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WEY見證大國崛起新時代

2020-12-03 東方財富網

WEY與中國航天的合作不僅僅是品牌營銷,更不只是噱頭,而是腳踏實地的進步,是WEY品牌真正思考如何提升產品質量以及如何結合最新技術,讓中國汽車像中國火箭一樣,成為中國一塊金字招牌的努力。

這是中國汽車衝破品牌向上壁壘堅實的一步,是中國汽車製造的高光時刻。

在一個多月前的4月24日「中國航天日」, 2019 年中國航天大會在湖南長沙盛大開幕。中國豪華SUV領導者WEY品牌與中國航天基金會、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此次戰略合作一舉開創四個「中國首次」: 汽車品牌首次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達成中國首次海上發射合作夥伴關係,國家級火箭首次與企業品牌聯合命名,中國航天與中國汽車首次聯手打造「聯合技術創新中心」,助力WEY品牌實力鑄就中國智造新名片。

當時人們都認為這只不過是WEY的一種營銷行為,但在一個月後的今天,這一熱議話題逐漸沉澱下來,我們對這件事有了新的思考。一個是汽車,一個是中國航天,這兩個代表著地球上最尖端,最精密也是最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國力的行業,這一創新中心的創立將促進航天與汽車兩個行業尖端技術的相互融合,迸發出更加強大的力量。

作為汽車行業中國力量的代表,WEY品牌不僅以創新的方式攜手中國航天助力品牌持續向上,更將以中國智造引領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前行。

驕傲,發自於最鮮豔的紅色

人類的活動範圍,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從大氣層到外層空間的逐步拓展過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航天技術,開闢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活動的新時代。宇宙的深邃吸引著每一個執著、堅持以及勇敢的心。

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迅速發展,人類航天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航天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高技術群中對現代社會最具影響的高技術之一,不斷發展和應用航天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對於中國來說,更是如此。

那航天事業和WEY品牌為何會擦出火花?

其實汽車和航天,WEY和中國航天有很多的相同點,WEY對於產品的堅持和執念以及對於探索的堅定追求,與中國航天一拍即合。WEY和中國航天的合作不僅證明了中國航天對於WEY的認可,更證明了整個中華民族對於WEY品牌的信任,正是這種發自於內心的情感讓中國航天和WEY走到了一起。

我國航天事業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從1956年航天項目正式列為國家重點工程開始,到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中國人僅僅用了十四年,這樣的速度稱得上是舉世無雙!

在建國初期,中國百廢待興,甚至在沒有充足食物的情況下,一個個科學家用算盤,用手,用一個個熱血的心為中華民族奠定了一個偉大的開始,更是一個中國夢的開始。從人造地球衛星,到載人航天,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偉大前行。

而WEY品牌作為中國豪華SUV領導者,同樣走上一條崛起之路,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蓬勃向上,中國汽車自主品牌迎來高光時刻和主場時代,從借鑑模仿到正向研發,從被合資品牌完全壓制到實力正面抗衡,自主品牌車企在國內市場的份額不斷增長。

其中2017年11月正式誕生的WEY中國豪華品牌,更是成功突破了多年來自主品牌發展的天花板,改寫了中高端SUV發展格局,兩年時間實現了從開創到引領,在中高端SUV市場上贏得了屬於中國品牌的一席之地。WEY品牌兩年內推出了VV5、VV6、VV7及P8四款實力車型,不僅收穫超過25萬用戶,而且WEY打破了自主品牌的價格天花板,在15~20萬元區間成為細分市場中國品牌第一名,並成為累計銷量最高的中國高端品牌,然而更重要的是WEY品牌成功挑戰最嚴苛的美標安全測試,建立了中國汽車安全的標準。

可以說此次「中國力量」的彼此攜手,是WEY品牌與中國航天內在精神高度契合的體現,是融合多方頂尖技術後WEY品牌智能科技的提升,更是為WEY品牌向上之路再添動力。

一個是汽車、一個是火箭,這兩個具有極高含金量的行業原來都不是中國的強項,但是隨著每一個中國航天人以及汽車人夜以繼日的奮鬥和努力,中國汽車和中國火箭成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關鍵助力,不僅讓我們見證了大國崛起的新時代,更讓我們所有中華兒女都能夠擁有發自內心的驕傲和自豪。

不僅僅是志同道合

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在所有中國人心目中都是一個偉大的存在,沒有一個中國人不為楊利偉飛天感動,也沒有一個中國人不會為中國航天站的對接成功而歡呼。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就是中國人面對全世界的信心以及安全感。

