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環繞器的展開本領「強」

2020-08-23 中國航天報

天問一號主要由環繞器和著陸器組成,共搭載13種有效載荷,帶著「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使命奔向火星。在長達9個多月的時間裡,火星環繞器將扮演「太空計程車」、「芭蕾舞伴」等角色,為將著陸器這個「特殊乘客」安全準時送達火星,它練就了強大的「展開」本領。

從「0」到「1」的淬鍊

2017年1月5日23時18分,伴隨著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號太陽翼在軌成功展開,上海航天八院812所承擔的衛星太陽翼水平展開試驗技術首次實現在軌成功驗證。近年來,812所一直致力於空間機構裝配、展開、測試技術領域的研發,具備了太陽翼、天線、伸展臂等典型機構產品的整星級裝配、展開、測試的軟硬體技術和能力。

時間倒回到2013年6月,當時國內尚沒有太陽翼在軌水平展開試驗成功的案例。「年輕人要保持對技術的敏感性,若能把平時吃飯、休息的時間都用到思考技術問題上,那麼技術突破就快了」,812所總工藝師李志慧經常鼓勵年輕的後輩們。

初生牛犢不怕虎,面對未知領域的挑戰和全新試驗方法帶來的技術風險,812所年輕的研發團隊查閱了檔案室內所有與太陽翼設計、裝配、展開、測試的設計、工藝、工裝圖紙等文件資料,走訪了哈工大、北航等國內多位從事機構展開測試的高校專家,對國內外現有展開測試方法逐項進行研究論證,編制了數十份方案論證報告、仿真計算報告。從方案設計、仿真分析到裝置調試安裝、試驗參數量化,研發團隊開展了複雜多體剛柔耦合動力學仿真、多點多自由度懸掛的多因素分析、系統摩擦力測量及精確補償、瞬時衝擊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逐步掌握了該技術的研究脈絡。

在進行初樣星整星級試驗時,團隊發現前後兩次展開試驗時間差異較大,而且某一側的太陽翼鉸鏈無法有效鎖定。頓時,來自各方的壓力、各種質疑的聲音壓得這幫年輕人透不過氣來。「新技術研究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從哪裡倒下,就從哪裡爬起來」,型號兩總的鼓勵給了研究人員極大的支持和強勁的動力。經過反覆觀看試驗展開錄像,仔細對比兩次試驗參數,對要素影響程度重新進行驗證分析,團隊發現機構初始懸掛高度過高、懸掛質量質心偏差過大、導軌摩擦力過大是導致試驗問題的關鍵。最難啃的骨頭還是單點配平精度對太陽翼鎖定性能的影響,團隊採用控制變量法對15個關鍵參數進行量化控制,先後開展了300餘次的摸底試驗,一次又一次地推倒重來,一次又一次地自我否定,經過數十輪對方案的反覆迭代,終於摸索出了一種「採用多點、多自由度配重懸掛」的方法,有效解決了配平精度對太陽翼鎖定性能的影響,將重力平衡精度控制在幾克級,相比傳統的展開方式,精度提高了幾十克級,更加真實地模擬衛星在軌展開過程,在空間機構展開測試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接下來承擔火星環繞器的展開試驗任務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從「1」到「N」的升華

火星環繞器安裝有太陽翼、定向天線等共計7大類活動部件,上海航天八院812所承擔了其中6大部件的整星級展開試驗任務。

面對展開機構種類繁多、運動軌跡複雜、技術難度大、力平衡精度高、任務節點緊張等困難,衛星展開團隊敢肯硬骨頭,沉下心來深入研究,經過多輪方案迭代,並邀請專家集中研討,最終僅用兩周時間便完成了器上所有機構的展開方案設計。特別是器上安裝的大口徑大質量定向天線,該天線口徑約2.5m、重量約80kg、展開過程為三維運動,這些產品特性均對天線裝調精度保證、展開運動模擬、運動主動跟隨及重力平衡精度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展開專業工藝師侯鵬帶領團隊人員日夜奮戰,研究定向天線特性,展開運動學分析,設計吊掛裝置、分析誤差等,圓滿完成了定向天線地面展開試驗任務。

