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7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拍攝的黑白地月合影。左側為地球。(國家航天局供圖)
人民網北京7月30日電(趙竹青)7月27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通過其上的光學導航敏感器,在距離地球家園120萬公裡處回望,拍下了地月合影的珍貴一幕。在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交相輝映。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隨著地月合影的驚豔亮相,集諸多本領於一身的火星環繞器也率先進入公眾視野。它有哪些獨特之處?又將帶著怎樣的使命飛向火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模擬圖,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環繞器將經歷三次「變身」
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分為「繞、著、巡」三步走。記者從負責火星環繞器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八院812所獲悉,在這三個過程中,環繞器將經歷三次「變身」。
約七個月的飛行過程中,環繞器首先作為飛行器,將著陸巡視器送至火星著陸軌道;待成功釋放著陸巡視器後,環繞器作為通信器,為著陸器建立與地球之間中繼通信鏈路;通信工作結束後,環繞器作為科學探測器對火星進行遙感探測。
飛行時間長,面臨環境差,控制要求高,空間動作繁,這是屬於環繞器的四大「特點」,不僅任務繁重,其難度也是空前。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建立對地姿態模擬圖(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光學導航:它有一雙明亮眼睛
剛剛「出爐」的地月成像,由環繞器上的光學導航敏感器自主曝光拍攝完成。
據了解,光學導航敏感器可以在飛近火星的過程中通過對火星成像,利用火星圖像計算火星的形心位置和視半徑大小,結合估計算法獲取探測器相對於火星的實時位置和速度信息。
「光學導航敏感器就好比探測器的『眼睛』。」八院控制所光學導航專家打了個比方,「有了這雙明亮的『眼睛』,探測器也就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看著飛向目的地了。」
據介紹,這是支撐我國未來進一步走向宇宙更遠空間的重要技術之一。與傳統的無線電導航不同,光學自主導航可以通過圖像目標識別和特徵提取,完成位置、速度等導航信息的獲取。
也就是說,這一「千裡眼」,最遠可以在1000萬公裡的距離識別火星,還能自主適應火星從點目標到面目標、從弱目標到強目標的火星圖像提取,從而實現即使沒有外部導航信息,也能夠在深空飛行中自主找到前進的道路。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天線、太陽翼展開模擬圖(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天線展開:精雕細刻的「敏感神經」
發射當日,「長徵五號」火箭升空後的第37分鐘,便迎來了星箭分離的重要時刻。此時,火星環繞器的太陽翼和各類天線便逐步啟動展開模式。
「火星環繞器共有7個種類12個活動部件。」火星環繞器主任工藝師張則梅介紹,這12套機構的各式花樣展開,完全由八院812所首次獨立承擔。
火星環繞器活動機構和天線展開不僅多,而且都很長。最長的高增益定向天線長達2.5米,安裝時需要摺疊六次,這也成為環繞器總裝過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火星環繞器總裝主崗王利民告訴記者,在初樣階段,試驗過程中發現了天線展開後無法正常合攏的問題,主要原因是精度不夠。總裝團隊立即行動,再次覆核數據、優化軟體算法,量身定製工裝,從早到晚忙碌不停,終於解決了這個難題,大家緊鎖的眉頭再次展開。經過初正樣多次裝配驗證,平衡精度達到了萬分之五。
型號調度王克寒說,環繞器的天線長,為保護其在展開後不受損壞,在天線安裝過程中,操作人員從不停歇,一站就是一整天,甚至通宵達旦。在他們的細心呵護下,火星環繞器也從一個個零部件逐步成長為「國之重器」。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研製現場(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層層「外衣」:冰火兩重天的考驗
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從地球飛往火星需要7個月的時間,加上停泊火星軌道的3個月,在火星車開始工作之前,火星環繞器需要獨自工作10個月。
在如此長的時間裡,它將經歷一系列太空中極端環境的考驗。為了確保火星環繞器在低溫下正常工作,對它的「著裝」要求非常嚴格。
負責衛星熱控實施的工藝師蔣諶立告訴記者,低溫下穿的「衣服」被稱為熱控隔熱組件,業內稱低溫多層,均採用自動縫紉工具機及裁割機完成。火星環繞器由於其艙體結構大,它的「衣服」面積達到了30平方米,是一般衛星的2倍。
「天問一號」不僅要面對低溫考驗,還要經得住高溫。火星環繞器使用的是目前國內最大的SAST9000平臺,安裝了3000N的大推力發動機,發動機工作時溫度可達上千攝氏度。這對發動機附近的溫度防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高溫多層使用的是不鏽鋼箔及鋁箔,邊緣鋒利,加工及安裝難度非常大,極易割傷操作人員。」蔣諶立介紹說,為了保證操作安全,安裝前,操作人員需穿戴防護服、防割手套和護目鏡,先在多層標註安裝孔位置進行預裝,逐個打好孔後再用不鏽鋼絲穿套安裝。
在他看來,操作人員宛如工藝大師在精心雕琢著「藝術品」,每一個角度、每一個縫隙都分毫不差。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研製現場(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仿真模擬:千百次的錘鍊
每一個太空飛行器在誕生前,可以說都是經歷過「千錘百鍊」的,也就是說,在正式「飛天」之前,必須要經過無數次地面仿真模擬試驗,提前反覆驗證,盡力確保萬無一失。
據812所試驗中心副主任張利介紹,火星環繞器很重也很「胖」,測點、通道、工況多,試驗時間跨度長,與振動臺連接狀態需按要求不斷調整,僅初樣期間的一次振動測試,其加速度和應變測量通道就高達372個。
尤其在試驗過程中工況切換時,產品外觀、緊固件、試驗設備、試驗數據、試驗結果都要進行檢查確認。「為了確保試驗成功,試驗人員在試驗前、試驗中、試驗後都嚴格檢查產品狀態,質量控制、安全控制一個環節也不能少。」 張利說。
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5500萬公裡外的火星終於不再遙不可及。而「天問一號」所走的路,也將註定是一段不同尋常的旅程,見證著中國航天一步一個腳印,想著夢想邁進。
(責編:趙竹青、呂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