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漆黑的背景天空下,兩個新月形狀的天體交相輝映,在茫茫宇宙間相互守望:大一點的是地球,小一點的是月亮。這幅地月合影一經發布,很快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這是『天問一號』送給地球人的微笑!」「這是『天問一號』對自己家園的深情回眸!」……2020年7月27日,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距離地球120萬公裡處,傳回了這幅地月合影,瞬間「刷屏」網絡。
說起這幅地月合影,背後可有諸多的科技元素。
拍照的「攝影師」,是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的。為了順利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其採用了超大變時延開環控制技術、地火空間精密定軌與預報技術、火星車遙控操作任務規劃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位特殊的「攝影師」,當然還需要一臺好相機,這就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製的光學導航敏感器。
據介紹,光學導航敏感器最遠可在1000萬公裡的距離識別火星,自主適應火星從「點目標」到「面目標」、從「弱目標」到「強目標」的火星圖像提取。
通俗點講,就是通過光學手段,拍攝較大面積的星空,然後根據點點繁星的位置,來確定「天問一號」的飛行方向。
事實上,跟地球玩「自拍」,只是光學導航敏感器的一個小功能。它的主要功能還是導航。
火星和地球的最近距離也要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裡。「天問一號」飛行在茫茫太空,如何進行深空導航?
不同於傳統的無線電導航,光學自主導航技術是「天問一號」在太空中的「眼睛」,它可以通過圖像目標識別和特徵提取,完成位置、速度等導航信息的獲取。
這張地月合影雖然沒有多麼高清,但是它的分量格外重。它的意義,遠不止一幅圖片所能傳遞的信息。
作為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航天事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火星探測,更是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創新活動。這張照片背後,站著「天問一號」團隊、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中國深空測控網、天基測控系統團隊、遠望號船隊等科技人才團隊。
按計劃,「天問一號」將在地火轉移軌道上經歷約7個月的飛行,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對中國航天來說,這張地月合影是「天問一號」寄來的「一封平安信」,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
上圖為地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