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我們經歷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新冠疫情,這段時間我們又飽受洪水的折磨。雖然今年波折比較多,但是也有不少值得我們高興的事情。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
今年6月2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了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收官之星的發射,這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衛星定位系統全球組網的國家,美國不再是唯一。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鬥系統)是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
北鬥導航
隨著北鬥系統建設和服務能力的發展,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測繪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應急搜救等領域,逐步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7月23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探測器將在2021年3月份到達並軟著陸火星,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的國家。
天問一號
除了我國以外,美國,阿聯等近期也將發射自己的火星探測器。
(PS也許有的朋友會說前蘇聯和俄羅斯也登陸火星了,前蘇聯和俄羅斯在30多年的時間內,一共發射了20顆火星探測器,均以失敗告終)
今年10月份左右,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探月三部曲「繞落回」的最後一步,取樣返回。這也將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外星取樣返回的國家。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嫦娥五號
嫦娥五號探測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部分組成,將由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
年底我們還將開始建設自己的空間站-天宮空間站,並開始發射任務。空間站將於2022年建成,到2024年,國際空間站將退役,天宮空間站將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在軌運行的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是一個對外開放的空間平臺,中國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批項目入選結果,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
天宮空間站
2020年是中國航天大年,必將載入歷史。祝願我們的發射任務一切順利,祝願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人民越來越幸福。
更多本地最新資訊,請點擊上方的↑「關注」
本文系作者獨家原創 謝絕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