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技術何以帶動社會發展

2020-07-25 光明網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深空探測又邁出新的一步,中國人正在走向宇宙探索的更遠處。今年以來,隨著「北鬥」組網成功,再到此次「天問」奔赴火星,我國航天領域的好消息頻傳。如何看待我國在航天領域的快速發展?航天技術該如何帶動經濟社會發展?7月24日,記者採訪了中國航天科工第三研究院副院長王長青。

「航天探索的意義就在於將人類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王長青說,「最初人類夢想去月球上看看,現在實現了以衛星從天上看地面,再到如今天問一號探測火星。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一旦開通去往太空的『航線』,就意味著技術進步將地球文明送入一個新的時代。」

儘管人類大規模走向太空的航天時代還沒有真正到來。但王長青認為,「站在今天來看,距離正式拉開航天時代的序幕已不算遙遠,幾十年之後回顧來看,也許就會發現我們當前正處於這樣的活動中。」

他做出如此判斷的依據在於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往的航天產業耗資巨大,然而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現在的衛星元器件體積更小,性能卻更高。「體積小,性能高,意味著大幅度節約製造和發射成本。」王長青說,與此同時,每次航天發射的成本也在不斷降低。

「如果一個技術特別貴,只能讓少數人使用,它可能成為精品,但它永遠成不了社會的主流,要想成為主流,一定是能讓多數人都容易接受。如此才能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王長青說,「現在,隨著發射成本降低,衛星載荷減輕,製造成本更低廉,大規模使用航天資源,甚至讓老百姓都去利用它,也就成為一種可能。」

對於我國而言,該採取哪些策略才能讓航天技術更進一步服務國計民生?王長青認為,在這個太空大門即將開啟的關鍵時刻,哪個國家走在前面,就引領了深空技術的發展,而這種引領作用,對於民族自尊、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極為有利。「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講,誰走在前面誰就賺錢,走在後面就不賺錢了。」王長青說,目前全世界都在搶佔商業航天資源,我國也應該儘快行動,不僅需要更多技術突破,同時還要引入網際網路開放、共享的思維。

「航天資源本身就具有共享特點。」他介紹說,衛星發射成功後,都在圍繞著地球轉,讓全球所有人都充分使用每一顆衛星的資源,才符合它的運動規律。因此,要想讓空間資源價值最大,讓每個人分攤的成本更低,就應該實現全世界共享。「隨著分攤成本的人增多,使用起來就會更便宜,大家都能以較低的成本從太空資源中獲益,航天技術就會發展成為人類的基礎設施,低廉的成本又可以促使大家將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得更好,更便捷,形成良性循環。」

據王長青介紹,航天科工三院近日已經聯合國內十幾家衛星企業成立了「衛星即服務產業聯盟」,作為加快推進航天技術商業化應用及生態建設的公益性組織。這個聯盟不僅要打通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監測、運行、姿態控制一體的技術架構,還要建設若干面向應用市場的架構。例如,天空地面一體化的物流體系,利用衛星資源開展智慧海洋、通用航空服務、生態環境治理,發展綠色農業等。

「少數幾顆衛星所能提供的服務非常有限。從老百姓對衛星的應用需求角度來講,是杯水車薪的。」王長青說,但是藉助聯盟這一形式,十幾家單位的航天基礎設施可以統籌使用,讓發射的每一顆衛星都能立刻發揮作用。「這就為中小型航天創業企業培養了商業航天的生態圈,避免出現衛星在軌道上調試兩年,還沒有找到市場的情況。」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5日04版)

