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此開啟了中國航天的偉大行程之旅,目前東方紅一號依然在遙遠的太空運行,而且將長期運行下去。雖然依靠電池充能早已失去了能量,但是東方紅作為一座永恆的紀念豐碑並見證中國航天的輝煌。有報導稱,中國航天將迎來高密度發射,咱們來揭秘下中國航空的發展大局,開啟筆尖上的航天之旅。
圖 | 長四乙火箭點火升空,7月3日攝(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1.2019年中國火箭發射數量超越美國和俄羅斯登頂全球第一,成為航天領域發射最活躍的國家。
根據Space Launch Report公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已進行31次火箭入軌發射,其中29次成功將衛星送上預定軌道,發射失敗2次。以國家為單位按照火箭任務次數計算,在2019年成功發射入軌的國家中,俄羅斯完成22次發射任務,美國完成19次發射任務。(下圖是詳細的排名,括號內代表失敗次數)
圖 | 2019年各國火箭發射次數(來源:Space Launch Report)
2.2020年中國航天會有多少次發射呢?
我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網看到:有一篇報導稱,202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發射將繼續開啟「超級模式」,發射數量有望首次達到40+(發射計劃是44次,以官方實際發射為準),再創歷史新高。下圖中是我整理的2020年中國航天的發射計劃清單:
圖 | 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部分計劃(圖片來源:航天愛好者官網)
3.國家2020–2033年中國航天發射計劃
據了解到,按照中國航天的中期發射規劃,從2020到2033年或有近千次的發射任務,主要實現和完成的任務安排有:
1.實現北鬥系統投入全球運營
無論是民用還是軍用,衛星定位系統太重要了,相信很多人已經深有體會。一方面,北鬥定位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創造例如 「外科手術式打擊」戰略名詞;另一方面,沒有北鬥定位系統未來高科技領域的無人駕駛汽車將「寸步難行」。
圖 | 北鬥系統三步走(圖片來源:中國青年網)
2.提前布局高通量通信時代的到來
2020年是5G的元年,中國的通信技術將加速從4G跨越到5G的階段,但是天基通信系統也在實現不斷突破。一方面,未來的通信衛星發展趨勢是走向高通量化(即擁有更高的通信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低軌通信衛星星座也在建設中,如果建成將成為高低搭配的通信組合,就可以滿足「全天時、全天候、高通量」的通信需求,在遠海、高山、沙漠等特殊環境下,也能為飛機、高鐵等特殊應用環境提供高質量的通信服務。
圖 | 高通量衛星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3.商業航天未來將成為一股無法忽略的力量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這些年以美國SpaceX為代表的商業航天公司不斷「刷屏」,顛覆著人們對商業航天的認知。事實上,商業航天公司也在快速推動人類航天技術的發展,成為一股不容小覷的發展力量。 儘管我國商業航天起步較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未來就沒有作為。
圖 | 海南三亞實施「海陸空」科技創新戰略 (圖片來源:南海網)
4.長徵火箭將進行大升級大擴容大考驗
我國的運載火箭以「長徵」命名,代表中國的火箭事業一定會像紅軍長徵一樣,克服任何艱難險阻,最終到達勝利彼岸。目前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是我國自行研製的主力航天運載工具,它的名字來自毛澤東著名詩詞《長徵》。
圖 | 新一代火箭家族(圖片來源:航天科技集團)
5.嫦娥探月工程將開始大豐收
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國的一個重大航天工程,主要包括三步:繞、落、回。這三步我們初步已經實現了,在未來的計劃中我們準備在月球建立研究站,還要努力實現載人登月。
圖 | 嫦娥四號任務(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
6.從2020年開始中國將開始建設天宮空間站。
按照計劃,預計在2022年建成我國首個空間站,從而實現載人航天工程的最後一步。有了空間站,我們在太空研究領域有更多的話語權。
圖 | 國際空間站(圖片來源:搜狗百科)
因為改革開放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的航天企業發展得很快。自1999年神州1號發射成功。之後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中國的航天之路可以說走的又穩又快,現在可以說在明面上坐穩了第三的位置,但跟美俄相比仍有差距。以探月為例,美國上個世紀就能將太空人送上月球(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而我國目前最新的月球探測成果則是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的月面著陸。
1.遙遠的宇宙深空探測的空白,或蘊藏著無限的寶藏。
因為航空領域太燒錢,我們主要專注於近空領域的紮實建設,從而導致深空探測領域一直是我國航天任務中的一個短板。但在未來十年內這一切將會發生重大的改變,目前至少有兩個任務已經立項並在有條不紊的在推進,多個任務也正在規劃當中。
2.因為高性能材料造不出來,導致航天發動機受限
火箭要想探測的更遠,航天發動機很重要。我相信幾乎所有的關心中國航空發動機發展的朋友們都聽過一個很典型的結論:中國航空發動機不好是因為中國的材料不行。甚至於有的人還會添油加醋地說:「中國的發動機圖紙都畫的出來,但是因為材料原因根本就造不出來」,這是對我們的工業體系的一個大考,也是我們需要不斷突破的代表領域之一。
圖 | 航天發動機(圖片來源:環球時報)
正如《流浪地球》中描述的場景,太陽遲早有一天會資源耗盡,人類不得不到宇宙中重新尋找自己的家園。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嚴峻形勢,如環境汙染、飢餓、貧窮、人口問題等等,號召大家來正視這些問題的呼聲越來越多。但人類不能只關注自己、只看到當下,還是需要不斷進行太空探索,以及它所帶來的對於人類自身家園的全新視角。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希望中國航天探索之路越走越穩,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