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

2020-11-30 中國文明網

 

 

書名: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

作者: 李選清  柳 剛 編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04 

ISBN:9787313181824

 

內容簡介

從東方紅衛星到載人航天,從嫦娥探月到北鬥問天,從兩彈一星的元勳到新一代的航天員,本書真實再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科技的大發展、大跨越、大輝煌。

 作者用自己的親見親聞、翔實的史料和鮮為人知的採訪素材描繪了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後繼、攻堅克難的問天之路,加上首次公開的權威圖片,充分展現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變成現實的壯麗圖景。

   

作者簡介

李選清《解放軍報》社原副總編輯,少將軍銜,連續策劃組織報導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發射、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工程等重大事件,採訪報導的英模代表有英雄航天員楊利偉、空軍英雄試飛員李中華、人民的好軍醫華益慰等全國重大典型,其新聞作品先後獲得中國新聞獎、解放軍新聞獎等。

柳剛《解放軍報》社軍事工作宣傳部副主任,大校軍銜,先後採訪報導神舟七號至今歷次載人航天發射和嫦娥探月任務,採訪報導航母遼寧艦、空軍試飛員群體等全國全軍重大典型,其新聞作品先後獲得中國新聞獎、解放軍新聞獎等。

 

目 錄
第一章 太空響起東方紅
繪製中國火箭飛彈藍圖第一人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就這麼搞,不要怕土,土八路能打敗洋鬼子
事關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8千米飛行,中國邁向太空的第一步
兩位科學家不約而同提出一份相同建議
令人痛惜的一波三折
建非常之功,十八勇士闖新路
試驗場上不知疲倦的倔老頭
痴心開闢獨具特色的太空軌道
中國星在萬裡雲天閃爍
千挑萬選上天樂曲
周總理一席話,令科學家記了一輩子
一次最不該失敗的失敗
萬事俱備,只待東風
《東方紅》從太空傳遍世界
衛星上天,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梁
中國航天日,衛星家族人丁興旺

 

第二章 中國途風雨兼程
遙感衛星:天外返人間
怎麼甘心讓自己頭頂上飛的都是外國衛星呢
返回式衛星研製在動亂之秋啟動
一根導線的紕漏引發一次發射事故
巡天遙看三晝夜,首顆返回式衛星安然歸
通信衛星:36000千米高空的夢想
3位普通人的來信,推動國字號工程重啟
36000千米高空,一個雷達兵的奇思妙想
仰望星空,太空軌道應有中國一席之地
老將軍披掛出徵,加速推進三鳴驚人戰略構想
徵服36000千米高空,放飛中國星
遠望測量船踏浪三大洋,海上牽星創奇蹟
昔日紅軍長徵路過的西昌,如今成為太空長徵出發地
發射進入倒計時,意想不到的特情突如其來
萬裡高空接力救星,5分鐘牽住脫韁野馬
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上天,改變了中國
東方紅衛星平臺不斷演繹太空精彩 

中國:閃耀蒼穹造福民生
風雲衛星:太空攬風雲,服務千萬家
海洋衛星:劍指蒼穹,九天瞰海
高分衛星:天眼看地球,慧眼識九州
量子衛星:領跑世界,改變未來


第三章 長徵火箭走向世界
瑞典空間公司對中國火箭一見鍾情
人類航天史上災難之年,長徵火箭逆勢而上
首次發射亞洲一號旗開得勝
三張設計草圖做成一筆大買賣
18個月造出長二捆火箭,14個月建起亞洲第一大型發射塔架
0.15毫克的鋁質多餘物造成發射失利
再幹100天託舉星箭上九天
第二顆澳星發射:沒有解開的歷史之謎
接二連三的挫折使長徵火箭跌入谷底
一年六戰六捷,長徵火箭重新贏得世界信任
1998-2017,長徵火箭的黃金時代

中國火箭開啟航天新長徵
長徵精神是推進中國火箭騰飛的最強燃料 

 