火星環繞器涉及到的展開機構多、研製單位多、狀態流程多,型號主任工藝師張則梅對外主動加強與各研製單位的技術溝通協調,對內積極組織策劃機構展開相關工作。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812所分別於2017年7月、2019年3月圓滿完成了火星環繞器初樣、正樣6大部件的展開試驗任務。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離不開中國航天人默默地付出,一道道難關地攻破也離不開中國航天人的智慧和奮鬥,是他們奏出的華美樂章讓火星環繞器的舞姿顯得分外妖嬈!


作者 侯鵬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千錘百鍊破難關
    新華社發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作為火星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天問一號」探測器上的火星環繞器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主要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12所負責。火星環繞器的研製突破了重重難關。火星環繞器在初樣研製階段,開展了多次滿載狀態下的振動試驗。
  • 火星環繞器的「問天」之路都經歷了什麼?
    火星環繞器的AIT(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主要由上海航天八院812所負責,首次採用京、滬兩地聯合研製模式。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火星環繞器在「問天」途中經歷的那些事兒。仿真試驗:千百次的錘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試驗是檢驗衛星的有效途徑。」
  • 「地月合影」驚豔亮相 火星環繞器還有哪些獨特本領
    隨著地月合影的驚豔亮相,集諸多本領於一身的火星環繞器也率先進入公眾視野。它有哪些獨特之處?又將帶著怎樣的使命飛向火星? 也就是說,這一「千裡眼」,最遠可以在1000萬公裡的距離識別火星,還能自主適應火星從點目標到面目標、從弱目標到強目標的火星圖像提取,從而實現即使沒有外部導航信息,也能夠在深空飛行中自主找到前進的道路。
  • 「地月合影」驚豔亮相 火星環繞器還有哪些獨特本領
    (國家航天局供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隨著地月合影的驚豔亮相,集諸多本領於一身的火星環繞器也率先進入公眾視野。它有哪些獨特之處?又將帶著怎樣的使命飛向火星?也就是說,這一「千裡眼」,最遠可以在1000萬公裡的距離識別火星,還能自主適應火星從點目標到面目標、從弱目標到強目標的火星圖像提取,從而實現即使沒有外部導航信息,也能夠在深空飛行中自主找到前進的道路。
  • 天問·探路火星|「上海牌」環繞器:能飛能探測的「多面手」
    火星環繞器攜帶著陸巡視器,主要完成地火轉移、火星制動捕獲、軌道調整等任務,為火星車提供3個月的中繼支持服務,通過攜帶的高解析度相機、中解析度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等有效載荷對火星開展約一個火星年的科學探測,實現對火星全球普查和局部詳查。
  • 「太空多面手」火星環繞器是怎樣煉成的
    「天問一號」探測器重約5噸,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共搭載13種有效載荷,帶著「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使命奔向火星。在長達9個多月的時間裡,火星環繞器將扮演「太空計程車」、「芭蕾舞伴」等角色,為將著陸器這個「特殊乘客」安全準時送達火星,它練就了強大的「展開」本領。
  • 火星環繞器「問天」之前都經歷了什麼?
    仿真試驗:千百次的錘鍊火星環繞器的AIT(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主要由上海航天八院812所負責,首次採用京、滬兩地聯合研製模式。試驗是檢驗衛星的有效途徑。因為衛星在軌維修難度很大,所以每一顆衛星在升空前都要經過無數次地面仿真模擬試驗。在初樣研製階段,火星環繞器就開展了多次滿載狀態下的振動試驗,模擬發射和在軌主動段環境。
  • 火星捕獲這腳「剎車」大有學問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由於地火位置不斷變化,這次任務不但要抓住26個月才會出現一次的發射窗口,而且火星探測本身也充滿著挑戰。 截至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4次探測任務,僅成功24次。
  • 聰明能幹的「太空多面手」——專家揭秘「天問一號」上的火星環繞器
    據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環繞器總指揮張玉花介紹,火星環繞器採用「外部六面柱體+中心承力錐筒」構型。環繞器不僅是地球到火星「行星際公路」上的飛行器,也是火星車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衛星,還能環繞火星進行科學探測,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太空多面手」。(小標題)「行星際公路」上的飛行器火星探測,首先要面對極其遙遠的星際旅途。
  • 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 題: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新華社記者胡喆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
