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月合影」驚豔亮相 火星環繞器還有哪些獨特本領

2020-12-06 人民網

2020年7月27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拍攝的黑白地月合影。左側為地球。(國家航天局供圖)

人民網北京7月30日電(趙竹青)7月27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通過其上的光學導航敏感器,在距離地球家園120萬公裡處回望,拍下了地月合影的珍貴一幕。在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交相輝映。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隨著地月合影的驚豔亮相,集諸多本領於一身的火星環繞器也率先進入公眾視野。它有哪些獨特之處?又將帶著怎樣的使命飛向火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模擬圖,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環繞器將經歷三次「變身」

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分為「繞、著、巡」三步走。記者從負責火星環繞器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八院812所獲悉,在這三個過程中,環繞器將經歷三次「變身」。

約七個月的飛行過程中,環繞器首先作為飛行器,將著陸巡視器送至火星著陸軌道;待成功釋放著陸巡視器後,環繞器作為通信器,為著陸器建立與地球之間中繼通信鏈路;通信工作結束後,環繞器作為科學探測器對火星進行遙感探測。

飛行時間長,面臨環境差,控制要求高,空間動作繁,這是屬於環繞器的四大「特點」,不僅任務繁重,其難度也是空前。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建立對地姿態模擬圖(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光學導航:它有一雙明亮眼睛

剛剛「出爐」的地月成像,由環繞器上的光學導航敏感器自主曝光拍攝完成。

據了解,光學導航敏感器可以在飛近火星的過程中通過對火星成像,利用火星圖像計算火星的形心位置和視半徑大小,結合估計算法獲取探測器相對於火星的實時位置和速度信息。

「光學導航敏感器就好比探測器的『眼睛』。」八院控制所光學導航專家打了個比方,「有了這雙明亮的『眼睛』,探測器也就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看著飛向目的地了。」

據介紹,這是支撐我國未來進一步走向宇宙更遠空間的重要技術之一。與傳統的無線電導航不同,光學自主導航可以通過圖像目標識別和特徵提取,完成位置、速度等導航信息的獲取。

也就是說,這一「千裡眼」,最遠可以在1000萬公裡的距離識別火星,還能自主適應火星從點目標到面目標、從弱目標到強目標的火星圖像提取,從而實現即使沒有外部導航信息,也能夠在深空飛行中自主找到前進的道路。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天線、太陽翼展開模擬圖(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天線展開:精雕細刻的「敏感神經」

發射當日,「長徵五號」火箭升空後的第37分鐘,便迎來了星箭分離的重要時刻。此時,火星環繞器的太陽翼和各類天線便逐步啟動展開模式。

「火星環繞器共有7個種類12個活動部件。」火星環繞器主任工藝師張則梅介紹,這12套機構的各式花樣展開,完全由八院812所首次獨立承擔。

火星環繞器活動機構和天線展開不僅多,而且都很長。最長的高增益定向天線長達2.5米,安裝時需要摺疊六次,這也成為環繞器總裝過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火星環繞器總裝主崗王利民告訴記者,在初樣階段,試驗過程中發現了天線展開後無法正常合攏的問題,主要原因是精度不夠。總裝團隊立即行動,再次覆核數據、優化軟體算法,量身定製工裝,從早到晚忙碌不停,終於解決了這個難題,大家緊鎖的眉頭再次展開。經過初正樣多次裝配驗證,平衡精度達到了萬分之五。

型號調度王克寒說,環繞器的天線長,為保護其在展開後不受損壞,在天線安裝過程中,操作人員從不停歇,一站就是一整天,甚至通宵達旦。在他們的細心呵護下,火星環繞器也從一個個零部件逐步成長為「國之重器」。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研製現場(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層層「外衣」:冰火兩重天的考驗

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從地球飛往火星需要7個月的時間,加上停泊火星軌道的3個月,在火星車開始工作之前,火星環繞器需要獨自工作10個月。

在如此長的時間裡,它將經歷一系列太空中極端環境的考驗。為了確保火星環繞器在低溫下正常工作,對它的「著裝」要求非常嚴格。

負責衛星熱控實施的工藝師蔣諶立告訴記者,低溫下穿的「衣服」被稱為熱控隔熱組件,業內稱低溫多層,均採用自動縫紉工具機及裁割機完成。火星環繞器由於其艙體結構大,它的「衣服」面積達到了30平方米,是一般衛星的2倍。