第四章 載人航天壯志雄心
誰控制了空間,誰就能控制地球
難產的曙光號載人飛船
1979鄧小平訪美與航天親密接觸
「863計劃讓載人航天工程重新啟動
神舟,從中南海起航
中國飛船就是中國飛船 ,不是聯盟號
造出一艘跨越40年發展歷史的飛船
爭分奪秒鋪就一條飛天高速公路
神舟一號:發射一波三折
神舟二號:發射火箭磕傷了
神舟三號:插座故障推遲發射計劃
神舟四號:挑戰低溫極限
神舟五號:楊利偉飛天圓夢
神舟六號:航天英雄攜手出徵
神舟七號:太空出艙行走 

天宮一號:太空裡的第一個中國家
神舟八號:一場驚險的太空約會
神舟九號:中國航天員首次入住天宮
神舟十號:十全十美
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再造太空新家
中國空間站:2020夢想觸手可及


第五章 中國航天員全家福
首批預備航天員未了的航天夢
從優秀飛行員中選航天員,淘汰率99%
走進神秘的航天員大隊
獨具特色的中國航天員中心
沒有人知道加加林的師傅是誰
天上的功夫地上練
吳傑、李慶龍 :未能上天也是英雄
楊利偉:中國太空第一人
費俊龍:太空歸來中國龍
聶海勝:將軍出徵圓夢太空
翟志剛:浩瀚太空印下中國足跡

劉伯明:騎單車騎出飛天路
景海鵬:如果沒有夢想,靈魂就會失重
劉旺:在太空給妻子唱情歌
劉洋:中國首位飛天女航天員
張曉光:中國首位太空課堂攝像師
王亞平:中國首位太空教師
陳冬:創造中國太空飛行最長紀錄
軍禮,中國航天員獨特的精神密碼


第六章 嫦娥探月夢想成真
阿姆斯特朗的 「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一角月巖 ,成為中國探月的起點
錯過大航海時代的我們 ,還有什麼理由錯過大航天時代
14億元 ,修出一條38萬千米的奔月路
中國嫦娥首次成功牽手月球
嫦娥一號:遍月球的每一寸土地
嫦娥二號:飛得更快、靠得更近、看得更清
嫦娥二號:再次刷新中國高度
嫦娥三號:攜帶玉兔奔月宮 

嫦娥成功落月 ,玉兔信步虹灣
探路小兵拿到中國首張探月 返程票
實現載人登月還需邁過三道關


第七章 中國北鬥閃耀蒼穹
無心插柳,產生了一個偉大的推論
雙星定位為北鬥計劃奠基
造一輩子中國的北鬥總設計師
六年磨一,北鬥問天驚世人
迎頭追趕,北鬥導航覆蓋亞太地區
打通最後一千米,北鬥加速進入百姓生活
加快走向世界,2020中國北鬥覆蓋全球
四分天下,北鬥之路任重道遠


尾聲·不忘初心,逐夢前行
參考文獻 

 

 

部分內容

 

風雲衛星:

太空攬風雲,服務千萬家

1988   日,一個平凡的日子。

與往常一樣,晚上 7:30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之後,《天氣預報》節目準點播出。在普通老百姓眼中,這一幕並無什麼不尋常之處。

 可對於國家氣象局工作人員來說,這一幕讓他們自豪不已、心潮澎湃——因為今晚中央電視的氣象預報,用的是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發回的雲圖。

這一天的清晨 5  30 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當天  分,國家氣象局衛星氣象中心資料處理系統的圖像終端上,風雲一號衛星從太空發回的第一幅雲圖照片。當天晚上,風雲一號衛星發回的氣象圖片就出現在全國電視觀眾面前。

這一天,對於我國氣象工作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在此之前,我們主要通過獲取美國極軌氣象衛星和日本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獲取相關氣象資料。只有當它們的衛星飛經我國本土上空時,我們才能接收到反映我國短期天氣的數據資料。如今,這一切都成了歷史。從一天起,中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氣象預報工作從此不必再受制於人了。

 我國氣象衛星的研製,起步並不算晚。

 1960   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氣象衛星「泰羅斯 -1」,人類從此進入了氣象衛星時代。

氣象衛星是一種投資小、效益大的應用衛星。據統計,美國過去每年因惡劣天氣造成的損失約達 100 億美元 利用氣象衛星改進天氣預報後,每年減少損失 50 億美元,是氣象衛星每年投資的 25 倍。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自然災害種類多、頻率高、範圍廣,所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1969  1 29 日,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了這一目標,並於 1970  月批准下達了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1972 月,氣象衛星研製被正式納入國家計劃。