而與中國航天的綁定,將幫助WEY進一步提升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地位。

在競爭激烈的汽車行業,同質化是所有汽車企業都面臨的問題——如何打造獨特的品牌IP,品牌形象體現出的不僅是企業品牌戰略部門的策略,更是整個集團綜合實力的考驗。

通過冠名長徵系列火箭以及成為中國航天的合作夥伴,會極大提升WEY品牌的品牌價值,更重要的是通過與中國航天的綁定,將品牌形象進一步銳化。突出WEY品牌對技術的「執念」,對創新的「執念」,以及為中國汽車工業崛起而努力的「執念」。

在籤約成功的第一時間,全球著名的彭博新聞社就報導了這個新聞,表示中國航天與長城汽車WEY品牌聯手打造了「聯合技術創新中心」 ,並將本次海上發射的火箭命名為「CZ-11 WEY」號。而美國新聞期刊網站、法國回聲報、義大利綜合網站Agenzia Nova等外媒都爭先報導了這一盛況。

美國新聞期刊網站:NewsZMR

根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基金會和中國汽車製造商達成的協議,計劃在中國進行海上發射的火箭被命名為「CZ-11 WEY」。

當帶有WEY標誌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升空發射,WEY的名字不僅將響徹中華大地,更會傳向整個世界,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航空航天有長徵系列火箭,更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汽車工業有那麼一個擁有「執念」的WEY。

「一次性把事情做對,把事情做好」是WEY和中國航天的合作共識,WEY品牌致力於航天領域的質量管控體系,賦能品牌產品質量體系。「把問題留在地面,把完美展現在太空」是航天的宗旨;「把問題留在工廠,把完美展現在市場」也正是WEY的造車理念。

中國航天能給WEY帶來什麼?

如果僅僅是冠名以及商業合作,對於WEY和中國航天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這不是中國航天和WEY的作風,既然要合作,就要深度合作,並且將實際的改變帶給消費者。聯合技術創新中心的成立就可以看出這次合作的實際意義。

通過這次的合作,雙方已經在技術創新、質量管控兩大領域進行研發和共享,WEY將持續展開雙向技術合作及轉化,在助力航天事業發展的同時,將科研技術逐步應用於後續產品中。

其實航空航天產業與民用產業的結合併不是第一次出現。在2008年美國航天局啟動了「商業軌道運輸服務」項目,在過程中例如SpaceX這樣的頭部企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NASA也在競爭招標的過程中獲得了性價比更高的設計方案和設備。

美國航天產業的變革開啟一種鼓勵企業之間的競爭,鼓勵不同領域企業跨界融合、協同創新的商業航天模式,這種與民用結合模式不但可以填補美國現階段航天運輸能力的缺口,同時也促進了產業鏈的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航天體制的改革以及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提供了必要借鑑意義。

目前,中國航空航天技術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仍在科技領域不斷探索,但是民用化上卻並不多。這對於WEY來說意義非凡,對於中國航天來說也是一種提升。

眾所周知,航空航天有幾個關鍵的技術,首先是航空航天空氣動力學、創新材料應用、產品質量管控以及智能安全控制技術,而這些技術對於WEY來說也都是至關重要的技術,更好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意味著更低的風阻,更低的油耗,創新輕量化材料的運用將降低車身重量,同時做到節能減排,更不用說產品質量管控以及智能安全控制技術,將大大提升WEY品牌的產品力,這也讓我們更加期待WEY品牌未來的車型。

這種創新的合作模式,從根本上把信息技術和製造業的融合、新技術和製造業的融合、軍民融合等特點包涵其中。在中國航天基金會秘書長王程看來,「這對於促進中國汽車工業包括民主裝備業向上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航天科技是我們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領域,航天的科技成就也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標準,中國航天和WEY在各自領域已經為我們中國奏響了中國旋律和中國故事。」

除了航天領域的硬核實力,WEY品牌和中國航天也已經充分融合彼此的軟實力,在技術人才方面交流互通,攜手共進。在一個多月前籤約儀式現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彭昆雅,正式出任聯合技術創新中心院長及WEY品牌技術鑑證官,其也正在不斷助力中國航天與中國汽車技術的融合發展。

「作為我國航天事業的重要力量,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肩負著航天建設和經濟發展,促進航天與民用產業深度融合的歷史使命。」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唐一華表示,「我們與WEY品牌在合作模式、合作領域、服務項目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以此促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與WEY品牌的優勢互補,致力彼此的合作共贏。」

