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探路火星|「上海牌」環繞器:能飛能探測的「多面手」

2020-07-24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謝瑞強 通訊員 谷宇

7月2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於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環繞器設計壽命3年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環繞器總指揮張玉花介紹,根據任務分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擔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的環繞器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在研製過程中攻克火星制動捕獲、長期自主管理等關鍵技術難點,將實現地火間的超遠距離測控通信,並將通過環繞探測實現火星全球性、綜合性探測,完成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精細詳查。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師兼環繞器總設計師王獻忠介紹,火星環繞器設計壽命3年,採用「外部六面柱體+中心承力錐筒」構型,滿足5個飛行階段和11種飛行模式的設備布局需求。火星環繞器攜帶著陸巡視器,主要完成地火轉移、火星制動捕獲、軌道調整等任務,為火星車提供3個月的中繼支持服務,通過攜帶的高解析度相機、中解析度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等有效載荷對火星開展約一個火星年的科學探測,實現對火星全球普查和局部詳查。

天問·探路火星|「上海牌」環繞器:能飛能探測的「多面手」

「多面手」任務多

環繞器具備三大功能:飛行器、通信器和探測器。約七個月的飛行過程中,環繞器首先作為飛行器,將著陸巡視器送至火星著陸軌道;待成功釋放著陸巡視器後,環繞器作為通信器,為著陸器建立與地球之間中繼通信鏈路;通信工作結束後,環繞器作為科學探測器對火星進行遙感探測。

環繞器具備四大特點:飛行時間長,面臨環境差,控制要求高,空間動作繁。環繞器不僅任務繁重,其難度也是空前的。

飛行時間長:此次地火飛行路徑超過4億公裡,在漫長的7個月裡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將前功盡棄。

面臨環境差:由於器地距離遠,導致通信時延大,當地球與探測器相距最遠時,單向通信延時將達到22分鐘,一來一回通信延遲44分鐘;同時,因為空間信號衰減,環繞器接收到的信號非常微弱,環繞器要克服巨大的信號衰減、傳輸時延和外界幹擾等因素。

控制要求高:由於器地通信的時延和長期日凌中斷問題,環繞器需要具備很強的自主姿態控制能力才能確保探測器的安全。同時由於我國對火星空間和行星際空間的複雜環境還很陌生,很多步驟只能依靠自主判斷來完成,挑戰很大。

空間動作繁:環繞器不僅在不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在扮演同一角色時還要同步完成多項操作,動作複雜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

天問·探路火星|「上海牌」環繞器:能飛能探測的「多面手」

環繞器此次任務涉及五個主要環節:地火轉移、火星捕獲、離軌著陸、中繼通信、科學探測。

地火轉移段:環繞器需要進行4-5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修正飛行路徑,走過超過4億公裡的路徑,才能逐漸飛近火星。

火星捕獲段:發射約200天後,探測器將被火星捕獲,此時距離地球近1.93億公裡,通訊時延約11分鐘,只能通過自主管理制動點火進入火星捕獲軌道,這一腳「剎車」風險非常高:踩早了,速度降得過低就會墜入大氣層撞擊火星;踩晚了,就不能被火星引力捕獲,從而飛離火星。

離軌著陸段:進入捕獲軌道後,環繞器將調整至停泊軌道,完成著陸巡視器預選落區的探測和進入點位置調整動作。

確認著陸條件滿足要求後,將擇機降軌釋放著陸器,著陸器分離後環繞器再抬軌回到停泊軌道。

中繼通信段:環繞器將再次進入中繼軌道,為地球與著陸器提供為期3個月的中繼通信服務,為它們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科學探測段:中繼任務結束後,環繞器將再次進行降軌進入科學探測軌道,並利用7種有效載荷,對火星軌道空間、火星表面開展科學探測,獲取火星表面圖像、地質構造和地形地貌、表層結構、礦物組成和分布、空間磁場環境、近火星空間環境粒子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責任編輯:李怡清

