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邁進高密度發射時代

2020-09-29 中工網

■解放軍報記者 張 新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這5年,在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上,中國航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2018年、2019年兩年,我國火箭發射共達到創紀錄的73次,成為全球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

這是一張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的數據表——

2016年,世界航天發射85次,中國發射22次;2017年,世界航天發射91次,中國發射18次;2018年,世界航天發射114次,中國發射39次;2019年,世界航天發射103次,中國發射34次。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中國航天具備了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及不同類型載荷的能力。

這是一份中國航天發射成功率高的成績單——

截至目前,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已完成348次發射任務,第一個100次發射用時37年,第二個100次用時7年6個月,第三個100次僅用時4年3個月,成功率超過96%。從一年一次,到每年幾次、十幾次、幾十次……在高密度發射的態勢下,中國航天人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

這是一條長徵火箭成功飛天的時間軸——

2016年6月,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成功首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首戰告捷;

2016年9月,長徵二號FT2運載火箭託舉天宮二號順利升空,浩瀚太空迎來新的「中國家」;

2016年11月,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2017年11月以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創造了僅用兩年半時間發射18箭30星的高密度組網紀錄;

2018年12月,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2019年6月,我國首次在海上實施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由於技術難度高,世界上僅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這一技術;

……

突破!一系列的重大突破,讓中國航天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創新!一連串前所未有的實踐,讓「自主創新」成為中國航天的閃亮名片。

高密度發射下如何提高成功率?事實上,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348次發射並非一帆風順。3年前,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的發射失利,一度成為航天人心中的陰霾。隨後908天裡,中國航天人在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的基礎上,進行了200多項技術改進、50多項應急演練。908天的臥薪嘗膽,終於迎來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的一飛沖天。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航天人沒有放緩探索的腳步。憑著前期的厚實積澱,多個重大航天工程進入收穫期——

長徵五號B首飛,拉開空間站建設序幕。作為長徵五號的「孿生兄弟」——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於今年5月成功首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飛行任務正式開啟,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再譜新篇。

北鬥組網,星耀全球。今年6月23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完成。一個多月後,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國北鬥開始以全新姿態閃耀世界。回首來時路,北鬥衛星高密度發射的背後,是一段恢宏磅礴的「中國星座」建造史。

天問探「火」,勇敢逐夢。今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這次逐夢,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此次發射,長徵五號首次達到並超過第二宇宙速度,飛出了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無論是數量上還是分量上,都是中國的航天大年,中國航天開啟加速度,向著更加宏偉的目標發起衝鋒。