「天問一號」不僅要面對低溫考驗,還要經得住高溫。火星環繞器使用的是目前國內最大的SAST9000平臺,安裝了3000N的大推力發動機,發動機工作時溫度可達上千攝氏度。這對發動機附近的溫度防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高溫多層使用的是不鏽鋼箔及鋁箔,邊緣鋒利,加工及安裝難度非常大,極易割傷操作人員。」蔣諶立介紹說,為了保證操作安全,安裝前,操作人員需穿戴防護服、防割手套和護目鏡,先在多層標註安裝孔位置進行預裝,逐個打好孔後再用不鏽鋼絲穿套安裝。

在他看來,操作人員宛如工藝大師在精心雕琢著「藝術品」,每一個角度、每一個縫隙都分毫不差。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研製現場(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仿真模擬:千百次的錘鍊

每一個太空飛行器在誕生前,可以說都是經歷過「千錘百鍊」的,也就是說,在正式「飛天」之前,必須要經過無數次地面仿真模擬試驗,提前反覆驗證,盡力確保萬無一失。

據812所試驗中心副主任張利介紹,火星環繞器很重也很「胖」,測點、通道、工況多,試驗時間跨度長,與振動臺連接狀態需按要求不斷調整,僅初樣期間的一次振動測試,其加速度和應變測量通道就高達372個。

尤其在試驗過程中工況切換時,產品外觀、緊固件、試驗設備、試驗數據、試驗結果都要進行檢查確認。「為了確保試驗成功,試驗人員在試驗前、試驗中、試驗後都嚴格檢查產品狀態,質量控制、安全控制一個環節也不能少。」 張利說。

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5500萬公裡外的火星終於不再遙不可及。而「天問一號」所走的路,也將註定是一段不同尋常的旅程,見證著中國航天一步一個腳印,想著夢想邁進。

(責編:趙竹青、呂騫)

