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天時代,中國民企如何發力

2020-07-25 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大航天時代,中國民企如何發力

本報記者 楊沙沙

編者的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點火升空,給了中國人無限遐想。如任務成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個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的國家。疫情期間,全人類都沒有停止「仰望星空」,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第九批58顆星鏈衛星上天,還完成了首次載人任務,創始人馬斯克已經迫不及待地啟動 「私人太空旅遊計劃」。在商業航天領域,中國民營企業和美國差距多大?目前商業航天領域有多大潛力可挖?三家中國民營航天企業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對上述問題進行回應。

中國火箭公司仍是「賣方市場」

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SpaceX這樣的公司?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際榮耀」)副總裁姚博文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一開始,就嘗試解答這個問題。他告訴記者,國內也有類似「星鏈」的工程,雖然使用功能、目的不完全一樣,但也是一個能對標的項目。中國對於國家工程有體制上的優勢,善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國家航天和民營航天可以形成1+1大於2的效果。

姚博文表示,科技不能單純靠資本推動,即便短時間給出大量資本,也不一定會達到相應科技高度。目前來看,中國民營航天企業問題並不在於資本,以星際榮耀為例,雖然處於疫情期間,但資本面都比較健康。中國商業航天起步比美國晚,SpaceX創立於2002年,第一次成功發射是在2008年。星際榮耀是在2016年建立,第一次入軌成功發射是在2019年。「美國商業航天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入軌發射,我們用了一半時間,如果單純以這個時間來比對,我們有理由相信,中美商業航天的差距會越來越小,甚至在未來某一個時間點會追平甚至超越」。

星際榮耀是國內最早一批民營火箭公司。2019年7月,該公司成功進行「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入軌發射,成為除美國以外全球第一家實現火箭入軌的民營公司。對於此事,馬斯克郵件回復稱「Whoa cool!」(真酷!)。目前全球有三家民營航天公司有自主研製並且重複發射運載火箭的能力,分別是美國SpaceX、美國火箭實驗室、星際榮耀。

姚博文稱,現階段,星際榮耀跟SpaceX還存在比較大的技術差距。今年7月8日,星際榮耀自主研發的焦點一號(代號「JD-1」)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發動機順利通過連續變推力長程試車,試車時間200秒。發動機具備連續變推力能力是實現運載火箭垂直回收技術的必要條件,也是最核心的技術之一。資料顯示,2015年SpaceX公司已經完成第一次地面火箭回收。「其實在體量上我們就有很大差距,SpaceX目前有6000名員工,市值超300億美元,我們目前只有180名左右員工,發展時間也只有3年,所以我們還是要通過努力,爭取能跟SpaceX進行同水平的對話。」姚博文稱,如果說馬斯克的SpaceX是一個如日中天的「拳王」泰森,「我們更像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大概是這麼一個差距」。

在商業航天領域,火箭公司仍是「賣方市場」。姚博文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 2020年全球衛星發射需求達到4.5萬顆,全中國衛星發射需求也超過5000顆,2020年到目前為止中國只發射了幾百顆,整個發射市場非常空缺,是「有星無箭」「廉星貴箭」「多星少箭」的狀態,更多定價決策權還是在火箭公司。

自正式運營起,星際榮耀已公開的各類投資超過7億元。據悉,星際榮耀目前順利跨過所有商業航天公司的「第一道門檻」,已完成產品的市場投放。姚博文告訴記者,目前民營商業運載火箭公司更多提供衛星發射服務,訂單來自衛星公司或者高校等,單純衛星發射項目上星際榮耀已經實現盈利,「我們就是一個大的快遞公司,發射火箭就像運快遞,跟運包裹付費的邏輯一樣。目前至少每發一枚火箭都是賺錢的,形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有規模化的產業訂單」,但是姚博文預計,整個公司運營盈利還需要一定周期。

民營航天企業靠什麼賺錢

美國SpaceX公司按批次陸續發射「星鏈」衛星的同時,國內的民營航天企業也沒閒著。去年1月,北京零重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零重空間」)「靈鵲」遙感星座首顆技術驗證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靈鵲」遙感星座進入在軌部署階段。「今年我們計劃十月還會繼續發射,」零重空間董事長蘭利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透露,「靈鵲」遙感星座計劃未來幾年內發射132顆衛星,實現半天「看」一遍地球。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從技術上講沒有什麼特殊,對中國航天來說,只是做或者不做的問題。」蘭利東告訴記者,從經濟效益或者商業收入上講,「星鏈」計劃並不划算,馬斯克計劃通過發射4.2萬顆衛星,在太空中組建一張龐大的「星鏈網絡」,為美國30%沒有手機信號的人解決通信問題,實現全球信號覆蓋。「以中國為例,地面基站組建的地面網足以解決手機信號問題,一個地面基站的容量遠比一顆衛星大得多,『星鏈』計劃跟地面網相比沒有什麼商業上的競爭優勢,」蘭利東稱,馬斯克其實想藉助「星鏈」計劃搶佔未來的太空資源,「星鏈」未來可以為作為5G、6G甚至7G的基礎設施存在,當需要做全球長距離信息通信業務時,衛星的覆蓋範圍要遠遠大於地面基站。