  然而,諸多原因,氣象衛星研製多年停滯不前。

  20 世紀 80 年代改革開放,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強大需求,把氣象衛星研製工作推上了「快車道」。任新民、孫家棟等人先後掛帥,帶領廣大航天科技人員鍥而不捨地攻關,奮起直追,用自主創新創出了一條路。

風雲一號衛星是個重 750 千克、高 1.2 米、長寬各為 1.4 米的方匣子,通體銀光閃閃。風雲一號衛星 102 分鐘便繞地球一圈,掃描 2800 千米寬的地帶,12 小時將地球覆蓋一遍。風雲一號的上天是我國氣象事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中國由此成為是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擁有極地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風雲二號——我國第二代氣象應用衛星,於 1997   10  20  01分發射升空。與 1988 年和 1990 年發射的 顆風雲一號極地軌道氣象衛星不同,風雲二號是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它的視野更為廣闊,能覆蓋以我國為中心的約 億平方千米的地球表面,可以觀測和提供我國及鄰國的雲圖、溫度、水氣、風場等氣象動態,對準確進行中長期天氣預報和災害預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風雲三號——我國新一代極地軌道氣象衛星,2008   27 日上午 11 02 分成功發射。年之後,第二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升空。年之後,第三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可在全球範圍內實施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探測,主要為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氣象參數,並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同時為研究全球環境變化、探索全球氣候變化規律以及航空、航海等提供氣象信息。三顆衛星組網後,觀測數據更新時效由現在的 12 小時縮短為 小時,大幅提高我國氣象觀測能力和中期天氣預報能力。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於 2016  12  11 日零時 11 分發射升空。風雲四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星,整體性能達到甚至超越歐美最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水平,一舉實現我國衛星技術從「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的重大跨越。

  風雲四號衛星到底有多牛?

它能1秒鐘拍 500 張閃電圖,探測區域範圍內的閃電頻次和強度,在國內首次提供閃電預警;在距離地球36000千米的高空,對地球上的風雲變幻「明察秋毫」,精準地看到地球上任何想看的地方,並在拼接圖像時做到零誤差;設計壽命長達 年,可實現對地球 24 小時「凝視」,能每3分鐘對颱風區域進行觀測……

風雲四號衛星工程總指揮於新文說:風雲四號 01 星突破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解決了多個儀器同時工作所產生的相互幹擾問題,成功地將四大類載荷安裝在同一個衛星平臺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對大氣的多手段綜合觀測。

  2017   27 日,國防科工局、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獲取的首批圖像與數據。此舉表明,風雲四號衛星與地面應用系統協調匹配、工作正常,標誌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實現了升級換代。

據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介紹,風雲四號衛星作為我國航天科技自主創新的新成就,實現了多項重大技術突破,與第一代衛星觀測系統相比,觀測的時間解析度提高了1倍,空間解析度提高了6倍,大氣溫度和溼度觀測能力提高了上千倍,整星觀測數據量提高了160倍,觀測產品數量提高了3倍。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 15 顆氣象衛星(顆衛星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同時擁有極地軌道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且同時在太空運行的國家,形成了「多星在軌、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

幾十年來,經過航天科技工作者和氣象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風雲系列衛星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之路。如今,風雲系列衛星為全球 70 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超過 2500 家用戶提供服務,為多個行業和領域應用提供重要支撐。

  風雲氣象衛星究竟能做哪些事?

  中國氣象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氣象衛星承擔著四大任務:首先是日常的天氣預報,如溫度、溼度、降水情況等;其次是監測大範圍氣象及其衍生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變化,比如冰雪面積、大霧籠罩區域、乾旱的範圍等;第三是監測全球環境變化,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規律、氣候診斷和預測提供地球物理參數;第四是為航空、航海、農業、林業、海洋、水文等國民經濟多領域提供全球及區域的氣象信息。

