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航天學和火箭理論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裡,而會不斷地去爭取生存世界和空間。首先他們會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後去徵服整個太陽系。
在探月工程日趨完善後,中國航天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開始向更深遠的外太空進發,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令無數人魂牽夢繞的火星,這個荒涼、空寂、礫石遍布、黃沙漫天的紅色神秘星球。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從地球出發,開啟飛向火星的旅程,一步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任務目標。需要強調的是,這絕不是把3個任務簡單地結合在一起,研製過程中會涉及各種資源的平衡問題,如軌道資源、時間資源、動力資源等,需要很好地利用和配合起來,更離不開中國航天人的精誠合作。
探測器的上半部分,是包裹著火星車的著陸器,承擔突破火星大氣層的著陸任務;下面像衛星一樣的部分,則是環繞器。根據任務分工,位於上海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擔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的環繞器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在研製過程中攻克火星制動捕獲、長期自主管理等關鍵技術難點,將實現地火間的超遠距離測控通信,並將通過環繞探測實現火星全球性、綜合性探測,完成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精細詳查。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師兼環繞器總設計師王獻忠介紹,火星環繞器設計壽命3年,採用「外部六面柱體+中心承力錐筒」構型,滿足5個飛行階段和11種飛行模式的設備布局需求。
環繞器具備三大功能:飛行器、通信器和探測器。約7個月的飛行過程中,環繞器首先作為飛行器,將著陸巡視器送至火星著陸軌道;待成功釋放著陸巡視器後,環繞器作為通信器,為著陸器建立與地球之間中繼通信鏈路;通信工作結束後,環繞器作為科學探測器對火星進行遙感探測。
環繞器不僅任務繁重,難度也是空前的,具備四大特點:
飛行時間長,此次地火飛行路徑超過4億公裡,在漫長的7個月裡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將前功盡棄。
面臨環境差,由於器地距離遠,導致通信時延大,當地球與探測器相距最遠時,單向通信延時將達到22分鐘,一來一回通信延遲44分鐘。同時,因為空間信號衰減,環繞器接收到的信號非常微弱,環繞器要克服巨大的信號衰減、傳輸時延和外界幹擾等因素。
控制要求高,由於器地通信的時延和長期日凌中斷問題,環繞器需要具備很強的自主姿態控制能力才能確保探測器的安全。同時由於我國對火星空間和行星際空間的複雜環境還很陌生,很多步驟只能依靠自主判斷來完成,挑戰很大。
空間動作繁,環繞器不僅在不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在扮演同一角色時還要同步完成多項操作,動作複雜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
環繞器此次任務涉及五個主要環節:
地火轉移段,環繞器需要進行4-5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修正飛行路徑,走過超過4億公裡的路徑,才能逐漸飛近火星。
火星捕獲段,發射約200天後,探測器將被火星捕獲,此時距離地球近1.93億公裡,單向通訊時延約11分鐘,只能通過自主管理制動點火進入火星捕獲軌道,這一腳「剎車」風險非常高:踩早了,速度降得過低就會墜入大氣層撞擊火星;踩晚了,就不能被火星引力捕獲,從而飛離火星。
離軌著陸段,進入捕獲軌道後,環繞器將調整至停泊軌道,完成著陸巡視器預選落區的探測和進入點位置調整動作。確認著陸條件滿足要求後,將擇機降軌釋放著陸器,著陸器分離後環繞器再抬軌回到停泊軌道。
中繼通信段,環繞器將再次進入中繼軌道,為地球與著陸器提供為期3個月的中繼通信服務,為它們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科學探測段,中繼任務結束後,環繞器將再次進行降軌進入科學探測軌道,並利用7種有效載荷,對火星軌道空間、火星表面開展科學探測,獲取火星表面圖像、地質構造和地形地貌、表層結構、礦物組成和分布、空間磁場環境、近火星空間環境粒子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作者:史博臻谷宇
圖:張陽
編輯: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