在離地球表面1000多公裡的高空上打了上萬顆衛星,以後其他衛星發射升空後發生衝撞的概率也挺大,蘭利東開玩笑稱,「如果SpaceX將上萬顆衛星都發射到太空,我們如果還想再發射,還得跟SpaceX協調一下,能不能把你的軌道讓一讓,空個地方出來,我好發射衛星!」

零重空間成為「明星」是在2018年2月,當時由萬通地產創始人馮侖投資打造的「風馬牛一號」微小衛星搭載長徵二號火箭成功發射,中國有了第一顆由私人投資打造的私人衛星,零重空間就是「風馬牛一號」衛星的主要研發製造方。「『風馬牛一號』 搭載的是一個全景相機,當時為了拍太空全景,但類似的『私人訂製』現在對於公司業務來說,並沒有那麼多,」蘭利東告訴記者,國家也希望衛星發射能更多服務於民生和國家建設,以科學試驗為主。對於零重空間來說,目前更多的是搭載空間探測試驗等業務,「我們最終的目標還是為了獲取空間數據,搭載這塊只要能覆蓋成本,我們也願意去做」。目前,絕大部分民營航天公司發射衛星都有這種商業搭載任務,甚至有公司專門做衛星搭載業務。

「靈鵲」遙感星座是中國首個商業航天公司發布的自主可控高時間解析度遙感應用星座。遙感衛星,又稱對地觀測衛星,是衛星應用的三大領域之一。對地觀測衛星給地球表面「拍照」,獲得的圖像數據,廣泛應用於各個民用領域。「這幾年,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起來後,對遙感衛星支持率是最大的,」蘭利東稱,這裡面既有國家項目,也有民營公司自己的項目,「在航天領域,中國以前歷史欠帳太多,現在都是在補欠帳,以前沒有什麼遙感衛星,現在地面需求越來越旺盛,遙感衛星發射增多也是順應需求趨勢」。

目前,零重空間發射的遙感衛星,在農業、林業上應用比較多。蘭利東介紹稱,以農業茶園為例,可以通過衛星監測茶樹長勢、病蟲害暴發等。「今年的蝗蟲遷徙,我們的衛星也在全程監測」,他告訴記者,衛星影像是一種常態化監測手段,可以監測大面積的河流、農田,甚至河道邊亂搭亂建、城市違章建築違法用地等,都可以通過衛星影像看得很清楚,因此零重空間也和一些河道管理部門、城市數據中心合作,「這些監測營收是可持續的,能夠穩定支撐我們的業務流」。蘭利東表示,在遙感衛星領域,中美發展都差不多,中國衛星現在還可以拍動圖、拍視頻,能完整拍出事件演化過程,信息含量非常大。

蘭利東表示,在商業航天市場,民營企業項目跟國家項目不衝突, 國內航天市場很大,目前壓根還沒形成競爭關係。對於未來商業航天可開拓的領域,蘭利東認為,太空旅遊、太空科普等活動,都是老百姓可以參與的。他坦言,「商業航天是長線投資,不像快消品投資見效快,馬斯克的投資人甚至開玩笑說『這輩子能賺錢都可以』」。

「黃金時代」剛剛開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胖五」)7月23日升空後,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藍箭航天」)創始人張昌武在朋友圈發視頻祝福「胖五」,並配文稱「火箭運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

再往前倒推9天,藍箭航天宣布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枚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朱雀二號」,完成了控制系統與二級遊機發動機匹配性驗證。張昌武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解釋稱,動力系統代表了運載火箭的核心技術,藍箭航天已經突破大推力液氧甲烷發動機全部關鍵技術。他告訴記者,「朱雀二號」液體運載火箭未來可以發展成運力更大的重型及可回收火箭,成為運力涵蓋高、中、低軌,滿足從小衛星組網乃至大型星座系統高效快速組網、天地往返運輸和月球及深空探測等各類航天任務的系列火箭產品。未來隨著行業發展,高可靠性低成本的商業運載火箭的優勢將越來越明顯。

大航天時代,高頻次發射需求成為趨勢,空間站建設和運營、太空試驗、載人旅行等多場景應用帶來巨大市場需求。張昌武表示,運載火箭只有具備更強的運載能力,才有更多機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目前,商業衛星集中在對地觀測和通信領域,而能夠提供全鏈條發射服務的國家很少,全球火箭運力不足且價格昂貴,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的運載火箭仍屬於稀缺資源。他預測,未來隨著行業發展,高可靠性低成本的商業運載火箭的優勢將越來越明顯。

