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2020-07-04 DL小寶

(一)中國航天的高密度發射

1970年4月24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此開啟了中國航天的偉大行程之旅,目前東方紅一號依然在遙遠的太空運行,而且將長期運行下去。雖然依靠電池充能早已失去了能量,但是東方紅作為一座永恆的紀念豐碑並見證中國航天的輝煌。有報導稱,中國航天將迎來高密度發射,咱們來揭秘下中國航空的發展大局,開啟筆尖上的航天之旅。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圖 | 長四乙火箭點火升空,7月3日攝(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1.2019年中國火箭發射數量超越美國和俄羅斯登頂全球第一,成為航天領域發射最活躍的國家。

根據Space Launch Report公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已進行31次火箭入軌發射,其中29次成功將衛星送上預定軌道,發射失敗2次。以國家為單位按照火箭任務次數計算,在2019年成功發射入軌的國家中,俄羅斯完成22次發射任務,美國完成19次發射任務。(下圖是詳細的排名,括號內代表失敗次數)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圖 | 2019年各國火箭發射次數(來源:Space Launch Report)

2.2020年中國航天會有多少次發射呢?

我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網看到:有一篇報導稱,202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發射將繼續開啟「超級模式」,發射數量有望首次達到40+(發射計劃是44次,以官方實際發射為準),再創歷史新高。下圖中是我整理的2020年中國航天的發射計劃清單: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圖 | 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部分計劃(圖片來源:航天愛好者官網)

3.國家2020–2033年中國航天發射計劃

據了解到,按照中國航天的中期發射規劃,從2020到2033年或有近千次的發射任務,主要實現和完成的任務安排有:

  • 實現北鬥導航、探月三期等重大工程收官;
  • 完成火星探測等重大任務發射;
  • 完成長徵五號B、長徵七號甲、長徵八號三型運載火箭首飛;
  • 完成亞太6D衛星、集團公司衛星網際網路融合試驗星等商業衛星的發射。


(二)中國航天的遠景布局

1.實現北鬥系統投入全球運營

無論是民用還是軍用,衛星定位系統太重要了,相信很多人已經深有體會。一方面,北鬥定位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創造例如 「外科手術式打擊」戰略名詞;另一方面,沒有北鬥定位系統未來高科技領域的無人駕駛汽車將「寸步難行」。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圖 | 北鬥系統三步走(圖片來源:中國青年網)

2.提前布局高通量通信時代的到來

2020年是5G的元年,中國的通信技術將加速從4G跨越到5G的階段,但是天基通信系統也在實現不斷突破。一方面,未來的通信衛星發展趨勢是走向高通量化(即擁有更高的通信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低軌通信衛星星座也在建設中,如果建成將成為高低搭配的通信組合,就可以滿足「全天時、全天候、高通量」的通信需求,在遠海、高山、沙漠等特殊環境下,也能為飛機、高鐵等特殊應用環境提供高質量的通信服務。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圖 | 高通量衛星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3.商業航天未來將成為一股無法忽略的力量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這些年以美國SpaceX為代表的商業航天公司不斷「刷屏」,顛覆著人們對商業航天的認知。事實上,商業航天公司也在快速推動人類航天技術的發展,成為一股不容小覷的發展力量。 儘管我國商業航天起步較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未來就沒有作為。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圖 | 海南三亞實施「海陸空」科技創新戰略 (圖片來源:南海網)

4.長徵火箭將進行大升級大擴容大考驗

我國的運載火箭以「長徵」命名,代表中國的火箭事業一定會像紅軍長徵一樣,克服任何艱難險阻,最終到達勝利彼岸。目前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是我國自行研製的主力航天運載工具,它的名字來自毛澤東著名詩詞《長徵》。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圖 | 新一代火箭家族(圖片來源:航天科技集團)


5.嫦娥探月工程將開始大豐收

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國的一個重大航天工程,主要包括三步:繞、落、回。這三步我們初步已經實現了,在未來的計劃中我們準備在月球建立研究站,還要努力實現載人登月。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圖 | 嫦娥四號任務(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

6.從2020年開始中國將開始建設天宮空間站。

按照計劃,預計在2022年建成我國首個空間站,從而實現載人航天工程的最後一步。有了空間站,我們在太空研究領域有更多的話語權。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圖 | 國際空間站(圖片來源:搜狗百科)


