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題: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
新華社記者胡喆
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了解到,作為火星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天問一號」探測器上的火星環繞器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主要由該集團八院812所負責,採用京、滬兩地聯合研製模式。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的研製突破了重重難關。那麼,火星環繞器的「問天」之路都經歷了什麼?
(小標題)千錘百鍊的仿真試驗
每一顆衛星在升空前都要經過無數次地面仿真模擬試驗,因為衛星在太空中難以實施在軌維修,所以地面的仿真試驗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反覆進行驗證。
火星環繞器在初樣研製階段,開展了多次滿載狀態下的振動試驗,模擬發射和在軌環境。實際發射時火星環繞器是與著陸巡視器連接在一起的,為了能夠儘量真實模擬發射時的力學環境,812所試驗人員專門製備了著陸巡視器配重件,實實在在的仿真演練與設計給定的環境條件分毫不差。
火星環繞器很重很胖,試驗時間跨度長,與振動臺連接狀態需要按要求不斷調整。812所試驗中心副主任張利介紹,為了確保試驗成功,試驗人員在試驗前、試驗中、試驗後都嚴格檢查產品狀態,質量控制、安全控制一個環節也不能少。而精細也不只是說說而已,它時刻烙印在812所每一位試驗人員的心中,體現在每一次的試驗操作中。
(小標題)小心翼翼地展開天線
火箭載著火星探測器飛行約37分鐘後,便迎來了星箭分離的重要時刻。此時,火星環繞器的太陽翼和各類天線便逐步啟動展開模式。
「火星環繞器共有7個種類12個活動部件。」主任工藝師張則梅介紹,火星環繞器是首個所有機構展開均為812所獨立自主承擔的型號。
據總裝主崗王利民介紹,火星環繞器活動機構和天線展開不僅多,而且都很長,最長的高增益定向天線長達2.5米,安裝時需要摺疊六次,這也成為環繞器總裝過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在火星環繞器的初樣研製階段,試驗過程中發現了天線展開後無法正常合攏的問題,主要原因是精度不夠。總裝團隊立即緊張行動起來,再次覆核數據、優化軟體算法,從早到晚忙個不停,不解決問題決不罷休。經過一個星期的攻關,終於解決了這一難題,大家緊鎖的眉頭才得以舒展。
型號調度王克寒告訴記者,環繞器的天線展開機構很精密,為保護其在展開後不被損壞,天線展開後不能過夜,展開及收攏工作必須一次完成,操作人員不敢停歇,一站就是一整天,甚至通宵達旦。他們小心翼翼地保護著產品,就像呵護自家的孩子。
(小標題)環繞器歷經「冰火考驗」
火星探測器發射後歷經7到10個月的長途旅行才能抵達火星。為了確保火星環繞器在低溫下正常工作,對它的「著裝」要求非常嚴格。
這件低溫下穿的「衣服」被稱為熱控隔熱組件,業內稱低溫多層,均採用自動縫紉工具機及裁割機完成。火星環繞器的艙體結構大,它的「衣服」面積達到了30平方米,而一般衛星的「衣服」面積僅約15平方米。
火星環繞器使用的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基礎平臺,安裝了3000牛的大推力發動機,發動機工作時溫度可達上千攝氏度。這對發動機附近的溫度防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負責衛星熱控實施的工藝師蔣諶立介紹,探測器中高溫多層使用的是不鏽鋼箔及鋁箔,邊緣鋒利,加工及安裝難度非常大,極易割傷操作人員。為了保證操作安全,安裝前,操作人員需穿戴防護服、防割手套和護目鏡,先在多層標註安裝孔位置進行預裝,逐個打好孔後再用不鏽鋼絲穿套安裝。
在冰與火的考驗之間,航天工匠們宛如工藝大師精心雕刻自己的藝術品一般,用匠心鋪就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