收官之年,值得期待;400次發射,指日可待!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一)中國航天的高密度發射1970年4月24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雖然依靠電池充能早已失去了能量,但是東方紅作為一座永恆的紀念豐碑並見證中國航天的輝煌。有報導稱,中國航天將迎來高密度發射,咱們來揭秘下中國航空的發展大局,開啟筆尖上的航天之旅。
  • 金斧子:中國邁進高密度發射時代 這些企業望受益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學宇表示,「到明年3月底前,中心還將執行嫦娥五號等10次航天發射任務,西昌發射場平均半個月一發,最短間隔5天,文昌發射場多個國家級重大工程相繼展開,兩場並行,密度空前,發射能力逼近極限
  • 文昌航天發射場已具備高密度航天發射能力
    新華社海南文昌12月23日電(黃國暢、王玉磊)12月22日,隨著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託舉5顆衛星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圓滿完成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標誌著文昌航天發射場一期規劃建設目標已順利達成。
  • 剛剛,一顆戰略級衛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迎來高密度發射
    再加上本次發射,這是一個月內,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第二次發射。相較於眾所周知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似乎知名度並不高,對比國際市場的寵兒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則更為神秘,相較於今年最火的新型航天發射場文昌,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則與熱鬧完全不沾邊!可以說,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最為神秘的發射中心,但要提起該中心的重要性,航天君只能說太原的地位不比其他三個差分毫。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旗飄揚 下半年高密度發射任務拉開戰幕
    初秋時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展下半年高密度任務決戰誓師大會,各參試單位慷慨激昂、意志堅定,堅決表示全力以赴投入後續高密度任務,凝聚起了牢記囑託、接續奮鬥、再創奇蹟的磅礴力量。時光回溯,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雙重考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兩不誤」,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以航天發射任務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全體科技人員「向疫戰、向天行」的使命擔當,堅決奪取疫情防控和航天發射「兩個萬無一失」「兩個全面勝利」。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在參與各項重大航天工程建設的同時,長徵五號火箭也將為重型運載火箭研製提供了技術積累,為運載火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將更加有力支撐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表示。
  • 當好高密度發射任務「總調度」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處處長邢朝介紹說。中心計劃處擔負著發射任務計劃協調、組織指揮、質量跟蹤,問題處置等一系列工作,任務繁重、壓力巨大,其他部門都稱邢朝和他的團隊為高密度發射任務的「總調度」。「當好發射任務的『總調度』並不容易,因為航天發射千頭萬緒、風險極高,事事都得處理得有條不紊,處處都得確保不出差錯。」計劃處副處長周劍說。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連續三年蟬聯中國航天發射榜首
    新華社西昌12月30日電(黃國暢、王玉磊)「天問」「嫦五」出徵,「北鬥」「高分」收官,「長五B」「長八」首飛……2020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所屬西昌、文昌兩個發射場以18發的高密度發射次數,繼2018年、2019年後連續第3年位列中國航天發射榜首。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中國航天的長徵永遠在路上。在參與各項重大航天工程建設的同時,長徵五號火箭也將為重型運載火箭研製提供了技術積累,為運載火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將更加有力支撐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表示。
  • 涼山下雪了,西昌航天人投身「高密度」的心卻很熱
    但是西昌航天人投身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心卻很熱。繼10月12日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以來,全體科技工作者積極備戰後續發射任務。他們承壓作戰、連續作戰、堅守作戰,不畏寒冷天氣,決心用任務成功報效祖國。在這個銀裝素裹的雪天,讓我們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看看奮戰一線的航天人怎麼說。
  • 中國航天發射2020年有望超40次
    2020年,中國航天將迎來哪些新徵程,又有什麼新計劃?1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年超40次的「超級2020」宇航發射計劃,以及首次火星探測、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3型火箭新型號首飛等重大航天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間瞭望智庫發布《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
  • 高分發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新一輪高密度任務首戰告捷
    此次發射,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2020年新一輪高密度任務的首戰,也是西昌發射場地面系統設備設施集中升級改造後的首次發射。據悉,這個國慶、中秋假期,中心科技工作者承壓作戰、連續作戰、堅守作戰,積極備戰後續發射任務,在崗位上用實際行動為祖國祝福。「高空作業最危險、管理維護設備最雜、涉及接口最多、射後恢復工作最重、高密度任務轉換最急。」塔勤分隊平臺操作手尚猛介紹說,以前這樣的大項轉換至少需要半個月,現在發射密度高,一周內就要完成。
  • 海陽東方航天港:開啟中國火箭商業化時代
    緊盯商業航天發射 海陽串起商業火箭產業鏈從單純保障發射任務,到「無中生有」延伸出一條集海上發射、星箭研製、衛星應用、配套集成於一體的商業航天產業鏈,再到有效帶動航天技術和海洋工程產業融合發展,海陽正朝著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航天產業聚集發展新高地的目標磅礴進發。
  • 首個商業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開啟人類航天新時代
    這是人類第一次以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地實現載人航天,也是第一次私人公司實現載人航天,其歷史意義再怎麼誇大也不為過。人類航天新時代到來了!人類新的時代到來了!,不到一年時間發射了第一顆商業衛星,又用了不到一年時間發射並回收了貨運飛船,又過了不到兩年往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啟新一輪高密度任務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西昌10月12日電(王玉磊、黃國暢)我國12日凌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這是西昌發射場地面系統設備設施集中升級改造後的首次發射,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今年新一輪高密度任務的首戰。
  • 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有望突破40次
    1月17日消息,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天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該集團宇航部部長尚志說,2020年中國航天宇航發射任務依然保持高強密度趨勢,發射次數有望突破40次,發射60餘顆太空飛行器。尚志說,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這一年宇航任務呈現出重大任務重、發射密度高等特點。具體來看,「重」主要體現為北鬥導航、探月三期、高分專項三個國家重大工程將完成收官。2020年上半年,北鬥衛星導航工程將發射2顆GEO衛星,完成整個北鬥三號系統的組網建設。
  • 聚焦中國航天 計劃2016年發射「天宮二號」
    2015年計劃完成20次宇航發射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獲悉,2015年中國計劃完成20次宇航發射,將超過40顆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無論是從發射次數,還是發射太空飛行器的數量,都將創下中國航天歷史新高。  中國航天在近年來持續高密度發射,從2013年的16次,到今年的20次。
  • 長四丙「一箭雙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2020發射任務收官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眾號28日凌晨消息,12月27日23時44分,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將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及微納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圓滿成功 (趙聰 攝) 至此,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宇航發射任務全部收官。
  • 北鬥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
    8月3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帶來北鬥最新進展的解讀:7月31日,我國向世界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標誌著北鬥「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完成,北鬥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
  • 中國航天2020發射計劃時間表 將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不少人將發射次數高、重大任務多的2019年稱為「中國航天超級2019」。而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航天將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都有哪些大事呢?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