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晚上,時隔17天,四川大涼山腹地的山溝再次傳來驚天巨響,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託舉著亞太6D衛星穿破雲霄,飛向太空。伴隨著衛星準確入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對外宣布:我國首個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組網發射任務取得開門紅。
此刻,在發射場測試發射指揮大廳的邢朝和他的團隊終於放鬆了緊繃著的神經。
「這次任務,我們圍繞疫情防控、任務實施和規劃落實重點抓工作統籌;圍繞技術狀態變化、季節性氣候特點、首落區安全重點抓風險分析防控;圍繞雙向交底、『三關』質量控制、異常現象處置、問題舉一反三重點抓過程質量管控。」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處處長邢朝介紹說。
中心計劃處擔負著發射任務計劃協調、組織指揮、質量跟蹤,問題處置等一系列工作,任務繁重、壓力巨大,其他部門都稱邢朝和他的團隊為高密度發射任務的「總調度」。
「當好發射任務的『總調度』並不容易,因為航天發射千頭萬緒、風險極高,事事都得處理得有條不紊,處處都得確保不出差錯。」計劃處副處長周劍說。
6月16日,因臨射前綜合檢查發現產品技術問題,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任務被迫推遲。北鬥收官舉世矚目,承載著全國人民的期盼,推遲發射不僅意味著一系列工作得重新開展,還意味著邢朝和他的同事們肩上背負的壓力更重了。
「務必要在發射前把所有問題穩妥處置,確保產品不帶隱患上天!」帶著這樣的目標,整個團隊紮根在發射場。
「任務暫停後,我們要在第一時間摸清任務狀態,這是我們後續工作的基礎。為此,我們迅速組織處裡的人員奔赴各系統一線,現場檢查指導問題排查,嚴把質量關;同時精心策劃火箭和衛星的狀態檢查、維護、保持等工作,確保在場產品安全受控。」
6月18日,問題歸零後任務重啟,他們重新組織籌辦指揮部會議,聽取各系統工作和複查覆核情況匯報,同時周密部署燃料洩出、問題處置、二次加注等工作,確保任務有條不紊推進。
「忙得焦頭爛額,任務暫停以來工作量相當於往常的4倍。不過辛苦的付出獲得了回報,北鬥收官任務圓滿成功是對我們最大的慰藉。現在我終於可以踏實睡個好覺了。」計劃處裡的「大拿」王鍾這樣說道。
王鍾是北鬥收官任務的主管調度,作為計劃處裡的一員,他親身參與了50餘顆北鬥導航衛星的工作,也伴隨著北鬥的發射不斷成長,成為了處裡的「大拿」。
2016年下半年,距離北鬥工程2020年組網完成期限只剩下四年,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密度任務,發射場三號工位還不適應上面級發射任務、技術區還不滿足多顆衛星並行測試條件。
「面對困難,作為『總調度』我們必須當仁不讓挺身而出迎難而上!」王鍾說到。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計劃處把北鬥工程發射任務作為一場重大戰役來打,專項協調靶改,調整項目經費,見縫插針推進40個項目實施,為北鬥三號高密度任務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發射場的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總調度」還像一個「大管家」,要操心與發射相關的大小事務。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的爆發給航天發射任務帶來艱巨挑戰。為了確保疫情防控和航天發射兩個萬無一失,計劃處的任務調度楊銀軍從春節就一直紮根在發射場。
「春節期間,周副處長帶著我們加班加點編寫了發射場區疫情防控方案,節後任務啟動後,我們每天要例行收集各參試單位人員進出情況、人員健康狀況、防疫措施落實情況,還要及時向試驗隊傳達疫情防控的精神,人員車輛管理的要求,以及做好突發情況的應急處置。」楊銀軍說。
不僅如此,北鬥收官任務有上百家媒體前來採訪報導,最多的時候場區外來人員達八百多人,要做好這麼多人的居家隔離情況、旅跡情況、個人健康狀況的審查,工作量很大,事情也很瑣碎。
一次次迎來衛星火箭,又一次次送飛衛星火箭,為了當好「總調度」,計劃處的航天人們始終在發射場,穩穩紮在這裡,與青山為伴,與測試廠房為伴,與發射塔架為伴。周劍以發射場為家,一年300多天常駐發射場一線。和愛人小孩同在一個城市,卻經常幾個月都見不到一面,錯過了孩子的出生,錯過了孩子的第一次站立行走,錯過了孩子的第一次說話……唯一沒有錯過的是中心每一次任務,自2005年以來,周劍參與執行了超過100次航天發射任務。
「大拿」王鍾作為北鬥三號首發任務和收官任務的主管調度,見證了無數北鬥的升空,然而小兒子剛剛1歲,已學會叫「爺爺、奶奶、媽媽、姐姐」,唯獨還沒能學會叫「爸爸」。
楊銀軍從春節至今一直駐在發射場一線,匯總各方信息,處理交辦事宜,協調工作計劃,處理各類瑣事。難得的任務調休,也主動申請留下值班,把陪伴孩子的機會留給其他同事,一個多月無休是常態。計劃處裡像邢朝、周劍、王鍾、楊銀軍這樣的航天人還有很多很多……當被問到作為「大管家」累嗎?
「大管家」們給出了自己的回答:「當任務成功的大紅屏投顯時,就是我們收穫喜悅的時刻,為了這一刻,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