(三)中國航天趕超美俄需要突破的瓶頸

因為改革開放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的航天企業發展得很快。自1999年神州1號發射成功。之後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中國的航天之路可以說走的又穩又快,現在可以說在明面上坐穩了第三的位置,但跟美俄相比仍有差距。以探月為例,美國上個世紀就能將太空人送上月球(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而我國目前最新的月球探測成果則是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的月面著陸。

1.遙遠的宇宙深空探測的空白,或蘊藏著無限的寶藏。

因為航空領域太燒錢,我們主要專注於近空領域的紮實建設,從而導致深空探測領域一直是我國航天任務中的一個短板。但在未來十年內這一切將會發生重大的改變,目前至少有兩個任務已經立項並在有條不紊的在推進,多個任務也正在規劃當中。

2.因為高性能材料造不出來,導致航天發動機受限

火箭要想探測的更遠,航天發動機很重要。我相信幾乎所有的關心中國航空發動機發展的朋友們都聽過一個很典型的結論:中國航空發動機不好是因為中國的材料不行。甚至於有的人還會添油加醋地說:「中國的發動機圖紙都畫的出來,但是因為材料原因根本就造不出來」,這是對我們的工業體系的一個大考,也是我們需要不斷突破的代表領域之一。

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迎來大發展時代,揭秘看看到底是怎樣一盤棋

圖 | 航天發動機(圖片來源:環球時報)


