說,中國一直在琢磨著省錢。

「中國正在研究載人飛船的回收問題,下一個發展目標就是回收和重複利用載人飛船。」周建平說,降低成本早已是中國航天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近期美國Space X公司首次實現海上火箭回收,中國也在密切關注。

他還舉例說,中國的天宮一號是交會對接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是為了載荷要求進行改裝,原本還有天宮三號,但研製隊伍通過優化設計和挖潛,將天宮三號的試驗任務全部合併到了天宮二號上進行,這樣就節省了天宮三號和為天宮三號服務的飛船的成本,轉而直接發射空間站的試驗核心艙,以實現低成本、跨越式的發展。

此前,中國將交會對接和空間實驗室的飛行試驗結合在一起,減少飛行次數,同樣是為了降低成本。未來的空間站也是「經濟適用型」,特別是採用先進能源、高閉合度物化再生生保和電推進技術,將顯著降低空間站運行期間的航天員消耗品和推進劑補給需求。

省下來的錢,還有很多地方等著用。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是六個重大科技項目之一。在開局之年,嫦娥四號全面啟動,嫦娥五號進入決戰階段,北鬥導航系統加速全球組網,長徵五號、長徵七號新一代運載火箭將實現首飛,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和天舟一號將發射對接,還有多顆空間科學新型衛星將實施發射。

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也已經正式立項。對此,周建平坦言:「登陸火星,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空間站將帶來重大產出」

中國計劃在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包含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搭載安裝包括空間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材料科學、基礎物理、微重力流體燃燒等科學研究實驗設施,支持科學家們從事前沿探索、空間技術研究和空間資源的開放利用。

信息技術、新能源、自動化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將綜合體現在中國的空間站上。此外,還會獨立發射一個與空間站保持共軌飛行的光學艙,在光學艙內架設一套口徑兩米的巡天望遠鏡,解析度與哈勃相當,天區覆蓋更廣,將是中國人的「宇宙之眼」。

周建平說:「空間站將首先是中國在太空裡的國家實驗室,服務於中國科學家從事科研實驗的需求,同時積極進行國際合作,歡迎其他國家科學家參與,以及航天員的入駐。在空間科學研究方面,中國的空間站將帶來重大產出。」

他還表示,對於一些有意願、沒能力獨立從事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中國可以為其提供太空飛行和科研的機會。「已經有不少國家向中國表達了願望。」

「《火星救援》是民眾的心聲」

談及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美國總是繞不開的「梗」。

美國國會早在2011年立法禁止與中國進行任何形式的航天合作,禁止美國航空航天局一切設施「接待中國官方訪問者」,拒絕中國參與由多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項目,至今沒有改變。

周建平說:「美國航天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中國也是航天大國。雖然起步晚、規模沒有那麼大,但也獨立、全面掌握了先進航天技術,也有能力為人類進步發展做出貢獻,這是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

周建平指出,中國載人航天的目的是和平開發利用太空,實現人類探索與發現的偉大使命。航天大國積極合作探索宇宙,將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在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航天員馬克·沃特尼被困火星,最終在美國航天局和中國航天局的聯合行動下回到地球。時任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提起這部電影,表示中美已於去年建立對話機制,計劃今年在此基礎上進行溝通。

周建平則笑著說:「我也接觸過一些美國航天界人士,《火星救援》反映的應該是民眾的心聲。」

周建平,湖南望城人,1957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室主任、研究員,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宇航學會理事。

中國科協常委。

長期從事航天技術教學和航天工程管理工作。2000年4月起開始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總體技術研究和管理工作,為「神舟」四號無人飛船,「神舟」五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做出重要貢獻。參與組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發展戰略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1999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16年6月1日,榮獲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