校對:張豔

相關焦點

  • 聰明能幹的「太空多面手」——專家揭秘「天問一號」上的火星環繞器
    新華社記者趙穎全攝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記者張建松、胡喆、周琳)7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聰明能幹的「太空多面手」——專家揭秘「天問一號」上的火星環繞器》的報導。「天問一號」由環繞器、著陸巡視器組成。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承擔了火星環繞器的研製重任。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 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
    張陽 攝   中新網上海7月23日電 題: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 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  作者 鄭瑩瑩 郭超凱  說走就走的「火星旅行」?沒那麼簡單。籌備多年,23日,中國終於開啟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當天,「天問一號」探測器「乘坐」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奔向太空,計劃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大「旅行目標」。  中國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的論證工作從2010年開始,至今10年。最終成行的這趟「火星旅行」裡,團隊各個成員都練就一身本事,其中,「太空多面手」環繞器更是「一器分飾多角」,計劃完成「太空剎車」等高難度動作。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
    中新網上海7月23日電 題: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 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作者 鄭瑩瑩 郭超凱說走就走的「火星旅行」?沒那麼簡單。籌備多年,23日,中國終於開啟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當天,「天問一號」探測器「乘坐」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奔向太空,計劃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大「旅行目標」。
  • 「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千錘百鍊破難關
    「天問一號」探測器拍攝的地月合影。 新華社發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作為火星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天問一號」探測器上的火星環繞器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主要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12所負責。火星環繞器的研製突破了重重難關。火星環繞器在初樣研製階段,開展了多次滿載狀態下的振動試驗。實際發射時火星環繞器是與著陸巡視器連接在一起的,為了能夠儘量真實模擬發射時的力學環境,試驗人員專門製備了著陸巡視器配重件,實實在在的仿真演練與設計給定的環境條件分毫不差。
  • 天問·探路火星|回顧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前世今生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謝瑞強 通訊員 龐丹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極其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
  • 「天問一號」發射時間定了!我國首登火星能成功嗎?
    今年4月,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此次探測任務,中國將使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步走」,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
  • 奔向火星!「天問一號」一飛沖天,「上海製造」全力助推「天問」
    來源:新聞晨報 上海發布 據央視新聞報導,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點火發射!值得一提的是,火箭助推器、「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全來自上海!
  • 奔向火星!「天問一號」需要飛多遠?
    天問一號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 計劃今年進入環火軌道並著陸火星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今天(1月3日)6時,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約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離地球接近1.3億千米,距離火星約830萬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按計劃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
  • 一分鐘帶你看懂,天問一號的遠徵火星全過程
    有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想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於今天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搭載著「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踏上了前往火星的徵程。是的,意思就是說…… 「天問」系列並不僅僅是中國火星任務的名稱,而是中國接下來行星探測任務共有的名稱。
  • 天問一號將使中國坐上火星探測第二把交椅,但相比老美仍落後15年
    「天問一號」就要發射了,這個承載著14億人火星夢想的探測器,將一次實現「繞、落、巡」,如果成功的話,將使中國在火星探測領域一舉甩開其它競爭者,達到僅次於美國的水平,相當給力。但美國的水平畢竟還是相當高的,目前在火星表面還在運作的探測器就有兩個,而最新的「毅力號」也將在這個時間段發射,人馬君估計領先我國至少15年。
  • 厲害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的兩臺有效載荷來自上海製造,將去探測火星上的這些秘密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火星探測器今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火箭助推器、「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全來自上海!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研製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和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兩臺有效載荷,將分別在著陸巡視和火星環繞兩個環節對火星表面元素與礦物成分開展科學探測。
  • 組圖|「天問一號」海南出發 開啟火星探測之旅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位於海南島東北海岸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當日13時25分,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移民嗎,去火星那種?「天問一號」替你探探路!
    今年夏天,除了「天問一號」擇機發射,還有多個國家扎堆「奔火星」、為「星際移民」探路。昨天(20日)5時58分,在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伴隨轟鳴,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騰空而起!阿聯計劃2117年在火星建立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希望號」率先出發探路。
  • 未來的N次元|中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專家解析天問意義
    新冠病毒研究跨國合作、天問一號火星探索……對於當下和未來的探索,科學家們在此暢所欲言,澎湃新聞與上海市科委合作,共同分享國內外專家學者見解,解你所惑。2020年7月23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自此拉開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火星探索也成為當下熱門的科學話題。
  • 天問探路火星|探測任務中有哪些外國機構參與合作?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徐小涵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此次任務還有歐空局以及法國、阿根廷、奧地利等國家和組織的參與合作。據美國「太空」新聞網(space.com)22日報導,「天問一號」探測任務的國際合作夥伴包括歐空局(ESA)、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CNES)、阿根廷國家空間活動委員會(CONAE)和奧地利科研促進署(FFG)等多個航天機構,它們在軌道跟蹤、數據中繼等方面進行合作。報導指出,此次「天問一號」任務將藉助歐空局跟蹤站網絡(ESTRACK)。
  • 天問·探路火星|3D動畫模擬天問一號首次探路火星
    澎湃新聞 孫瑞 伍銀芳 張志強 王基煒 江勇2020年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預計2021年2月進入火星軌道,隨後進入降軌控制,釋放著陸巡視器組合體,成功軟著陸後,火星車將離開著陸器,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和相關工程實踐,環繞器則將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鏈路,並開展環繞科學探測。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上海智造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昨天成功發射升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院長張宏俊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擔長徵五號助推器以及火星環繞器的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另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的兩臺有效載荷也來自上海製造!
  • 火星我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要一次性完成這三大任務
    這就可以知道,天問一號在7月23日飛出地球,追趕火星之時,火星並沒有停止它前行的腳步,它仍然以24.13km/s的速度在繞著太陽公轉。天問一號在途中追,火星在軌道上飛。那麼天問一號就需要飛得更快、更遠才能趕上火星。
  • 天問·探路火星|發射!「天問一號」啟程,目標火星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此次任務為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也是中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中電博微16所、38所、43所及中電博微聖達科技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貢獻著安徽科技的力量。  環繞器探測雷達  「透視」火星地下都有啥物質  「天問一號」在「繞」的階段,要完成探測火星表層和次表層結構分層信息,尋找火星地下冰水存在的痕跡與證據,這個過程需要用到火星探測設備。在「天問一號」上,共搭載了7個火星探測設備,可環繞火星運轉並對火星次表面進行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