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一號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地,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時,地面指揮中心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神舟一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凌晨3點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飛船在太空中共飛行了21個小時。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
軌道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航天員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
推進艙也稱動力艙,為飛船在軌飛行和返回時提供能源和動力。
這次試驗飛行沒有載人,主要驗證了有關創新技術。
它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誌著中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這次發射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搣遠望攠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作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裡程碑,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致電錶示祝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從1992年開始實施。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使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邁出了重要一步。
神舟二號飛船
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我國神舟二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至此,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7天。圍繞著飛船的測控和回收,我國航天測控人員決戰太空,展開了緊張的工作。
10日21時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飛船變軌。神舟二號飛船1月10日1時零分發射升空後,所進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點為200公裡、遠地點為340公裡的橢圓軌道。按照預定計劃,這時要進行變軌,將飛船調整到距地球表面340公裡高的圓軌道上。變軌能否成功,將影響飛船在軌飛行和準確返回預定著陸區。
地處北京燕山腳下的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又一次充滿了緊張的戰鬥氣氛。中心的大型計算機按照科技人員的指令,高效地對各種數據進行綜合處理,迅速生成了飛船變軌的實施步驟。在飛船飛行至遠地點高度時,中心調度指揮員下達了變軌的指令。由於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透明傳輸測控技術,指令通過相關測控站點的測控設備直接傳給飛船,前後只用了2秒鐘。接到指令後,飛船上的發動機一次點火成功,在發動機的推力作用下,飛船的近地點高度由200公裡抬高到了340公裡,成功地進入了圓軌道。
12日20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軌道維持再過20多分鐘,正在太空飛行的神舟二號飛船,將要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統一指揮和調度下,由陸海基航天測控網實施首次軌道維持。
神舟二號飛船自從變軌後,又以圓軌道在太空中繞地球飛行了31圈,軌道高度在飛行中逐漸出現衰減。 軌道維持,就是通過控制飛船上發動機的點火時間和推力,使飛船始終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飛行。在神舟二號飛船飛行全過程中,要進行多次軌道維持。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首次啟用了最新研製建成的測控網網絡管理系統,實現了測控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測控設備的遠程監控,大大提高了測控網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控制飛船飛行軌道,需要精確的軌道計算。地面發送的軌道控制數據差之毫厘,對在太空中飛行的飛船來說,調整後的軌道便有可能相差幾十甚至上百公裡。測控人員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
20時24分,進行軌道保持的控制數據指令向飛船發出。「數據注入成功!」北京指揮控制中心調度指揮員的報告,令現場每個人都興奮不已。不久,從飛船上傳回的數據表明,飛船已按照指令成功進行了軌道調整。
飛船繼續在預定的軌道上飛行。儘管還要進行軌道維持,但航天測控人員有十足的信心,等待著飛船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