相關焦點

  • 「地月合影」驚豔亮相 火星環繞器還有哪些獨特本領
    2020-07-30 09:34:30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來源:人民網人民網北京7月30日電(趙竹青)7月27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通過其上的光學導航敏感器,在距離地球家園120萬公裡處回望,拍下了地月合影的珍貴一幕。在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交相輝映。
  • 「太空多面手」火星環繞器是怎樣煉成的
    「天問一號」探測器重約5噸,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共搭載13種有效載荷,帶著「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使命奔向火星。在長達9個多月的時間裡,火星環繞器將扮演「太空計程車」、「芭蕾舞伴」等角色,為將著陸器這個「特殊乘客」安全準時送達火星,它練就了強大的「展開」本領。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傳回「地月合影」,「攝影師」竟然來自上海
    昨晚,一張「地月合影」傳遍了朋友圈。這是「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時,獲取的一張地月合影。在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茫茫太空,拍下這張歷史性照片的「攝影師」誰是?據透露,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控制所研製的安裝在探測器上的光學導航敏感器,完成了這次對地球、月球的成像,獲取了這張地月合影。
  • 地月合影背後 幾多科技元素
    這幅地月合影一經發布,很快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這是『天問一號』送給地球人的微笑!」「這是『天問一號』對自己家園的深情回眸!」……2020年7月27日,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距離地球120萬公裡處,傳回了這幅地月合影,瞬間「刷屏」網絡。說起這幅地月合影,背後可有諸多的科技元素。拍照的「攝影師」,是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的。
  • 聰明能幹的「太空多面手」——專家揭秘「天問一號」上的火星環繞器
    新華社記者趙穎全攝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記者張建松、胡喆、周琳)7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聰明能幹的「太空多面手」——專家揭秘「天問一號」上的火星環繞器》的報導。「天問一號」由環繞器、著陸巡視器組成。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承擔了火星環繞器的研製重任。
  • 火星環繞器上海造!7個月,跨越4億公裡飛近火星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從地球出發,開啟飛向火星的旅程,一步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任務目標。需要強調的是,這絕不是把3個任務簡單地結合在一起,研製過程中會涉及各種資源的平衡問題,如軌道資源、時間資源、動力資源等,需要很好地利用和配合起來,更離不開中國航天人的精誠合作。
  • 火星環繞器上海造!7個月,跨越4億公裡飛近火星
    需要強調的是,這絕不是把3個任務簡單地結合在一起,研製過程中會涉及各種資源的平衡問題,如軌道資源、時間資源、動力資源等,需要很好地利用和配合起來,更離不開中國航天人的精誠合作。探測器的上半部分,是包裹著火星車的著陸器,承擔突破火星大氣層的著陸任務;下面像衛星一樣的部分,則是環繞器。
  • 火星探測器、北鬥系統等中國自主研製「航天重器」亮相工博會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亮相工博會。 鄭瑩瑩 攝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亮相工博會。在經歷了發射、地月合影、第一次軌道修正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當前正以每天約40萬公裡的速度遠離地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火星環繞器副總設計師朱新波在受訪時說,這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擔本次任務中的環繞器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從2010年開始,上海航天在火星探測方面花了10年時間,其研製挑戰是:環境複雜、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制動捕獲等很多任務都是一次性決定成敗
  • 「天問一號」傳回地月合影 承載著很多個第一次
    新聞周刊丨「天問一號」傳回地月合影 120萬公裡外的深情回望7月27日,飛向火星的第四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120萬公裡的飛行途中,深情回望了一眼家園。因為距離遠,地球看起來只有指甲蓋大小,月球則更小。「天問」離家,不知何時能回來,趁家鄉還沒飛出視野,它趕緊按下快門,用這張照片給家人報了出門後的第一次平安。
  • 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傳回地月合影!火星在古代的寓意是什麼?
    天問一號是中國行星探測任務中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其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7月27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和月球,拍下了地月合影。
  • 「天問一號」傳回地月合影 120萬公裡外的深情回望
    地月合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 張玉花: 我們其實是事先就設計好,想拍這張照片。但是能夠拍得這麼完美,是也有一點喜出望外的。這個地月合影我們從微博上、各個地方也看到了,大家非常關注。照片的意義:很多個第一次天問身披金色材料的部分名叫環繞器,未來半年左右,正是它帶著天問飛向火星。
  • 「天問一號」傳回地月合影,120萬公裡外的深情回望
    地月合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 張玉花:我們其實是事先就設計好,想拍這張照片。但是能夠拍得這麼完美,是也有一點喜出望外的。這個地月合影我們從微博上、各個地方也看到了,大家非常關注。照片的意義:很多個第一次天問身披金色材料的部分名叫環繞器,未來半年左右,正是它帶著天問飛向火星。
  • 火星環繞器「問天」之前都經歷了什麼?
    7月23日,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於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其中「太空多面手」環繞器將「一器分飾多角」,將完成「太空剎車」等高難度動作。天線展開:環繞器的感官神經火箭載著火星探測器飛行約37分鐘後,便迎來了星箭分離的重要時刻。此時,火星環繞器的太陽翼和各類天線便逐步啟動展開模式。火星環繞器共有7個種類12個活動部件。
  • 火星環繞器的展開本領「強」
    天問一號主要由環繞器和著陸器組成,共搭載13種有效載荷,帶著「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使命奔向火星。在長達9個多月的時間裡,火星環繞器將扮演「太空計程車」、「芭蕾舞伴」等角色,為將著陸器這個「特殊乘客」安全準時送達火星,它練就了強大的「展開」本領。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 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
    張陽 攝   中新網上海7月23日電 題: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 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  作者 鄭瑩瑩 郭超凱  說走就走的「火星旅行」?沒那麼簡單。  三大功能:飛行器、通信器、探測器  「天問一號」探測器重約5噸,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計劃經過大約7個月的飛行,最終抵達火星。探測器到達火星後,著陸巡視器會擇機分離,並降落到火星表面,開展探測,環繞器將繞著火星轉圈,給火星拍照,獲得其地形地貌、土壤成分和地下水冰等特性。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
    中新網上海7月23日電 題: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 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作者 鄭瑩瑩 郭超凱說走就走的「火星旅行」?沒那麼簡單。籌備多年,23日,中國終於開啟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當天,「天問一號」探測器「乘坐」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奔向太空,計劃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大「旅行目標」。
  • 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 題: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新華社記者胡喆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
  • 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題: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新華社記者胡喆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
  • 評選最美地月合影丨盤點那些來自各國的經典地月合影
    那就和小豹一起看看這些「照片」和他們背後的故事吧~12014年10月28日,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控制下,啟動多臺相機對月球、地球進行多次拍攝,獲取了清晰的地月合影圖像。
  • 火箭助推器、「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來自上海!離開地球表面,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帶你靠近火星探秘
    約七個月的飛行過程中,環繞器首先作為飛行器,將著陸巡視器送至火星著陸軌道;待成功釋放著陸巡視器後,環繞器作為通信器,為著陸器建立與地球之間中繼通信鏈路;通信工作結束後,環繞器作為科學探測器對火星進行遙感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