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2020-07-24 北京日報客戶端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火星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五次發射任務,是2020年第二次執行發射,也是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在「胖五」的強勁助力下,「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正式踏上火星徵途。

火星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飛出最快速度,「胖五」開啟行星探測時代

據介紹,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大推力液體運載火箭,採用「兩級半」構型,火箭芯級直徑為5米,捆綁四個直徑3.35米的助推器,全部採用液氫、液氧、煤油等無毒無汙染推進劑;火箭全長近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可達14噸,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因為體型比其他長徵火箭更加寬大,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也被親切的稱呼為「胖五」火箭。

根據發射任務要求,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加速到超過11.2千米/秒的速度,之後完成分離,直接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

當太空飛行器的速度達到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時,就可以完全擺脫地球引力,去往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星,因此,第二宇宙速度也被稱為「逃逸速度」。

「此次發射火星探測器,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達到並超過第二宇宙速度,飛出了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長徵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介紹。

首次應用性發射,「胖五」精準「追星」

此前,長徵五號遙三火箭以及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發射是試驗性質,主要任務在於考核火箭總體及各分系統設計方案的正確性和協調性、驗證火箭技術狀態和可靠性。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和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連續發射成功,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關鍵技術瓶頸已經完全攻克,火箭各系統的正確性、協調性得到了充分驗證,火箭可靠性水平進一步提升。

「此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意味著長徵五號火箭正式開始『服役』」,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珏介紹,該型火箭正式進入工程應用階段。長徵五號火箭已經具備執行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能力和條件。

同時,此次發射也開創了我國深空探測器重量的新紀錄。此次發射的「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重量接近5噸,由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比「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重了1噸多,是目前我國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深空探測器。在世界範圍看,達到這一重量的火星探測器也是屈指可數。

「依靠長徵五號火箭強大的運載能力,我國行星探測之旅將站上一個新的起點,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的『繞、落、巡』三項目標,是起點很高、『含金量』十足的『第一次』,將使我國深空探測的腳步從月球邁向行星,正式開啟行星探測時代。」火箭院黨委書記、長徵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李明華說。

由於地球和火星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發射火星探測任務相當於打「移動靶」,為了讓探測器更加精確地入軌,研製團隊進行了精細化的「窄窗口多軌道」設計,將每天30分鐘的發射窗口細分成3個寬度10分鐘的窗口,對應3條發射軌道,14天的窗口期內一共設計了42條發射軌道,這在中國航天的發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創造了單次發射軌道設計數量的新紀錄,並首次實現了發射軌道的自動切換。

細分五百工序,確保發射成功

記者從火箭院了解到,長徵五號火箭作為航天複雜巨系統工程,具有跨領域、跨系統、技術難度大、工作鏈條長、參與人員多等特點,在研製生產和技術管理等方面都面臨很多挑戰。

為了確保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長徵五號火箭研製團隊在產品製造、產品驗收、火箭總裝及測試等全過程中採取了20項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包括關鍵項目和關鍵工序工藝質量控制、產品可靠性評估、發射場工作流程精細化再造、產品試驗充分性分析、環境適應性分析、測試覆蓋性分析等等,每項工作都嚴格按照標準規範開展,確保火箭產品過程受控、質量可靠。

「以發射場工作流程精細化再造為例,研製團隊通過流程精細化再造,將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日流程細分為10個階段、243個項目和503個工序,形成了工作項目的細化表以及工序作業指導書,可以有效指導發射日當天的各項工作,杜絕低層次問題的發生,提高火箭發射的可靠性。」王珏介紹。

「中國航天的長徵永遠在路上。在參與各項重大航天工程建設的同時,長徵五號火箭也將為重型運載火箭研製提供了技術積累,為運載火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將更加有力支撐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表示。

探月、建空間站,「胖五」將迎高密度任務

2019年12月27日,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成功發射,實現「王者歸來」;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首飛成功,標誌著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2020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宣告中國進入了行星探測時代。

按照計劃,長徵五號遙五火箭也將在今年實施發射,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2021年一季度,長徵五號B火箭將再次出徵,執行空間站核心艙的發射任務。

