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器、北鬥系統等中國自主研製「航天重器」亮相工博會

2020-09-16 中國新聞網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亮相工博會。 鄭瑩瑩 攝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亮相工博會。 鄭瑩瑩 攝

中新網上海9月16日電 (鄭瑩瑩)作為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中國首個國家級工業展會,由中國國家有關部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工博會)15日至19日在上海舉行。在本屆工博會上,「中國牌」航天製造受到關注。

火星探測器:地火旅行已經持續55天

在本屆工博會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區,1:3比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模型儘管「貌不驚人」,但仍是憑藉探測火星的知名度成為展區裡的「明星展品」。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2020年7月23日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的託舉下成功發射並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截至9月16日0時,探測器的地火旅途已經持續了55天。

在經歷了發射、地月合影、第一次軌道修正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當前正以每天約40萬公裡的速度遠離地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火星環繞器副總設計師朱新波在受訪時說,這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擔本次任務中的環繞器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從2010年開始,上海航天在火星探測方面花了10年時間,其研製挑戰是:環境複雜、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制動捕獲等很多任務都是一次性決定成敗。

朱新波說,環繞器要到明年2月開始「大考」,現在研製人員的主要任務是關注器上遙測的微小變化,判讀其健康狀態。

地月合影「攝影師」首次亮相工博會。 鄭瑩瑩 攝

地月合影:背後的「攝影師」首次亮相

一個多月前,中國火星自主探測任務傳來一張地月合影,這張照片背後的「攝影師」正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光學導航敏感器。

記者在現場看到,光學導航敏感器「長相」像是一個黃銅色的長筒照相機。據稱,此次參展工博會的產品,是正在太空翱翔的光學導航敏感器的「孿生」工程件,這是該產品在公眾場合的首次亮相。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控制所光學導航專家鄭循江介紹,事實上,光學導航敏感器的功能不僅是拍照,它的主要功能是「天問一號」的「眼睛」,「天問一號」正是通過它看著火星並自主飛向火星,如果沒有它,探測器就像盲人一樣,需要在他人的幫助指引下前往火星。

光學導航敏感器安裝在探測器上,可以在飛向火星的過程中對火星成像,通過確定圖像中火星的中心和半徑,獲取火星相對探測器的實時位置信息。與傳統的無線電導航不同,光學導航敏感器所應用的光學自主導航不需要地面人工幹預,這也是支撐中國未來進一步走向宇宙更遠空間的一項重要技術。

北鬥衛星展區亮相工博會。中科院科技攝影聯盟 供圖

北鬥系統:從區域到全球的「標誌性首發星」

本屆工博會的中國科學院北鬥衛星展區,以圖文、模型等方式展示了這些年北鬥衛星的建設歷程。展品之一就是:2015年3月中國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發星的1:4縮比模型。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導航衛星研究所所長沈苑介紹,之所以展出這顆衛星,是因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裡程碑意義,「這顆衛星標誌著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從北鬥二號走向北鬥三號,也就是從區域運行走向全球拓展。」

1994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20多年間,中國組織了44次北鬥發射任務,先後將4顆北鬥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鬥二號和北鬥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今年,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入網工作。

沈苑說,在2009年立項實施的北鬥三號系統建設歷程中,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承擔了2顆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及10顆北鬥三號MEO組網衛星研製任務,「今年,北鬥三號系統建成了,我們想把這樣一顆具有意義的衛星在此展出。」

