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三號飛船:飛船載人狀態仿真關鍵驗證

2020-12-01 網易科技

神舟三號飛船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這次發射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中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中國科學院和信息產業部等有關單位為這次發射研製了對地遙感、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船載儀器和地面測控設備。

基本消息: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徵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10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2年4月1日。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技術成就

這次發射的「神舟三號」飛船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與第二次飛行試驗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應急救生功能。飛船具備待發段和上升段應急救生功能,完善了備份傘子系統;運載火箭具備了故障檢測和逃逸功能,控制分系統採用了冗餘技術。

飛船裝載10項44臺有效載荷設備,其中返回艙13件、軌道艙11件、附加段20件,以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為主,主要包括:捲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環境監測系統、多工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空間細胞生物反應器、空間環境監測系統、窗口組件、有效載荷公用設備等。飛船自主飛行期間,空間應用系統主要進行了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試驗,同時穿插進行部分光學遙感在軌測試試驗及地球環境探測和空間環境高層大氣監測儀器的試驗任務。留軌期間主要進行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捲雲探測儀和地球環境探測設備的光學遙感對地探測試驗,並進行空間環境高層大氣監測試驗。

飛船中安裝了形體假人及人體代謝模擬裝置、醫監設備和艙內輻射環境監測設備等,並進行了相應試驗。飛船上裝有的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

飛船在軌飛行期間,各分系統和有效載荷性能穩定,運行良好,取得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和科學實驗數據,圓滿完成了預定試驗任務。其中,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證明這套系統完全能滿足載人的醫學要求。飛船軌道艙繼續在軌運行,並進行多光譜對地遙感觀測和地球環境監測等空間科學和應用試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有關負責人指出,神舟三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表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為最終實現載人飛行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表明我國利用飛船開展空間科學研究和空間資源開發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對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相關資料整合自:百度百科)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王真_NT5228

相關焦點

  • 神舟三號飛船
    發射歷程      2002年3月25日中國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此前,神舟一號和神舟二號的發射時間分別是在凌晨和子夜。    航天發射是一項極其複雜和龐大的系統工程,飛船發射時機的選擇要考慮到各種各樣可能影響到發射的因素,其中,氣象因素往往是最關鍵最直接的決定性因素。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的: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三是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 飛天神舟:中國載人飛船
    神舟二號到神舟四號「神舟二號」飛船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神舟三號」在內部結構做了一些改進,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與第二次飛行試驗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應急救生功能。飛船具備待發段和上升段應急救生功能,完善了備份傘子系統;運載火箭具備了故障檢測和逃逸功能,控制分系統採用了冗餘技術。
  • 神舟十一號飛船:載人 掌握交會技術 驗證應用
    《神舟十一號飛船:載人 掌握交會技術 驗證應用》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神舟十一號飛船:載人 掌握交會技術 驗證應用神舟十一號是將於2016年10月17日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神舟載人飛船
  • 神舟八號飛船
    ,是一架無人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組合體運行12天後,神舟八號飛船脫離天宮一號並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標誌著我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2011年11月16日18時30分,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返回艙於2011年11月17日19時許返回地面。
  • 神舟九號飛船
    ,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神舟九號任務氣象保障專家組組長、總參氣象水文空間天氣總站總工程師王業桂認為,新系統將在火箭燃料加注、飛船發射和返回、載人交會對接等關鍵節點發揮重要作用。     其他改進     進行數據管理和控制的計算機功能更強大,太陽能帆板發電效率更高,返回艙進行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再設計,以進一步確保航天員返回安全。此外,飛船內部的環境設計也更為人性化,更宜人。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 神舟七號,是中國第三個載人太空飛行器,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中國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
  • 神舟七號飛船
    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2012年3月,入選神舟九號任務飛行乘組。     神舟七號飛船和神舟六號飛船一樣,也是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為了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軌道艙經過改進,既保留了航天員的生活艙功能,又充當出艙活動需要的氣閘艙。
  • 神舟載人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 追隨神舟飛船軌跡:神舟十一號邁入第四階段
    14圈,神舟一號飛船考核了運載火箭性能和可靠性,並驗證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以及與測控通信、著陸回收等各大系統的協調性和匹配性,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次零的突破。  編輯快評:神舟二號飛船的發射是首次在三九嚴寒條件下實施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它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部分組成,除沒有載人外,整個載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統「全副武裝」參加試驗,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是我國第一艘無人正樣飛船。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胡錦濤對即將出徵的航天員說,神舟七號飛船就要按原定計劃發射了,你們即將出徵執行我國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代表全國各族人民,來為你們壯行,預祝你們成功。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的首次飛行,你們將穿著我國研製的艙外航天服進行首次空間艙外活動,這將是我國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跨越。
  • 神舟七號飛船:載人 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中國第三個載人太空飛行器,中國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 「神舟」號系列飛船
    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神舟飛船終成運輸工具
    神舟九號即將飛天之際,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對這次任務進行了全面解讀。他表示,神九邁出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重要一步。  肩負「四個第一」 神舟飛船終成運輸工具  記者:神舟九號的任務是什麼?  周建平:從神舟一號到七號,我們實現了把人送入軌道並返回地面,但當時的神舟飛船還算不上是一種天地往返的運輸工具。從神舟八號起,飛船可以與在軌運行的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可以稱為運輸工具了。神舟九號將進一步驗證飛船作為天地往返運輸工具的功能,能夠通過不同的交會對接方式把人送進空間站或空間實驗室並返回地面。
  • 神舟八號飛船簡介(圖)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透露,在中國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中,中國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現有的「和平號」或國際空間站。戚發軔院士介紹,基本型空間站大致包括一個核心艙、一架貨運飛船、一架載人飛船和兩個用於實驗等功能的其他艙,總重量在100噸以下。其中的核心艙需長期有人駐守,能與各種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接。
  • 揭秘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兩大核心任務
    10月17日7時30分,中國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入軌後將與天宮二號在高度為393公裡的近圓對接軌道交會對接,構成組合體。2名男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組合體運行第30天,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分離,航天員乘返回艙返回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 「神舟」到底「神」在哪?——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相關的11個細節
    細節一:飛得更高——393公裡軌道高度的對接與運行  神舟十一號充分繼承了神舟十號的技術狀態,同時為了適應本次任務要求而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進。  「為滿足本次任務要求,調整了軌道控制策略和飛行程序,使神舟十一號飛船能夠適應本次任務交會對接軌道和返回軌道高度由343公裡提高到393公裡的要求。」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新聞—科學網
    6月11日傍晚,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順利點火升空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家」韶山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現場。昨天(25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湖南韶山舉行。今後,返回艙將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長期展陳。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出徵太空,15天後,飛船返回艙安全著陸。在軌飛行期間,神舟十號飛船完成與「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自動交會對接、飛船繞飛等技術試驗。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高約2.6米、直徑約2.4米,重量2噸多,此前曾在多個重要展覽中對外展出。此次交接後,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將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長期展陳。
  • 神舟四號飛船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飛船、神舟二號飛船、神舟三號飛船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    詳細介紹     2003年1月5日晚上,當「神舟」四號飛船環繞地球運行107圈飛臨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時,在那裡待命的「遠望三號」航天測量船向其發出了返回命令。飛船隨即建立返回姿態,返回艙與軌道艙分離,制動發動機點火,開始返回。飛船進入距地面80公裡的大氣層後,以每秒約8公裡的高速飛行,與大氣層劇烈摩擦,返回艙表面產生等離子層,形成電磁屏蔽,與地面暫時中斷了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