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天問一號總指揮李振才介紹,天問一號到達火星總路程有4.7億千米。
天文一號從2020年7月23日發射到今天,已經飛行了167天,截止到2021年1月3日,總飛行路程有4億千米,距火星還有830萬千米,預計2月10日前後會進入火星軌道。
火星與地球最遠距離也是4億千米,為什麼天問一號飛行了4億千米還沒有到達火星?
這個答案在16世紀哥白尼所著的《天體運行論》中就有了答案,第一卷就表明了:地球和其它天體都在繞太陽運行。
這就可以知道,天問一號在7月23日飛出地球,追趕火星之時,火星並沒有停止它前行的腳步,它仍然以24.13km/s的速度在繞著太陽公轉。
天問一號在途中追,火星在軌道上飛。那麼天問一號就需要飛得更快、更遠才能趕上火星。
天問一號的速度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為了掙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速度達到了11.2km/s。
這是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突破地球引力,飛入太陽系的最低速度。
不過,天問一號的速度並非一成不變,當飛入太空低重力的環境中,沒有了地球引力束縛,沒有了笨重的火箭體拖尾,只需幾臺幾十、幾百牛的發動機,速度就會飛速提升。
有人計算過,天問一號在2020年11月17日,已經飛行了超3億千米,速度達到了29.98km/s,比地球公轉速度略快(29.78km/s)。以這樣的情形,飛行器的速度會以加速度的方式的方式前進。
那麼火星的平均公轉速度是24.13km/s。據專家介紹,天問一號與火星的相對速度大約有200萬km/天。以這樣的速度,大約在2月中旬會進入火星引力範圍。在火星軌道繞行5個月後,大約7、8月份就會著陸火星,開始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用什麼探索火星?
天問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由軌道器(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三大件組成,總質量5噸。
據航天八院探測器系統環繞器副總工程師朱新波介紹:探測器上共13個載荷。環繞器上是中及高解析度相機、探測雷達、能量粒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磁強計等7個載荷;火星車上有地形相機、表層雷達、氣象測量儀、表面成分探測儀、磁強計等6個載荷。
探測器將利用攜帶的中、高解析度相機進行火星地貌地形成像,以及研究地質的構造,表面土壤特徵及水冰分布。
後續的磁強計將測量火星的磁場強度及環境。
然後的礦物光譜分析儀將分析火星的礦物、資源組成及分布,以及整體化學成分及演化史。
天問一號還會將獲取的火星科學數據根據《科學數據發布管理辦法》面向全球開放共享。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起點高,難度大,在毫無火星探測經驗的條件下,將完成世界首創的一次性「繞、著、巡」關鍵技術。
火星上有沒有生命?
地球資源總有耗盡之時,人類不得不邁出地球,探索太空,尋找未來的家園!
人類在百年來的太空探索中,終於找到了一顆環境與資源與地球最接近、最容易開發的行星——火星。
1960年,蘇聯就已發射火星探測器,拉開了探測火星的序幕。後來美國在1996年發射了環球勘測器、2003年發射了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2007年發射了鳳凰號著陸器、2011年發射了探尋火星生命的好奇號火星車...
在近百年的不斷探索中,人類發現火星有著與地球十分相近的自轉周期,也是24小時多一點;有類似的四季交替;有沙漠化的土壤;發現了液態的鹽鹼水湖;發現了甲烷和含碳有機物;存在含水量2%的黏性土壤...
種種發現都指向一個方向——火星很可能存在生物,有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的生命或許就是火星的生命種子經過隕石的傳播後演化而來。
這些否說明了,沒有比火星更適宜未來人類移民的星球,它就是漫漫太空徵途上的第一塊跳板!
問天之旅,太空探索永無止境!
...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
這是古代詩人屈原長詩《天問》中的一段話,意為: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誰能探究其中原因?朦朦朧朧這種現象,怎麼將它識別認清...傳說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誰曾去量度?日月星辰這麼大的工程,是誰將它建造...
從這首《天問》長詩可知,古人就產生了無數的太空之問,人類也從未停止過太空的探索。隨著科技飛速發展,科學家們的不斷努力,很多我們已找到答案。比如我們知道了地球已有46億年的年齡、太陽在50億年後也會老去、太陽系中還有金星和火星等八大行星、宇宙的可觀測直徑就有930億光年,並且還在超速膨脹...
茫茫太空如此浩渺廣闊,微小的人類算得了什麼?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更是冰山一角!
天問!是將太空探索進行到底的執著!是獨具特色的創新理念!是人類攜手共進的漫漫徵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