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2020-12-02 澎湃新聞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陳芳 胡喆/新華社

2019-01-03 19:36

38萬公裡很遠,遠到人類文明從未在月球背面留下印記;38萬公裡很近,就在今天,中國在「蟾宮後院」折桂!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中國嫦娥四號代表人類首次軟著陸月球背面,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這一刻,世界看中國!

由於自轉和公轉的特點,月球永遠只有一面對著地球。此前,國際上僅有極少數環月飛行器從太空中看到過月球背面的樣子,而由於通信受限和技術原因,人類此前從未真正踏上過這片秘境。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落月成功創造了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新紀錄。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千百年來,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我們的祖先不斷展現對宇宙的浪漫想像和探索激情。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正是億萬中華兒女不懈追求的偉大夢想。

我國探月工程全面啟動以來,已經走過了15年的時光。15年間,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成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進入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作為整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的關鍵組成,嫦娥四號的一小步,無疑是整個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的一大步。月球背面比正面更為古老。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其物質成分和地質年代具有代表性,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嫦娥四號任務為中外科學家提供了更多太空探索的機會。

「踏上月球背面,已經是好幾代科學家共同的夢想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動情地表示,「落月是整個任務最關鍵階段,充滿了風險、未知和挑戰。探月工程各項任務的連續成功,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的新時代。」

宇宙到底有多大?這是人類秉承探索發現的天性不斷追尋的問題。在發現未知地帶的徵程中,中國航天人將不畏艱苦、不斷創新,奏響探索宇宙的新暢想。

(原題為《新華時評:這一落,怎麼想像都不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探索

我是資深航天媒體人周昆,人類為何要探測宇宙,問我吧!

周昆 2019-01-03 2.5k 進行中...