相關焦點

  • 航天技術如何帶動社會發展?
    聊點科技【航天技術如何帶動社會發展?】中國航天科工第三研究院副院長王長青:隨著發射成本降低,衛星載荷減輕,製造成本更低廉,大規模使用航天資源,甚至讓老百姓都去利用它,也就成為一種可能。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講,誰走在前面誰就賺錢,走在後面就不賺錢了。目前全世界都在搶佔商業航天資源,我國也應該儘快行動,不僅需要更多技術突破,同時還要引入網際網路開放、共享的思維。
  • 李應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 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項目建成後,可大量培育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將市場與技術在園區內進行充分的融合,以期帶動合川區人口就業、人才引進、產業升級。同時會積極配合重慶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助推重慶大數據和智能化發展。  李應蘭在致辭時說,中興網信西南總部落戶合川以來,秉承「立足合川、面向西南」基本戰略,不僅為合川智慧城市建設搭建了很好的平臺,還讓合川在智慧社會治理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 嫦娥五號彰顯中國航天實力 創造深空探測任務領域技術高度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這幾天,嫦娥五號在月球上繁忙工作的畫面不斷刷屏: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首次月面起飛上升,接下來還要完成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多項「首次」的背後,是表面採樣機械臂技術、地面測控技術、月球軌道對接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的技術攻關,嫦娥五號一次次精準的操作不僅創造了我國深空探測任務領域新的技術高度
  • 深空測控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深空光通信技術
    隨著載人深空探測提上議事日程(美國計劃2024年將首位女太空人送上月球南極、2033年實現載人登陸火星),未來深空探測的現場感知數據也會從現在的圖像,向視頻乃至HDTV(高清晰度數位電視)發展,數據傳輸速率需求將達到百兆量級,如圖1所示。
  • 以科研帶動發展 以技術保障安全
    在特種設備廣泛應用和持續發展的同時,作為基礎性設備,特種設備安全成為我國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特種設備一旦發生事故,經濟損失慘重、社會影響惡劣,有時還伴有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火災爆炸。我國政府將特種設備安全和特種設備安全科技工作,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分別納入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多國推進深空探測深刻影響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探測目標包括月球、太陽、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乃至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其中,飛行距離最遠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距離地球已超過200億公裡。一般而言,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 一個工業鹽湖何以成為熱門景區?――青海茶卡鹽湖旅遊井噴式發展的...
    新華社西寧11月29日電 題:一個工業鹽湖何以成為熱門景區?――青海茶卡鹽湖旅遊井噴式發展的背後  新華社記者鄧萬裡 王金金  從幾萬遊客到超過270萬人次,被譽為中國「天空之鏡」的茶卡鹽湖幾年間變身網紅景區,已成為遊客到青海旅遊的必到景點之一。  作為一個工業鹽湖,茶卡鹽湖何以成為熱門景區?旅遊興起對周邊群眾的帶動效益如何?景區服務質量如何同步提升?新華社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 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2016年06月07日 16: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蘭良平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多國推進深空探測深刻影響社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探測目標包括月球、太陽、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乃至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其中,飛行距離最遠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距離地球已超過200億公裡。一般而言,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 萬衛星院士: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深空探測的科學目標並不局限於任何學科,所採用的技術手段也多種多樣,以天文學和地球科學為主的眾多學科交匯融通,催生了行星科學,即行星科學脫胎於傳統學科體系。行星科學牽引了深空探測。行星科學的研究目標決定了探測方式,引領探測技術發展。我們熟知的例子正是「阿波羅登月計劃」。參與該計劃的約有 2 000 多家企業、200 多所大學和 80 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 30 萬。
  • 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委會學術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年會以「迎接航天新時代,開創深空新紀元」為主題,以特邀大會報告和專題學術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來自全國60多家從事深空探測及相關研究工作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200餘位代表參會。 「嫦娥四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著陸,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先後斬獲4項重量級國際大獎;今年7月23日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開啟了自主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 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賈寶餘:企業何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這裡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判斷,就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  企業為什麼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何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無人探測太空飛行器:深空探測器系統概述,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1 深空探測器系統概述深空探測器是對月球及以遠的天體和空間環境進行探測的無人太空飛行器,按探測目標具體可以將深空探測器分為月球探測器、太陽探測器、行星及行星際探測器等。性能參數方面,深空探測器的性能指標與衛星空間系統整機類似,但在具體總體參數要求存在一定差異,如深空探測器的控制導航系統精度要求更高,通信系統中無線電發射機的功率及天線口徑更大。
  • 在5G mmWave毫米波的發展帶動下 天線封裝技術逐漸受到關注
    打開APP 在5G mmWave毫米波的發展帶動下 天線封裝技術逐漸受到關注 電子發燒友 發表於 2019-04-29 15:48:31
  • 探月深空測控站天線完成安裝,韓網友驕傲稱:中國肯定沒類似技術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已邁入一個全新探索領域,那就是太空。很明顯,探索開發宇宙才是人類社會的未來,而世界多國也公布了各自的太空計劃,並將其列為未來國家發展重點項目。例如中國、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強國,不僅有著太空計劃,同時還對包括月球、火星在內的鄰近星球,有著探索開發的相關計劃。
  • 肇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2、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堅持把重大項目作為實現肇慶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規劃建設一批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牽動和基礎性作用的重大建設項目。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富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提高我市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產品檔次。重點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步伐。堅持扶優扶強,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扶持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支持技術先進、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效應強、經濟效益顯著的重大技改項目,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 立德樹人何以實現
    原標題:立德樹人何以實現   【研究心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六章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第一節 推動戰略前沿領域創新突破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更加重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