很多外媒報導中,經常用「中國的SpaceX」來形容藍箭。張昌武告訴記者, SpaceX是業內標杆,也是學習對象,「SpaceX給整個行業帶來很多啟發,我們也可以通過他們前期所作的試錯,更好定義自己的發展路線」。他表示,在商業航天領域,中國的商業火箭還處於非常早發展階段,「我們要正視與國外同行的差距」。

「目前制約發展的因素在藍箭看來,資金和政策並不是瓶頸,資本端和政策端對於民營航天領域的優質企業是非常支持和肯定的。」張昌武稱,反倒是企業自身的產品定位、技術路線,包括如何提升企業的經營治理能力,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最大的命題。「換言之,其實關鍵的問題還是在自己身上,從大環境的角度來講,對於這個行業我認為社會已經足夠地支持和友善」。

張昌武表示,航天產業是長周期產業,新冠疫情也不構成大的影響,「我們認為,民營商業航天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啟」。

相關焦點

  • 中美航天民企差距,龍飛船載人發射成功,中國民企仍在襁褓之中
    ,小布希此前對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頒發了《國家航天運輸政策》和《美國國家航天政策》。  在龍飛船發射成功後,部分人對中美之間在航天領域的差距發出疑問,甚至有人認為中國航天還不如人家的民營企業。從一定程度上來說,SpaceX取得了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但與中國國家隊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中國航天研發的長徵5號綜合性能遠超獵鷹-9號。此外,國家隊在航天領域探索的範圍非常廣,載人航天僅僅是一小部分,這一點馬斯克也遠遠無法企及。馬斯克在航天領域所取得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種商業理念的成功,帶給該領域無限的的活力與想像力,這才是馬斯克最成功的的地方。
  • 民企挖中國航天的牆角,吉利公司澄清,將打造自己的「SpaceX」
    SpaceX日前成功發射了載人航天飛船打破了民企航天公司載人飛船零突破,這件事放在國內來看更多的還是項目,雖然中國的航天發展勢頭向好,但民營企業的航天土壤並不算好。一些相關企業和高校研究也有,但SpaceX單單拿出獵鷹系列國內就沒法比,差距還是明顯。
  • 中國的"SpaceX"在哪裡?航天專家表示:很快會出現
    不過,隨著近年商業航天越來越受重視,一些不甘於「跑龍套」的民企開始奮力向航天市場進軍,希望能搭建自己的舞臺。在前景廣闊的航天市場中,「國家隊」和民企如何共同發展?中國什麼時候能出現SpaceX一樣的民營航天大腕兒?來自兩會內外的航天人向科技日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觀點。
  • 中國民企自製天鵲航天發動機成功試車,預計年底量產
    為了讓一個國家要更好的發展,現在會有多方面的技術融合間歇技術領域的突破,雖然說對於國家來說難度比較大,但是也是一直不會放棄的,我們在這方面的發展時期就比較晚,所以想要有更好的能力提升,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SpaceX再獲巨額投資 中國版在哪裡?航天專家表示:很快會出現
    多年來,我國民營企業也為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其參與層級正由一般配套零部件向總體和分系統提升,但央企「國家隊」一直牢牢佔據著「主角」地位。「國內民企目前還無法涉足空間活動的主戰場,暫時還得依靠『國家隊』擔當航天主力軍。」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委員說。不過,隨著近年商業航天越來越受重視,一些不甘於「跑龍套」的民企開始奮力向航天市場進軍,希望能搭建自己的舞臺。
  • 全球只有美國掌握的技術,中國民企突破成世界第二,封鎖也沒用了
    圖為天鵲液氧甲烷燃料發動機點火成功最近,一家中國民企創下全球記錄,使西方又一50年封鎖被打破,這家中國民企就是藍箭航天,該公司於近日成功匹配了液氧甲烷燃料發動機「天鵲」,以及新一代液體火箭「朱雀」,並進行了200秒的點火試驗,在試驗成功後,標誌著這家中國民企突破成世界第二,在此之前,液氧甲烷燃料
  • 【即墨民企行】青島森麒麟:開創航空輪胎市場"中國製造"
    投入2個多億建設國際領先輪胎實驗室、自主研發 「森麒麟智能管理系統」實現工業智造4.0、堅持「正向研發」進軍高端……12月4日,由青島市服務企業工作隊七隊和即墨區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以「創新與韌行」為主題的中央、省市網絡媒體即墨民企行活動來到青島森麒麟輪胎股份有限公司,深入了解這個深耕輪胎行業12年、開創航空輪胎市場「中國製造」的現代化輪胎智能創新企業。
  • 如何正確地「黑」SpaceX:中國航天的「廉價時代」
    最後,作者是否認為該企業的歷史值得中國航天人去學習?回答:口丕!為了充分說明這些問題,我們非常的有必要詳細談一談美國的航天發射市場的問題。特別是多次並且反覆提到的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
  • 張小平離職背後:中國兩大航天集團為何成不了NASA?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刷屏。  文章大意為:原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此前在該單位不受重視,年薪只有12萬,提出辭職也沒引起領導重視。
  • 中國航天招聘,太空時代如何重塑每個人