WEY冠名火箭CZ-11 WEY號進入塗裝階段

從一個月前的籤約儀式到現在,WEY與中國航天的合作有了新的進展。據了解,WEY冠名的CZ-11長徵十一號改進型火箭也是中國首枚海上發射的火箭。海上發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在赤道附近發射火箭,這樣可以利用地球自轉的力量,讓火箭能夠承載更重的衛星,除此之外火箭不用調姿變軌,節省燃料降低成本。

目前CZ-11 WEY號已經進入了最後的塗裝準備階段,即將進行中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

從數據上來看,一級發動機裝藥量由35噸提升到了71噸,發動機的殼體也用上了高性能纖維纏繞複合材料,綜合性能更為突出和先進,可實現我國固體火箭運載能力的大幅提升。而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可由之前的400公斤左右,提升到了創紀錄的1.5噸。

所以,中國航天與中國豪華SUV領導者WEY品牌達成戰略合作,不僅僅是品牌營銷,更不只是噱頭,而是WEY品牌真正思考如何提升產品質量以及如何結合最新技術,讓中國汽車像中國火箭一樣,成為中國的一塊金字招牌。

WEY品牌將從今天開始,走出一條全新的康莊大道,而中國汽車工業也將在這一天被徹底改變。這樣的聯動不僅局限於航天與汽車,更將折射到華夏大地的所有行業,為中國智能製造提供一條全新的道路。