從2019年12月到2021年一季度,15個月間,長徵五號系列火箭將完成5次發射,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密度發射。

近幾年來,「高密度」發射對於中國航天而言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中國火箭的年均發射數量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並已經在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發射數量居於世界第一位。其中以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長徵二號丙火箭為代表的「金牌火箭」完成了大部分發射任務,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發射數量佔比並不高。

此次,長徵五號系列火箭迎來高密度發射,傳遞出許多令人欣喜的信息。

首先,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組成最複雜的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火箭的高密度發射意味著在產品生產、裝配測試、技術管理、後勤保障等各方面的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具備更強的實施發射的能力;

同時,長徵五號火箭成為新一代運載火箭中首個進入高密度發射的型號,也預示著新一代火箭正逐步走向舞臺中央,為運載火箭實現更新換代奠定堅實的基礎。

站在高起點上出發,長徵五號火箭未來會更加「忙碌」。

長徵五號B火箭將作為空間站建設的「專屬列車」,在未來2到3年時間內相繼完成空間站核心艙和實驗艙的發射;同時,長徵五號系列火箭突出的運載能力對於需要快速多星組網的衛星「星座」建設也意義重大,可以以「一箭多星」的形式快速實現衛星「星座」部署。

攝影:郭文彬、黃文強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張航 通訊員 龐丹


編輯:匡峰 周航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據央視新聞消息,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中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圖為「天問一號」發射現場。新華社記者 胡 喆攝據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記者胡喆、周旋)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發射成功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15秒,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實施發射,在飛行2177秒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正常,探測器太陽翼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啟動 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行星探測新篇章
    火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著陸火星以及火星車巡視勘測。這次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正式拉開了行星探測的序幕。當天中午,坐標海南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隨著最後一聲倒計時完畢,搭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升空。大約2167秒後,「天問一號」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本報海南文昌7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天問奔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天問奔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見圖,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本報訊(記者 張航)昨天12時41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國家航天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的環繞器上攜帶了7臺科學探測儀器,火星車上攜帶了6臺科學探測儀器,將對火星表面形貌、磁場還有氣候進行初步的探測。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成功發射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e公司訊,從國家航天局獲悉,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環顧】成功捕獲!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環繞火星成功
    2月10日19時52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奧媒:中國開啟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
    【歐洲時報奧地利版羅德維、李靜編譯報導】據《奧地利國家電視臺》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首次進入紅色星球》的文章稱,繼歐洲、美國、印度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後,中國現在也開始進軍火星。隨著「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中國正式開啟了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1年2月成功抵達火星軌道。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15秒,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實施發射,在飛行2167秒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正常,探測器太陽翼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受天體運行規律約束,火星探測窗口每26個月一次,且窗口期較短。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據中國官媒新華社消息,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離軌著陸段、中繼通信段及科學探測段,飛行超過4億千米,預計2020年2月份最終抵達火星並開展科學探測任務。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邁出深空探測嶄新一步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13時25分,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國際上對於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截至今年6月底國際上共發射了44個火星探測器,但任務成功概率只有50%左右。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至今,國際火星探測以發展新技術和獲得科學發現為主要驅動力,催生了又一個火星探測的新高潮,並在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注意:若威鋒 App 端無法直接點開連結,請嘗試長按)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位於海南島東北部的文昌航天發射場迎來了歷史性時刻,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將執行我國首次火星任務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預計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 7 個月後抵達火星附近。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組圖」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剛剛,「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就在剛剛,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在椰林深處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中國最強火箭長徵五號遙四 1000 多噸的推力下,以十幾分鐘翻越 220 多座珠穆朗姆峰的速度,衝破大氣層,奔向距離地球超過 6000 萬公裡的紅色星球。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宏大
    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此次發射任務也成為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重要裡程碑。但全球火星探測成功率僅約為40%,約三分之二的探測器,尤其是早期發射的探測器,幾乎都未能成功完成使命,火星亦因此有了「太空飛行器墳場」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