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7日 16: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蘭良平
字號內容摘要: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筵蘭良平社會語言學視角的敘事研究從結構主義過渡到敘事的多維研究,直至最近頗有影響的小故事研究,經歷了從追求普遍性到特殊性、從敘事文本到敘事實踐的發展路徑。社會語言學視角的敘事研究從結構主義過渡到敘事的多維研究,直至最近頗有影響的小故事研究,經歷了從追求普遍性到特殊性、從敘事文本到敘事實踐的發展路徑。經典敘事的緣起:拉波夫的敘事結構1967年,社會語言學家拉波夫(Labov)與合作者發表了《敘事分析:口頭版本的個人經驗》,初次提出了經典的敘事結構問題,後來拉波夫又在1971年的《透過敘事句法看經歷的轉化》一文中完善了該主張。後經典敘事的發端:鮮活的敘事2001年奧克斯(Ochs)和卡帕斯(Capps)出版的專著《鮮活的敘事:日常敘事創造生活》,堪稱社會語言學後經典敘事研究的扛鼎之作。
關鍵詞:敘事結構;語境;身份;講述;小故事研究;敘事研究;敘述;評價;經典;社會語言學
作者簡介:
社會語言學視角的敘事研究從結構主義過渡到敘事的多維研究,直至最近頗有影響的小故事研究,經歷了從追求普遍性到特殊性、從敘事文本到敘事實踐的發展路徑。
敘事學研究經歷了從經典到後經典的轉向,也就是從結構主義走向了跨媒介、跨學科研究。相應的,社會語言學中的敘事研究也經歷了相似的轉向。齊格蒙特·鮑曼在1992年發表的題為《後現代主義的社會學理論》的文章中斷言,現代主義所推崇的社會統一性已經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後現代主義的流變性。人具有能動性,他們的活動創造出社會結構,反過來又受其所限。
社會語言學視角的敘事研究從結構主義過渡到敘事的多維研究,直至最近頗有影響的小故事研究,經歷了從追求普遍性到特殊性、從敘事文本到敘事實踐的發展路徑。
經典敘事的緣起:
拉波夫的敘事結構
1967年,社會語言學家拉波夫(Labov)與合作者發表了《敘事分析:口頭版本的個人經驗》,初次提出了經典的敘事結構問題,後來拉波夫又在1971年的《透過敘事句法看經歷的轉化》一文中完善了該主張。
研究者本來的目的是研究語言變異。為了獲取自然狀態下的話語錄音,他們讓受訪者講述個人經歷,以降低受訪人被錄音時的緊張感。訪談問題是「你有沒有經歷過什麼生死攸關的事件?」受訪者講故事時情感被調動起來,便能暫時卸下心理包袱。以這樣的方式,他們收集到了各種各樣的口頭敘事。
敘事被界定為講述過去經歷的一種談話技巧,敘述小句的順序和經歷發生的時間順序相吻合。他們發現所有個人敘事共享一個基本結構,包括摘要、指向、進展、解決、尾聲、評價。摘要就是整個故事的梗概,也就是故事的基本內容。指向是對故事中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背景的說明。進展是故事中發生了亟待解決的矛盾衝突。解決就是這些矛盾衝突得到了妥善處理。尾聲就是從故事世界回到敘述的當下情景。評價指的是對故事中事件和人物的態度和評判,包括直接評價和間接評價。直接評價就是利用單列出來的小句對事件和人物表達看法和態度,而間接評價則散見於故事的小句中,含蓄地表達看法,或不挑明而由聽者自己去做判斷。
這個敘事結構被認為具有普遍性,是所有階層、年齡、性別的受訪者講故事時都遵守的結構法則。後來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人的自我就是個人生平故事,促進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敘事轉向」。
不過,會話分析研究者對敘事結構的統一性提出了挑戰,他們認為,故事的開頭、結尾、評價等都是交談者協商的結果。拉波夫發現的這種完整敘事結構是個人訪談這一特定場景培育出來的特殊情形。受訪者被給足了時間講述完整的故事,被賦予了展示積極自我的機會。如果矛盾衝突得不到解決,就有可能變成一個抱怨故事,而如果交談者彼此熟悉,他們通常會直奔主題,省卻許多背景介紹之類的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