在本屆工博會上,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北鬥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還獲得了「特別大獎」,該衛星攻克相控陣星間鏈路等50餘項關鍵技術,核心器部件自主可控,助力中國北鬥系統提前完成全球組網建設。(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中國自主研製的「航天重器」,火星探測器、北鬥系統亮相
    所以現在在這些發展上也存在著更大的發展,我們的工博會上也有了一些東西的亮相,這樣的集中顯示也讓大家對於我們的技術發展領域有了更多的認識,所以還是值得大家期待的,在這一的工博會上就有了我國自主研製的航天重器亮相。
  • 「上天入海」大國重器集中亮相工博會
    北鬥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獲得本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特別大獎,「海鬥一號」萬米深潛裝備、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系統分別獲得本屆工博會大獎昨天開幕的第22屆工博會上,中國科學院展臺可謂「星光熠熠」。以「創新科技,報國為民」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集中向公眾展示了近80項創新成果,其中不乏上天入海的大國重器,體現出「四個面向」的執著追求。今年6月底完成全球組網的北鬥三號導航衛星,在本屆工博會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展區亮相。正在天上運行的35顆北鬥三號衛星中,有12顆出自該研究院。
  • 國之重器 自主創新 第22屆工博會十項CIIF大獎揭曉
    CIIF出爐,多個國際首創、全球第一的技術產品首次在工博會登臺亮相。其中,重磅展品「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展示了上海強大的科技攻關與創新力量,為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提供全新解決方案,助力北鬥提前完成全球系統組網建設。10項CIIF獎包括1項CIIF特別大獎和9項CIIF大獎。其中1項特別大獎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所的「北鬥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獲得。
  • 中國航天首次展出機器人航天員 外形酷似「鋼鐵俠」
    在深空探測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後,我國火星探測器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11月3日,在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的火星探測器首度亮相,引起極大關注。同它一起現身的還有酷似「鋼鐵俠」的機器人航天員、今年首飛成功的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探月前鋒」月球車等,如此豪華的「大禮包」讓觀眾大呼過癮。
  • 在工博會親歷平行世界裡的「太空探險記」
    本屆工博會上,有一樣展品備受關注,它就是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模型。而它之所以充滿吸引力,是因為同一時間它的本體正在距離地球1672萬公裡的太空「探險」。這場需要近七個月,跨越約4.7億公裡的星際旅行,到底有多精彩?
  • 工博會十項大獎出爐,「北鬥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摘特別大獎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15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開幕式上,十項工博會大獎(CIIF)出爐,多個國際首創、全球第一的技術產品首次在工博會登臺亮相。大會會場。北鬥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研製團隊創新提出了「中國科學院導航衛星專用平臺」和獨創的「功能鏈」設計理念,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攻克了框架面板式結構、相控陣星間鏈路、時頻無縫切換、新型信號體制等50餘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導航衛星星間高精度測量與通信、導航信號高連續高可用以及關鍵器部件自主可控等難題,鐘差預報精度、URE指標等均大幅提升,助力北鬥提前完成全球系統組網建設,擺脫了衛星關鍵器部件依賴進口
  • 十項工博會獲獎產品出爐,北鬥三號衛星獲特別大獎|工博會③
    記者 | 徐寧編輯 | 今年工博會的十項獲獎產品出爐了。9月15日,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下稱工博會)獎項揭曉。其中,北鬥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下稱北鬥三號衛星)獲工博會特別大獎。另九項獲工博會大獎的產品,分別為自動化碼頭裝卸系統、「海鬥一號」、節卡共融系列協作機器人、新型顯示用含氟高分子材料(PT853)、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系統、中性硼矽藥用玻璃管、上汽5G智能重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製品短流程高效製造技術,以及超高清超高解析度大尺寸LED顯示器。北鬥三號衛星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核心星座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產品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製。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航天發射任務?
    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鬥系統)是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
  • 最新研製!商業中型液體火箭亮相工博會 預計「十四五」期間首飛
    東方網記者解敏9月16日報導: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商業中型液體火箭亮相本屆上海工博會。火箭主要面向國內外商業衛星和有效載荷發射市場,將提供更加經濟、高效、方便快捷的發射服務支持,計劃於「十四五」期間擇機首飛。
  • 中國開啟火星探測之旅!@西工大航天人
    天問一號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1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立項,由國家航天局組織實施,具體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作為一名西工大人,無論你參與了哪一環節,今天,我們都要為你們獻上最熱烈的獻花和掌聲!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發射任務?
    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北鬥系統 全球組網今年6月2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了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收官之星的發射,這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衛星定位系統全球組網的國家,美國不再是唯一。
  • 航天六院執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的試驗隊凱旋
    7月25日下午,位於西安南郊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舉辦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迎接在海南文昌執行長徵五號遙四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試驗隊員凱旋。,青年員工代表送上鮮花和敬意,大家共同分享著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圓滿完成首次工程化應用的喜悅,也共同期待著六院液體動力不負眾望,助力圓滿實現中國首次探火任務的美好未來。
  • 2020中國航天別樣精彩:嫦娥攬月、北鬥組網、天問奔火
    北鬥、探月等重大航天工程圓滿收官,「天問一號」向著火星不斷邁進,多個新型火箭成功實現首飛,實現新突破……回首2020,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和影響,中國航天人頂住壓力、乘風破浪,一步一個腳印奔向星辰大海,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一個個激動人心的瞬間,組成一幅別樣的畫卷,成為2020年中國航天的獨家記憶。
  • 與美國差距縮小,中國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意義為何重大?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嫦娥攬月、北鬥組網、天問奔火……2020中國航天別樣精彩
    北鬥、探月等重大航天工程圓滿收官,「天問一號」向著火星不斷邁進,多個新型火箭成功實現首飛,實現新突破……  回首2020,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和影響,中國航天人頂住壓力、乘風破浪,一步一個腳印奔向星辰大海,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一個個激動人心的瞬間,組成一幅別樣的畫卷,成為2020年中國航天的獨家記憶。
  • 與「北鬥」「神舟」「嫦娥」團隊共話航天精神——巨人不讓站在肩...
    中國北鬥,是屬於中國人自主研製的衛星導航系統,如今已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但在20多年前,中國航天人也是在艱難摸索中起步的。  北鬥二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慧說,上世紀90年代,國外對我們技術封鎖,國內的部件廠家尚未成熟,老一輩北鬥人逐一攻克了瓶頸技術難關,於2003年建成了北鬥一號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 「地月合影」驚豔亮相 火星環繞器還有哪些獨特本領
    隨著地月合影的驚豔亮相,集諸多本領於一身的火星環繞器也率先進入公眾視野。它有哪些獨特之處?又將帶著怎樣的使命飛向火星?記者從負責火星環繞器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八院812所獲悉,在這三個過程中,環繞器將經歷三次「變身」。 約七個月的飛行過程中,環繞器首先作為飛行器,將著陸巡視器送至火星著陸軌道;待成功釋放著陸巡視器後,環繞器作為通信器,為著陸器建立與地球之間中繼通信鏈路;通信工作結束後,環繞器作為科學探測器對火星進行遙感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