    2020年可以說是中國航天深空發射元年,「天問一號」預計明年春節期間在火星軌道附近向我們拜年;今年11月底,「嫦娥五號」將擔負採樣返回任務向月球發射;中國首個正式空間實驗艙正在軌運行;後續我們還有包括小行星勘探,木星、土星及其衛星的太空飛行器觀測等更多深空任務,這些都要求我們搭建一個又一個空間平臺作為跳板,培養大批航天人才。此次我國第三批18名航天員的招募,就是已經開啟的太空時代的一個註腳。
  • 北鬥系統如何彰顯「中國速度」,深度應用怎樣發力?官方解答來了
    這標誌著北鬥「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完成,北鬥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作為國之重器,北鬥的工程建設如何彰顯「中國速度」?獲得了哪些豐碩成果?放眼未來,北鬥系統的深度應用怎樣全面推動?工程建設提前半年完成 核心器件100%國產化8月3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北鬥三號2009年11月啟動建設。
  • 85家工業能源企業上榜中國500強民企,化工、鋼鐵、機械類老大都是誰?
    記者 | 席菁華 初彥墨1月9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榜單。這是胡潤研究院首次發布該榜單。據界面新聞記者梳理,約85家工業能源類企業登上該榜單。其中,寧德時代以1930億元的市值,成為工業能源領域最值錢的民企。
  • 中國航天科工加強與民企合作 外媒:推動國企民企競爭
    參考消息網5月10日報導 外媒稱,國有企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CASIC)宣布了一項計劃,將加強它與中國私營部門的協作,以提升其作為系統集成商的地位。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5月5日報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飛彈系統和國防電子設備製造商之一。
  • 珠海航展如期舉行:大幕已經拉開,中國航空航天大時代來臨
    9月初,網上多家媒體曝光2020珠海航展取消,但是並沒有得到主辦方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的確切信息。環球時報在曝光珠海航展取消信息後,聯繫主辦方,得到的回覆是以官方發布為準。20多天過去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的官方網站一切正常,珠海航展2020年11月10-15日與您不見不散的廣告依然醒目。
  • 普通民企如何實現有效的管理躍遷
    民企的發展積累與管理現狀首先,我們來達成一個共識「民企因什麼而存在,為什麼會有民企的出現」,十幾年來,我訪談了很多的老闆和創業者,從他們口中,我總結出幾個目的。1:為了情懷比如做教育,做農業,做技術研發等等,為了實現某個被社會認可或自我價值實現的目的而去努力經營的一類企業。
  • 中國航天×WEY見證大國崛起新時代
    WEY與中國航天的合作不僅僅是品牌營銷,更不只是噱頭,而是腳踏實地的進步,是WEY品牌真正思考如何提升產品質量以及如何結合最新技術,讓中國汽車像中國火箭一樣,成為中國一塊金字招牌的努力。 這是中國汽車衝破品牌向上壁壘堅實的一步,是中國汽車製造的高光時刻。
  • 民營火箭首次成功入軌 外媒:中國航天業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一次」: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並高精度入軌、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首次一箭多星發射入軌。「藍箭空間」是中國首批民營航天企業之一,目前該企業正在積極推進裝配液氧甲烷發動機的「朱雀二號」的研發製造。許多後起之秀也在發力,如成立於2018年的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其研製的可重複使用液氧煤油發動機核心組件前不久剛剛完成了試車。
  • 航天科技集團資產證券化提速 旗下上市公司擬收購航天五院9.68億資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5月29日,康拓紅外(300455,SZ)公告稱,將以現金+股權方式收購航天五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衛星技術應用子公司軒宇空間和軒宇智能100%股權,交易作價共9.68億元,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7.94億元。
  • 商業航天力量如何插上騰飛翅膀
    2020-08-04 02:54:58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除了像北鬥這樣的「國之重器」外,越來越多的創業企業正瞄準航天商業市場,點燃航天夢想商業航天力量如何插上騰飛翅膀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閱讀提示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航天需求的增加
  • 戚發軔: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的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這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和青島出版集團主辦,青島市即墨區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圖書館、首頁傳媒、商周刊具體承辦,是青島市即墨區為民辦實事項目及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