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先秦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天問》長詩。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0餘次探測任務,其中成功或部分成功了24次。
「天問一號」是我國火星探測的首次任務,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天問一號」將飛行約7個月,探測器距離地球最遠達到4億公裡,是技術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系統工程,創新性強、風險難度大、實施周期長,面臨的困難和考驗嚴峻複雜。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五號」,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使我國昂首屹立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航天事業不斷攀登高峰、刷新高度:神舟騰空、天舟穿梭、嫦娥奔月、北鬥組網,浩瀚宇宙見證越來越多的中國奇蹟,推動我國從航天大國奮力邁向航天強國。
中華民族奮鬥的基點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創新。航天科技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領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當前,國家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再次告訴我們,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自主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只要我們矢志不渝自主創新,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就一定能建成創新型國家、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太空之路,無比廣闊;航天徵程,無限壯美。新時代的航天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在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發有為、屢建新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了重大貢獻。全軍官兵要像航天人那樣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追逐夢想、不懈探索,奮勇拼搏、接續奮鬥,切實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努力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