(四)航天事業的重要意義

正如《流浪地球》中描述的場景,太陽遲早有一天會資源耗盡,人類不得不到宇宙中重新尋找自己的家園。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嚴峻形勢,如環境汙染、飢餓、貧窮、人口問題等等,號召大家來正視這些問題的呼聲越來越多。但人類不能只關注自己、只看到當下,還是需要不斷進行太空探索,以及它所帶來的對於人類自身家園的全新視角。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希望中國航天探索之路越走越穩,越走越遠!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邁進高密度發射時代
    這是一張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的數據表——2016年,世界航天發射85次,中國發射22次;2017年,世界航天發射91次,中國發射18次;2018年,世界航天發射114次,中國發射39次;2019年,世界航天發射103次,中國發射34次。
  • 文昌航天發射場已具備高密度航天發射能力
    新華社海南文昌12月23日電(黃國暢、王玉磊)12月22日,隨著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託舉5顆衛星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圓滿完成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標誌著文昌航天發射場一期規劃建設目標已順利達成。
  • 剛剛,一顆戰略級衛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迎來高密度發射
    再加上本次發射,這是一個月內,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第二次發射。相較於眾所周知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似乎知名度並不高,對比國際市場的寵兒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則更為神秘,相較於今年最火的新型航天發射場文昌,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則與熱鬧完全不沾邊!可以說,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最為神秘的發射中心,但要提起該中心的重要性,航天君只能說太原的地位不比其他三個差分毫。
  • 不止火箭發射,海南航天產業或將在這些方面迎來大發展
    論壇以「加快推進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打造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為主題,探討推進航天高端產品研發製造、航天發射及配套服務、空間科學技術服務與應用、航天大數據開發應用、國際航天交流合作以及「航天+」涉及的教育、金融、會展、旅遊、生命科學等產業融合發展。
  • 高景一號03、04星成功發射!中國航天發射2018年迎來「開門紅」
    曹陽 攝  央廣網太原1月9日消息 (記者徐曉羽 路俊)1月9日上午11點24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高景一號03、04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航天2018年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高景一號03、04星發射升空,13分鐘後,雙星相繼星箭分離,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涼山下雪了,西昌航天人投身「高密度」的心卻很熱
    西昌發射場更是迎來了今年的第一場降雪。但是西昌航天人投身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心卻很熱。繼10月12日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以來,全體科技工作者積極備戰後續發射任務。他們承壓作戰、連續作戰、堅守作戰,不畏寒冷天氣,決心用任務成功報效祖國。在這個銀裝素裹的雪天,讓我們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看看奮戰一線的航天人怎麼說。
  • 快舟十一號發射失敗,前後3次發射任務失利,中國航天到底怎麼了
    快舟十一號發射失敗,上半年前後3次發射任務失敗,中國航天到底怎麼了?2020年作為中國航天新的十年開局,可謂是充滿了辛酸和波折,從一個月時間內長徵七號和長徵三號乙相繼失利,到如今被寄予厚望的快舟十一號發射失利,中國航天到底怎麼了?
  • 中國航天發射2020年有望超40次
    2020年,中國航天將迎來哪些新徵程,又有什麼新計劃?1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年超40次的「超級2020」宇航發射計劃,以及首次火星探測、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3型火箭新型號首飛等重大航天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間瞭望智庫發布《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的航天穩了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通過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成功,中國的航天穩了。今年疫情以來,中國的航天也出現了兩次重要型號的失敗:3月17日新型號長徵七號甲與7月10日新型號快舟十一號發射失敗,許多人也開始質疑中國航天怎麼了?不嚴謹了?人才流失了等等。
  • 金斧子:中國邁進高密度發射時代 這些企業望受益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學宇表示,「到明年3月底前,中心還將執行嫦娥五號等10次航天發射任務,西昌發射場平均半個月一發,最短間隔5天,文昌發射場多個國家級重大工程相繼展開,兩場並行,密度空前,發射能力逼近極限
  • 當好高密度發射任務「總調度」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處處長邢朝介紹說。中心計劃處擔負著發射任務計劃協調、組織指揮、質量跟蹤,問題處置等一系列工作,任務繁重、壓力巨大,其他部門都稱邢朝和他的團隊為高密度發射任務的「總調度」。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計劃處把北鬥工程發射任務作為一場重大戰役來打,專項協調靶改,調整項目經費,見縫插針推進40個項目實施,為北鬥三號高密度任務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發射場的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 中國航天發射迎來2021年開門紅 我國成功發射天通一號03星
    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中國航天發射迎來2021年開門紅。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是我國自主研製建設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終端組成。天通一號03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發射入軌後將與地面移動通信系統共同構成天地一體化移動通信網絡,為中國及周邊、中東、非洲等相關地區,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穩定可靠的話音、短消息和數據等移動通信服務。此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8次飛行。
  • 大航天時代,中國民企如何發力
    目前,絕大部分民營航天公司發射衛星都有這種商業搭載任務,甚至有公司專門做衛星搭載業務。「靈鵲」遙感星座是中國首個商業航天公司發布的自主可控高時間解析度遙感應用星座。遙感衛星,又稱對地觀測衛星,是衛星應用的三大領域之一。對地觀測衛星給地球表面「拍照」,獲得的圖像數據,廣泛應用於各個民用領域。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旗飄揚 下半年高密度發射任務拉開戰幕
    初秋時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展下半年高密度任務決戰誓師大會,各參試單位慷慨激昂、意志堅定,堅決表示全力以赴投入後續高密度任務,凝聚起了牢記囑託、接續奮鬥、再創奇蹟的磅礴力量。時光回溯,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雙重考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兩不誤」,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以航天發射任務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全體科技人員「向疫戰、向天行」的使命擔當,堅決奪取疫情防控和航天發射「兩個萬無一失」「兩個全面勝利」。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在參與各項重大航天工程建設的同時,長徵五號火箭也將為重型運載火箭研製提供了技術積累,為運載火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將更加有力支撐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表示。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迎來又一高光時刻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開啟了對宇宙的探索從月球邁向了火星的徵程。文昌與酒泉、西昌、太原成為我國四大衛星發射基地。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是為適應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滿足新型運載火箭和未來太空飛行器發射任務需求,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立項,2009年9月開工建設的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由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技術勤務保障等五大系統組成,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貨運飛船、深空探測器等發射任務。
  • 中國航天一箭三星發射成功,網友戲稱為火箭軍去庫存
    我國首次海上發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直接參與其中2020年,中國航天迎來了超高密度發射。近段時間以來我們不難發現,中國航天發射密度之高前所未有。7月3日11時1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
  • 中國航天又一裡程碑任務迎來最重要時刻
    中國航天又一裡程碑任務迎來最重要時刻,除了直接配套的公司外,這隻背靠航天科技集團的「新面孔」有望站上C位據央視新聞11月17日報導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中國航天的長徵永遠在路上。在參與各項重大航天工程建設的同時,長徵五號火箭也將為重型運載火箭研製提供了技術積累,為運載火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將更加有力支撐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表示。
  • 「神舟一號」成功發射20年 我國載人航天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
    自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飛船的國家。中國,正式進入載人航天時代。從大地、海洋、天空,再到太空,人類每一次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都將為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革提供動力。就像我們今天的世界格局,依然還帶有大航海時代的深刻烙印。中華兒女都明白,我們曾經錯過了海洋,絕不能再錯過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