相關焦點

  • 大國的崛起,天文一號出發火星,在新時代
    據央視新聞報導,「天文一號」探測器剛剛從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中國人已開始訪問火星!首次、中國任務火星任務、天文一號1著陸平臺和火星探測器正式發布,搭載了6種科學探測設備,將開展火星表面組成、物質類型分布和氣象環境探測工作。
  • 大國品牌夢金園:以極致純粹技術鑄就新時代黃金強國圖騰
    (原標題:大國品牌夢金園:以極致純粹技術鑄就新時代黃金強國圖騰)
  • 習近平引領中國邁入新時代 美媒:中國崛起2.0版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過去5年來發生巨大變化,「毛澤東讓中國人站起來,鄧小平讓中國人富起來,習近平讓中國人強起來」,這句話被外媒紛紛轉引。十九大對中國來說是一個跨時代事件,也具有重大的國際影響。美國《外交學者》等媒體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類似的新說法:中國進入崛起2.0版。
  • 戚發軔: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的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這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和青島出版集團主辦,青島市即墨區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圖書館、首頁傳媒、商周刊具體承辦,是青島市即墨區為民辦實事項目及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 夢之藍M6+見證北鬥三號收官之星升空 開啟中國航天更好的時代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34;助力央視,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新聞官微等平臺呈現了發射全程直播,共同見證北鬥升空。其中,就有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他們在工作中表現的&34;&34;,與北鬥精神、時代精神產生了巨大共鳴。他們和英雄的航天人一樣,發揮了&34;的航天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鬥三號&34;發射的前幾天,洋河股份與百餘名出徵湖北、馳援海外、守護家鄉的四川抗疫一線人員乘坐包機,一同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參觀了北鬥發射現場,感受中國航天的魅力。
  • 終結20年的壟斷,又一大國重器從中國升空,中國航天新時代來臨
    發射升空的大國重器我們已經聽說過,而近日又有從中國升空的大國重器即將發射。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新時代空間站。要是能夠取得成功,它可以說會直接把國際空間站20年如此長久的壟斷格局給打破,一家獨大,現在看來是要由我們開啟一段新的歷史,還有我們要說到的是,因為現役的國際空間站快要退出舞臺,美國這邊會面臨沒有空間站的日子,美國這邊也有這樣的預料,所以才會在之前上門要求加入我國的新時代空間站項目,這樣的想法是好的,哪個國家不想要這樣做呢?
  • 走進航天新時代,與「天問一號」一起去火星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於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是我們邁向火星的第一步,也是14億國人航天夢的新一步!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夢之藍M6+與60位獲邀嘉賓在海南文昌見證了這一榮耀時刻。不僅如此,這次火星著陸點命名,由心懷夢想的你來決定!
  • 人類航天新時代,人類的新時代
    這是人類第一次以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地實現載人航天,也是第一次私人公司實現載人航天,其歷史意義再怎麼誇大也不為過。 人類航天新時代到來了!人類新的時代到來了!相比而言,美國早期的水星計劃、雙子座、阿波羅飛船只能載1-3位,NASA新一代在研的獵戶座飛船只能載3-6位。
  • 解碼中國大國崛起短板 《羊圈困境》探索物流出路
    中新網2月18日電 由中國財富出版社推出的暢銷書、現代物流報副主編楊達卿的專著《羊圈困境——中國大國崛起的物流「短腿」》(下稱《羊圈困境》),2013年1月底已正式發行。該書剖析了中國在大國崛起中面臨的交通物流業短板,並結合物流業在荷蘭、西班牙、英國、德國、日本等大國崛起中的重要作用,橫向比較了歐美國家的獅式企業模式,日韓國家的狼式企業模式。
  • 更好的時代,洋河「夢之藍M6+」攜手中國航天飛得更遠
    在邀請「百萬航天合伙人」現場見證「天問一號」升空之後,洋河股份「夢之藍M6+」還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微博、微信等平臺發起「在火星,寫下我們的名字」火星著陸點徵名活動。本次活動從7月23日起一直到8月31日才截止,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網友參與。
  • 大國崛起從文明崛起開始
    許多人談到「大國崛起」時,更多地將目光投向經濟建設的成就與國際地位的提升。「不學禮,無以立」,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關於「國民素質」的質疑,時有耳聞。  一些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也曾有過國民素質和經濟發展不相稱的情況。19世紀末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韓國等,都曾因國民素質備受詬病。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21世紀的中國是體系中唯一最有可能接近並超越美國的新興大國。當今處於崛起進程中的中國正在力圖通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來避免同體系霸主美國及其全球聯盟體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戰略作為一種雙向的互構過程,在其運行中所反覆生成的「施動―反饋」會直接影響到國家間對於敵友身份的認知和安全態勢的研判。
  • 中華航天博物館館藏「天問一號」徽寶套組 見證中國航天史
    50年前,中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太空時代!從那天起,浩瀚的太空中,有了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東方紅一號」!那時,中國人抬起頭,看到自己的衛星經過夜空時,激動之情,油然而生!從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入軌的那一刻起,中國已經與其他世界強國並肩而立!
  • 閻學通:「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
    原標題:「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訪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未來中國採取講道義的現實主義外交思想應是一個主流趨勢 人民論壇:近年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
  • 中美關係到達新的歷史關口,中國的「崛起困境」與戰略克制
    當前,中美關係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關口。美國將中國定位為「修正主義國家」和「戰略競爭對手」,從政治、經濟、人文等各領域對華進行全面施壓。在此背景下,有關中國「崛起困境」的討論再度興起。國際關係的均勢理論認為,在無政府狀態下,如果一國之崛起打破了現有的均勢體系,其他大國將制衡該國,並使國際體系的實力分布重新恢復大致均衡的狀態。這被許多現實主義者視為國際政治的最基本規律。具體到中國所面臨的「崛起困境」上,區域內大國的制衡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來自體系主導國美國的壓力。
  • 戚發軔院士做客即墨古城大講堂: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
    」為題,從「天」是什麼、為什麼要「上天」、如何「上天」等方面,結合中國航天的發展史,講述中國在從一無所有到成為航天大國的過程中,航天人是如何自力更生、勇於攀登的。愛國、使命、奉獻,這是航天人的特質,而所有這些光榮與夢想,都離不開中國航天人的奉獻與付出。
  •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大國崛起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
    他把這些觀點寫入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領導力與大國崛起》)中。《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閻學通,聽他講述在美國挑起戰略競爭的壓力下,中國該如何保持「定力」,繼續發展。「中國是在數位化時代崛起」環球時報:人們總是熱衷於談論大國興衰,您認為決定一個大國能否崛起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 中華航天博物館館藏「天問一號」徽寶套組見證中國航天史
    50年前,中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太空時代!從那天起,浩瀚的太空中,有了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東方紅一號」!那時,中國人抬起頭,看到自己的衛星經過夜空時,激動之情,油然而生!從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入軌的那一刻起,中國已經與其他世界強國並肩而立!
  • 專家: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2023年將成超級大國
    中國真的會在十年之內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嗎?中國的周邊局勢又將走向何方?中國的外交策略正在發生哪些調整?繼續堅持不結盟原則會幫助中國崛起嗎?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中國經濟周刊》日前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請他為我們解讀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局勢。
  • 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先秦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