  • 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題: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新華社記者胡喆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
  • 火星環繞器上海造!7個月,跨越4億公裡飛近火星
    環繞器不僅任務繁重,難度也是空前的,具備四大特點: 飛行時間長,此次地火飛行路徑超過4億公裡,在漫長的7個月裡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將前功盡棄。同時,因為空間信號衰減,環繞器接收到的信號非常微弱,環繞器要克服巨大的信號衰減、傳輸時延和外界幹擾等因素。 控制要求高,由於器地通信的時延和長期日凌中斷問題,環繞器需要具備很強的自主姿態控制能力才能確保探測器的安全。
  • 「天問一號」即將著陸火星,如何實現深空通信?
    據2021年1月3日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截止目前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軌飛行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距離地球約1.3億公裡,距離火星830萬公裡。按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
    中國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的論證工作從2010年開始,至今10年。最終成行的這趟「火星旅行」裡,團隊各個成員都練就一身本事,其中,「太空多面手」環繞器更是「一器分飾多角」,計劃完成「太空剎車」等高難度動作。環繞器的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擔。
  • 希望號、天問一號、毅力號……7月火星之旅,有一大波驢友趕來
    實際上,火星距離地球非常遙遠,每隔約26個月才有一次「火星探測窗口」,因此一旦錯過窗口期,就只能再等兩年。它包括1個環繞器(軌道飛行器),1個著陸巡視器(著陸器和漫遊車功能的組合體)。開展火星探測,可以發射環繞器進行火星遙感探測,也可以單獨發射火星車,實現巡視探測。此前,其他國家採取了將這些組件交錯送上火星的奔火方式——先上環繞器,再來著陸器,最後是漫遊車,而天問一號的這種組團去火星是人類歷史首次。
  •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旅行」 解構「太空多面手」環繞器
    籌備多年,23日,中國終於開啟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當天,「天問一號」探測器「乘坐」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奔向太空,計劃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大「旅行目標」。  中國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的論證工作從2010年開始,至今10年。最終成行的這趟「火星旅行」裡,團隊各個成員都練就一身本事,其中,「太空多面手」環繞器更是「一器分飾多角」,計劃完成「太空剎車」等高難度動作。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任務是什麼?
    探測火星全球地形地貌特徵,獲取典型地區的高精度形貌數據,開展火星地質構造成因和演化研究。2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探測火星土壤種類、風化沉積特徵和全球分布,搜尋水冰信息,開展火星土壤剖面分層結構研究。研究火星表面物質組成。識別火星表面巖石類型,探查火星表面次生礦物,開展表面礦物組成分析。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器箭分離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太陽翼和定向天線相繼展開,在測控系統支持下,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期間進行深空機動和中途修正。探測器進入環火軌道並經過制動後,再通過2至3個月的環繞飛行後首選進入窗口,期間在著陸區上空對著陸區開展探測。
  • 火星環繞器上海造!7個月,跨越4億公裡飛近火星
    根據任務分工,位於上海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擔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的環繞器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在研製過程中攻克火星制動捕獲、長期自主管理等關鍵技術難點,將實現地火間的超遠距離測控通信,並將通過環繞探測實現火星全球性、綜合性探測,完成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精細詳查。
  • 我國首探火星要幹這些事兒
    編者按: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著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升空,開啟了我國行星探測的道路,也將14億中國人的航天夢書寫到了更遠的深空。「天問一號」有哪些科學目標?它將於何時抵達火星?和「未來戰士」軍小科一起了解一下。千百年來,人類有著一個共同的疑問:地外文明是否存在?而火星恰好給了人類實踐的機會,去找尋地外生命和太陽系起源與演化等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