如果這樣介紹風雲氣象衛星,你可能對它留不下深刻的印象。現在,換一種方式來介紹對我們生活來說極其重要的風雲氣象衛星——

 1988 年開展火情監測以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每年向森林、草原防火部門提供數以萬計的火點信息,對歷次重大火情都進行全程監測服務。2011   28 日,風雲三號  雙星攜手,分別在 12 時和 14 時衛星過境時,監測到了發生在雲南麗江的火情,有關火情情況及時傳送到有關部門,對撲滅大火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8 年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投入運行以來,截至 2015 年底,對登陸或影響我國的 168 個颱風監測實現了全覆蓋、無一漏網,對減少颱風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3 年的淮河特大洪澇災害、2006 年的大興安嶺特大森林大火、2008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2009 年發生的南方特大乾旱災害……這些年來,每一場自然災害發生時,高懸蒼穹的風雲氣象衛星都幫了我們的大忙。

從北京奧運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60 周年國慶,從上海世博會到廣州亞運會,從汶川和玉樹特大地震到舟曲泥石流……這些舉世矚目重大任務的完成,風雲衛星的氣象保障功不可沒。有關專家表示,風雲氣象衛星在我國民用遙感衛星中效益發揮最好、應用範圍最廣。初步估算,氣象衛星投入產出效益比超過 1 : 40

  這些年,除了服務本國,風雲氣象衛星的效益已超出國界,成為造福全人類的工具。據悉,接收風雲氣象衛星資料的國家和地區有近百個,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氣象、環境部門、大學和科研院所,都接收和利用我國的風雲衛星資料。 

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現已形成與美國、歐洲氣象衛星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東半球的氣象預報主要靠我國的氣象衛星提供相關資料。世界氣象組織已將風雲系列衛星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已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GEOSS)的重要成員,與歐美氣象衛星一起,形成了對地球大氣、海洋和地表環境的觀測網。

  2016   日,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召開的風雲衛星發展研討會。新聞發布會上,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吳豔華對外界宣布,到 2025 年我國規劃了 14 顆大氣觀測衛星,包括風雲二號衛星 顆,風雲三號衛星 顆,風雲四號衛星 顆,降水測量雷達衛星 顆,晨昏軌道衛星、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高精度溫室氣體綜合探測衛星、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各 顆。

掌控全球風雲,服務社會萬家——2030 年前,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將實現第三代太陽同步和靜止氣象衛星的組網觀測,形成全球觀測系統。

在浩瀚的星空中,風雲氣象衛星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太空千裡眼。有了這些太空千裡眼,相信不久的將來,神州大地乃至全球上空的風雲,對於國人來說不再莫測

  「明天的天氣怎麼樣?」「霧霾指數高不高?」「適不適合戶外運動……」

今天,當我們輕鬆用手機查詢天氣動態時,朋友們,請不要忘記天上的風雲衛星,更不要忘記 40 多年來為風雲衛星事業付出汗水和青春的那一代代航天科技人員!

 

 