相關焦點

  • ...國情懷」——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
    前來參加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建平,接受了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採訪。返回艙放在韶山是對毛主席最好的告慰與紀念「1967年,我第一次到韶山,當時韶山剛剛通火車,我還只有10歲。」周建平深情地回憶。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中國獨立...
    央廣網北京5月29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李思默 徐志強)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5月5日,搭載著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氣,也拉開了中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的帷幕。這次任務從技術上還有哪些特別的地方?未來空間站建設還有哪些難點?普通人什麼時候可以登上中國空間站?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緣何「入駐」湖南韶山?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這是對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情告慰。50年前的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親自批准「曙光一號」載人航天計劃,為後續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經過幾代人艱辛探索和接續奮鬥,中國載人航天實現從無人試驗到載人飛天、從單船飛行到多器對接組合飛行等重大跨越,自主突破和掌握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我們專門去看過影片,一方面是找BUG(漏洞),另一方面是看看從中能學到什麼,畢竟許多技術創意來自於科幻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說。  張柏楠指出,影片描繪的飛行器構造與神舟飛船並不一致,「飛船目前僅有兩種構型,一種是雙艙型,一種是俄羅斯聯盟系列的三艙型。
  •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神舟飛船終成運輸工具
    神舟九號即將飛天之際,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對這次任務進行了全面解讀。他表示,神九邁出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重要一步。  肩負「四個第一」 神舟飛船終成運輸工具  記者:神舟九號的任務是什麼?這個過程的實現,將意味著我們具備向在軌運行太空飛行器進行人員運送和物資補給的完整能力,這將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  記者:按照工程計劃,神舟八號、九號、十號將先後與天宮一號對接。在中國航天飛行次數並不多的情況下,為什麼要用三次飛行來驗證交會對接技術?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 交給毛澤東家鄉湖南韶山
    儀式前,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在長沙與來湘出席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一行座談。活動於上午10時開始。與會領導和嘉賓向毛澤東同志銅像敬獻花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講話,雙方領導、航天員代表張曉光共同為紅綢包裹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揭幕。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給毛澤東主席家鄉湖南韶山
    儀式前,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在長沙與來湘出席交接儀式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一行座談。活動於上午10時開始。與會領導和嘉賓向毛澤東同志銅像敬獻花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講話,雙方領導、航天員代表張曉光共同為紅綢包裹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揭幕。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來肥開工作室
    3月17日,中國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傑出講座邀請到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給師生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航天強國」的報告眾多航天技術成果轉移到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在中國科大的學習,對我之後的相關科研工作,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吳偉仁院士是一名中國科大校友,1978年畢業。吳偉仁院士表示,通過幾代航天人的持續奮鬥,目前,我國已處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部分領域已經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的轉變。我國在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以及月球探測等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正展開載人登月方案深化認證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謝瑞強隨著「嫦娥」探月工程不斷取得成功,我國何時進行載人登月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9月18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拉開帷幕。在開幕式結束後舉行的主論壇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做了題為《載人月球探測方案及發展分析》的特邀報告。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今天,中國載人航天飛船首任總設計師帶孩子們一起學習探索宇宙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何洪帥 通訊員 張靜「這個浩瀚的宇宙需要我們航天人不斷的探索,這是我們的任務,也是我們的義務。」聽到這句話,現場掌聲雷動。11月27日上午,在鄭州四中實驗學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飛船首任總設計師、2020年中國最美教師戚發軔正在給孩子們講解「中國航天和航天精神」。戚發軔院士在講座中,給孩子們講解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歷史,探索宇宙的意義。通過東方紅一號的研製歷史到嫦娥四號的成功發射,傳承的是中國航天人的精神。
  •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未來十年中國將建月球科研站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1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發言時介紹了中國未來月球探測計劃。吳偉仁表示,隨著今年嫦娥五號從月球採樣返回,明年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等標誌性工程的實施,我國將躋身於世界航天強國行列。未來十年左右,月球南極將出現中國主導、多國參與的月球科研站,中國人的足跡將踏上月球,我國將邁入世界航天強國前列。吳偉仁在發言時並沒有具體說明未來月球科研站怎麼建設。
  • 今天,中國載人航天飛船首任總設計師帶孩子們一起學習探索宇宙的意義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何洪帥 通訊員 張靜「這個浩瀚的宇宙需要我們航天人不斷的探索,這是我們的任務,也是我們的義務。」聽到這句話,現場掌聲雷動。11月27日上午,在鄭州四中實驗學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飛船首任總設計師、2020年中國最美教師戚發軔正在給孩子們講解「中國航天和航天精神」。戚發軔院士在講座中,給孩子們講解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歷史,探索宇宙的意義。通過東方紅一號的研製歷史到嫦娥四號的成功發射,傳承的是中國航天人的精神。
  •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傳承航天精神需要更多青年人
    華聲在線4月25日訊(記者 李焱燕)4月25日上午,「青聚湘江」——2019年中國宇航學會青年專家論壇在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舉辦。航天資深院士、航天專家、資深教授以及航天青年人才等200餘人一同就航天精神、青年人才發展等話題進行討論。
  • 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石磊做客樹人大講堂 揭秘載人航天工程
    10月16日,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石磊做客樹人大講堂,以「揭秘載人航天工程」為主題,為到場的百餘位師生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技術與秘密。本次講堂由學校辦公室(黨委宣傳部)主辦、校團委協辦,學校辦公室主任宋斌主持並點評。
  • 從月球軌道旅遊到載人登月 中國航天人怎麼看?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從「月球軌道旅遊」到「載人登月」 中國航天人怎麼看?  中新社記者 張素  近期「月球軌道旅遊」和「載人登月」成為熱議話題,正在北京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代表和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委員就此表達了看法。
  • 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來看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何一路走來
    站在新的起點上,回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過的歷程,既倍感欣慰和自豪,又滿懷憧憬和期待!  「跨越」戰略  1992年1月,一個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日子,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  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的工程。
  • 火箭系統研究員:921工程挽救了中國航天
    □本報記者李虎軍  從跨國公司手中搶回人才  「921工程挽救了中國航天。」火箭系統一位研究員說,「它首先是實現了載人航天的夢想,並培養出了大批航天人才。」  這位研究員說,上世紀90年代初,航天系統人才外流的現象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