關鍵詞 >> 探月,嫦娥四號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新華時評:探火因窮理而不凡
    從這個意義上說,「天問一號」將載入史冊:於中國,它是國家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開啟了國人對地球之外一顆行星的深入探索;於世界,它意味著國際太空探索再添生力軍,人類對宇宙奧秘的認知將進一步深化。火星的形貌與地質構造如何?哪裡有水冰分布?大氣環境與表面氣候怎樣?內部結構、物質組成如何?……這些都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即將研究的重點科學問題。
  • 新華時評|探火因窮理而不凡
    從這個意義上說,「天問一號」將載入史冊:於中國,它是國家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開啟了國人對地球之外一顆行星的深入探索;於世界,它意味著國際太空探索再添生力軍,人類對宇宙奧秘的認知將進一步深化。火星的形貌與地質構造如何?哪裡有水冰分布?大氣環境與表面氣候怎樣?內部結構、物質組成如何?……這些都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即將研究的重點科學問題。
  • 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先秦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 解放軍報評論員: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原標題: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
  • 探索宇宙奧秘,今天是第五個航天日
    兒子愛好航天,他的夢想就是當一個航天員,每天都看有關宇宙奧秘,航空航天的視頻,書本。今天是中國第五個航天日,從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序幕。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_新華報業網
    巴西《聖保羅州報》網站寫道,中國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40多年來首次從月球表面帶走物質,這項任務可以增進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是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近日,歐洲航天局連續在社交媒體上為嫦娥五號太空之旅點讚,並在官網發表介紹文章。
  • 新華時評:以「反面典型」為鏡鑑正心修身
    原標題:新華時評:以「反面典型」為鏡鑑正心修身 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蘇榮……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央反腐力度不斷加大,不斷有違法違紀的典型案例被公之於眾,違法事實、腐敗程度觸目驚心。 典型是最直接、最直觀的教材。
  • 習近平的足跡|勇攀科技高峰 探索宇宙奧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天宮」在太空遨遊,「嫦娥」在月背刻下印記,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堅定從容策劃:姜巖記者:鄭玉剛 劉磊 朱文嚴編輯:趙龍兵 郭大可 王琳終審:餘福卿 應堅監製:姜巖 李永升 丁冬霞 王璐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出品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是如何探索這個終極奧秘的?
    宇宙從何而來?這是我們宇宙的終極奧秘。終極的奧秘激發新想法和新實驗。沒有人知道第一個空間、時間和物質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自然法則從何而來?宇宙如何「知道」演化運行?為什麼自然法則產生了一個生命如此熱情的宇宙?
  • 新華時評:「新」字當頭,邁好開局第一步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新華時評:「新」字當頭,邁好開局第一步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新」字當頭,邁好開局第一步新華社記者姜琳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對2021年經濟工作作出新判斷、新部署
  • 一起探索宇宙奧秘 濟南天文愛好者協會成立
    濟南天文愛好者協會發起人牛桂華介紹說,天文是小眾愛好,多年前,濟南的一群天文發燒友一起追逐星空,目視追星觀測、深空和星野攝影、論壇交流、公益科普巡講,漸漸在全國打開了知名度,也經常組織「路邊天文夜」活動,讓經過的行人感受到星空的震撼和美麗。
  • 汪毓明:從地球走向深空
    下文節選自7月26日在墨子沙龍「探索與徵服:從地球到深空」活動上的演講。另外,三天前,我國首次深空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我國真正的邁出了深空和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所以,今天講這個話題非常契合時機,我們也非常高興,因為「天問一號」的13個科學載荷之一星載磁強計是我的團隊花了將近5年的時間研製出來的。
  • 高性能計算技術賦能火星探測任務浪潮信息助力科學家探索神秘宇宙
    日前,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中,浪潮信息又再次展現其卓越的計算機輔助技術,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成功推進賦能,為中國航天局科研探索工作出力。資料顯示,2020年是火星探測活動的窗口期。據悉,今年我國將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步走」,這標誌著宇宙探索走向深空探索,同時也意味著更多數據產生和更高的計算需求,高性能計算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
  • 三問「中國天眼」:探索宇宙奧秘方面有何作用?
    三問「中國天眼」:探索宇宙奧秘方面有何作用?在傾聽宇宙深處聲音、探索宇宙奧秘方面將發揮什麼作用?請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望遠鏡核心部件研製建造方)的專家為你解讀。  一問:射電望遠鏡是不是口徑越大越好?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可不是肉眼觀測的普通望遠鏡,是世界最頂尖級的太空望遠鏡。」中國電科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王楓介紹,面板和饋源是決定FAST探測威力和探測精度的核心要素。
  • 外交部回應天問一號:宇宙完全容得下各國共同探索
    這不僅是一個值得中國人驕傲和自豪的時刻,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的火星探測是一個開放性的科學探索平臺,此次火星探測任務既是中國航天工作者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結果,也是國際航天合作的成果。為了確保此次探測任務的順利實施,中方同歐洲空間局、法國、奧地利、阿根廷等組織和國家開展了多項的合作。至於一些媒體認為中方有關的航天活動是為了搶奪太空的主導權,這樣一種解讀並不正確。
  • 深空技術何以帶動社會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深空探測又邁出新的一步,中國人正在走向宇宙探索的更遠處。今年以來,隨著「北鬥」組網成功,再到此次「天問」奔赴火星,我國航天領域的好消息頻傳。如何看待我國在航天領域的快速發展?航天技術該如何帶動經濟社會發展?7月24日,記者採訪了中國航天科工第三研究院副院長王長青。
  • 劉彤傑:我國已具備實施深空探測能力 火星探測一次實現「繞著巡」
    記者:如果說嫦娥工程它是我們國家走向深空的敲門磚的話,那麼現在開啟了天問一號工程,它對於我們國家深空探測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國家航天局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 劉彤傑: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說明我們具備了從研製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系統具備已經非常完善,可以實施深空探測的任務。
  • 劉彤傑:我國已具備實施深空探測能力 火星探測一次實現「繞著巡」
    記者:如果說嫦娥工程它是我們國家走向深空的敲門磚的話,那麼現在開啟了天問一號工程,它對於我們國家深空探測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國家航天局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 劉彤傑: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說明我們具備了從研製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系統具備已經非常完善,可以實施深空探測的任務。我們可以把邁向深空的步伐變得更穩更遠。
  • 人類有可能永遠也無法破解宇宙的全部奧秘,越探索謎團越多
    可是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當我們走進科技時代,有了越來越快的交通工具的時候,走遍全世界不再是問題。雖然這個時候,我們知道地球之外是浩瀚的宇宙,可是我們卻仍然不知道地球長什麼樣子,身在地球中,你永遠不會看到地球的全貌,只能是各種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