相關焦點

  • 時間,讓事業不朽——讀《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有感
    【讀書者說】時間,讓事業不朽——讀《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有感作者:金龍(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編輯);孫偉帥(中國軍網記者)將這句話放在今天,或許可以很好地詮釋中國航天事業。「從東方紅衛星到載人航天,從嫦娥探月到北鬥問天,從兩彈一星的元勳到新一代航天員」,中國航天至今已走過60個年頭。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真實再現了中國航天走過的60年崢嶸歲月,「中國航天可敬的大發展、大跨越、大輝煌」,都在書中一一呈現。
  • 問天之路:感謝有你,中國航天員
    景海鵬(左)、陳冬(右)又逢11月18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航天員景海鵬和航天員陳冬完成了歷時33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感謝他們為中國航天的無私奉獻在這33天裡,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在太空完成了近40項的空間科學試驗,為中國未來的長期載人飛行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那麼你知道中國最早選拔航天員是什麼時候呢?
  • 問天之旅 解答「天問」
    先秦時期,屈原對著茫茫宇宙發出《天問》;數千年後,中國向著星辰大海,踏上「問天」之旅。在星際間穿行,可以想見這條路充滿了未知和風險,但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邁出了堅實步伐。7月23日中午,在碧海椰影之中,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天問一號」騰空而起。
  • 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 題: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新華社記者胡喆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
  • 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題: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新華社記者胡喆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
  • 煙臺海陽市東方航天港開啟「問天」徵程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17日訊(通訊員 王寧) 15日9時23分,自海陽港運輸至黃海海域的長徵十一號海射遙二運載火箭成功實施發射任務。此次任務是長十一號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也是東方航天港工程啟動以來第一次海上應用發射。
  • 中國開啟火星問天之旅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問天之旅。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有望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航天專家表示,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從未有過的,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
  • 理智看待SpaceX「龍」上天,中國應走自己特色的商業航天之路
    最近幾天,更有催促中國要加速發展民營航天的聲音喧囂於網絡。作者在恭喜Space X成功的同事,也要請國人冷靜。航天發展不是一蹴而就,商業航天更要慎行,中國不應盲目,要走自己特色的商業航天之路。先觀這次Space X的載人發射,這是自2011年7月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退役後,美國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和太空飛行器,從美國本土將NASA太空人送往空間站。
  • 「天問一號」開啟「問天」之旅,長城潤滑油守護航天事業七十年
    7月23號,隨著一聲巨響,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中國的第一枚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踏上火星的徵程,不僅標誌著中國航天向深空探測邁出一大步,也推動中國空間技術領域實現多項突破。據悉,長城潤滑油為本次發射任務提供了全程潤滑保障,成功護航「天問一號」問鼎蒼穹,再度助力中國航天取得新的突破。
  • 我國航天技術大躍進,中國的航天空間站正向我們迎面走來
    近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站建造任務已全面開啟,核心艙已基本完成測試,航天員乘組已選定,長徵五號B將擔任「太空專列」,空間站核心艙「天和」號將於明年春天發射。未來兩年計劃通過11次密集飛行任務,建成中國獨立建造、自主運營的空間站。而後將接續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
  • 特寫:數萬民眾現場見證「天問」升空問天
    中新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數萬民眾現場見證「天問」升空問天作者 尹海明 陳斯浩7月23日12時41分,南海之濱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撕裂長空的轟鳴和數萬民眾的歡呼聲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問天」之旅。「之前看過一部關於火星救援的電影,很夢幻,現在這就要成為現實了。」
  • 中國航天系列:東方紅一號
    中國航天系列:東方紅一號 中國航天發展紀實 發表於 2021-01-08 09:41:52 1957年10月4日子夜,在距離莫斯科2000多公裡外的哈薩克荒原上,蘇聯第一顆,也是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升空
  • 火星環繞器的「問天」之路都經歷了什麼?
    伴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的是京、滬、瓊三地的歡呼聲,這也是上海航天歷史上首次在海南文昌基地執行衛星發射任務。火星環繞器的AIT(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主要由上海航天八院812所負責,首次採用京、滬兩地聯合研製模式。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火星環繞器在「問天」途中經歷的那些事兒。
  • 「探火」「登月」 2020年全國青少年航天科技教師開課|航天|月球|...
    11月7日,2020年全國青少年航天科技教師網上直播課開課。圖為主講者之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副研究員張曉靜。 中國宇航學會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張素)「老師,月球上有什麼其他生物嗎?」「中國什麼時候能實現載人登月呢?」
  • 中國航天50年紀念特稿:創新發展 榮當民族典範
    從飛彈到火箭,是此後幾個大國共同的發展歷程,這個規律同樣適用於中國航天。但在關鍵時刻,蘇聯單方撕毀協定,迫使中國航天更快地走上了建立自主體系、發展自主技術的自力更生道路。我國自行設計的飛彈型號研製成功後,毛澤東主席風趣地說:「應該給赫魯雪夫發一個一噸重的大勳章。」
  • 逐夢九天 縱橫蒼穹—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紀實
    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接續奮鬥—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先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 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中國航天發展的第一動力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的工程,創新難點多、技術跨度大,代表了我國運載火箭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使我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是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化、型譜化發展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是中國航天技術創新的典型代表。
  • 逐夢九天 縱橫蒼穹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紀實
    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接續奮鬥—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先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準備階段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在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空間站的建成將為商業航天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 中華航天博物館館藏「天問一號」徽寶套組 見證中國航天史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徽寶套組《天問一號》耀世首發,一璽一箭,一飛沖天,由中華航天博物館官方權威監製,中國最強玉雕天團以國玉和田傾力打造,一經發行便引起了強烈的航天收藏熱!NO.0001《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徽寶套組由中華航天博物館永久館藏,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