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

2020-12-01 中國社會科學網

  為深入探討語言學在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課題,2020年11月14日至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西安外國語大學承辦。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30多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西安外國語大學100餘名師生參加此次研討會。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與會學者圍繞我國語言學研究如何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如何實現中國語言學理論體系創新,為建設學術中國、思想中國作出應有貢獻展開研討。在會議主題之下,設立了6個議題。

  一是「語言學的本土化與跨文化研究」。魏暉在題為《國際中文教育工程化之路之選擇》的報告中提出了流程規範化、功能模塊化、技術先進化、方案最優化等的工程化國際中文教育理念。黃忠廉在題為《漢語姓名外譯文化博弈機制》的報告中從英譯正誤辨、漢語姓名音譯語義驅動機制、姓名音譯概念義消隱機制等角度分析了雕像語言景觀,指出中國文化要想「走出去」,「姓名」這張名片不可缺。

  二是「語言學交叉研究的前沿話題與發展趨勢」。楊亦鳴在題為《語言的前世今生未來:語言學交叉研究的使命與突圍》的報告中提出語言學必須通過交叉研究實現突圍。李德鵬在題為《語言學研究的跨學科發展進路》的報告中認為交叉學科將成為第14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就是運用一個學科的知識去研究另一個學科。司富珍在題為《語言與腦科學研究中的伽利略謎題》的報告中梳理了20世紀中葉以來語言學研究的幾個重要走向,說明跨學科協作研究在方法論上有重大意義。李藍在題為《現代漢語方言兩種極限聲調的生物學解釋》的報告中提出現代漢語方言兩種極限聲調有共同的生物學原因。嚴實在題為《父語還是母語?類型學研究和語言分類》的報告中直接從詞彙和語音的原始數據著手,討論了語言的類型學特徵以及橫向傳遞,為研究混合語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汪順玉在題為《政治話語主題挖掘技術與應用》的報告中以不同國家的案例為基礎,運用計算語言學方法,闡述了政治話語主題挖掘的技術與應用問題。

  三是「經典詮釋與古典學的現代演進」。黨懷興等在題為《六書學史研究的幾條基本原則》的報告中提出了「以漢還漢、以宋還宋、以清還清」的唯物辯證的六書學史研究方法。胡安順在題為《〈詩經〉節律簡論》的報告中認為後世五言、六言、七言詩中的節奏格式在《詩經》時代已產生。吳長安在題為《深化漢語構式研究的思考》的報告中認為構式研究可在「不可預測性」的構式方面繼續前進,跳出格式研究傳統模式,在互動語境中研究構式,在意義相對或相反的系聯中擴展構式。陳前瑞等題為《漢語方言動詞變音的形義關係與形態地位》的報告在動詞變音研究方面提出「多源多功能論」,認為動詞同一來源內部的變韻具有普遍的多功能性,同時主張區分形態手段和形態地位,把變音視為形態手段,不採用內部屈折的說法,把屈折視為與派生相對的形態地位。

  四是「語言與現代社會治理」。趙世舉在題為《語言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角色、中外實踐和當代使命》的報告中認為,語言具有社會建構、社群凝聚與國家認同、社會約束、國家治理成效等方面的功能,應推進語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及服務社會公共治理等的現代化。張先亮在題為《從語言生態看語言與貧困的作用特點及路徑》的報告中認為貧困與語言相交於語言生態的自為環境系統,相關於自在環境系統,語言生態不僅受外部環境影響,還能反作用於外部環境。

  五是「『一帶一路』的語言分布和語言政策研究」。邢向東在題為《「扔」的白讀音與「贖身」「曲連饃」分布地域之比較》的報告中結合方言與民俗在西北地區的分布,揭示了二者在地域分布上的一致性和差異性及其不同的歷史層次。

  六是「西北地區的語言關係與民族和諧」。莫超在題為《「多元一體、和而不同」之典型——白馬藏人》的報告中認為白馬藏人是甘肅隴南氐族的後裔,是各民族成分形成的「多元一體」的族群,白馬藏人在漢人居住區留下了其語言文化的底層。

  會上,其他代表也都報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觀點。

  此次會議突出展現了語言學研究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真正實現了跨學科、跨文化的思想碰撞,引領了當代語言學的發展方向。此次會議也充分踐行了「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的要求,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範式。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

相關焦點

  • 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外...
    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的成立,是拓展外語學科研究外延,豐富外語學科研究內涵的重要舉措。上海外國語大學將與各界一起,共同推進我國語言學跨學科研究,把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建設成為國內外語言學跨學科研究的重要平臺。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秘書長、上海外國語大學李維屏教授宣讀委員會特聘顧問、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專家委員、秘書長、副秘書長名單。
  • 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來自國內眾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的30餘位學者,圍繞「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就語言學的本土化與跨文化研究、語言學交叉研究的前沿話題與發展趨勢、經典詮釋與古典學的現代演進、語言與現代社會治理、「一帶一路」的語言分布和語言政策研究、西北地區的語言關係與民族和諧研究等議題展開交流和討論。
  • 對話句法:認知功能語言學的新領域
    之後,2014年《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雜誌第三期刊登了由Rachel Gior及杜布瓦共同主持的對話句法理論的發展和應用專欄,標題為「對話共振:激活跨語句的相似性」。其中,杜布瓦的最核心文章「走進對話句法」(Towards a dialogic syntax)主要介紹了對話句法的理論基礎及核心術語,奠定了對話句法的發展基礎。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主刊 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於...
    這也是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科研成果。  多學科交叉揭示漢藏語系分化時間和起源地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該語系是世界第二大的語系,母語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
  • 加強悖論的跨學科研究
    悖論是困擾人類思維和科學發展的跨學科難題。以往人們多關注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悖論及其研究,而忽視悖論與跨學科研究的關係。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認識悖論的跨學科特徵並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世紀初以來,在科學的諸多領域包括人類認識活動的不同領域中,人們發現一種驚人的相似性:許多研究領域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悖論,許多學科受到悖論的挑戰和困擾。在數學、邏輯學、物理學、語言學、生物學、哲學、經濟學、文學、一般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等中都存在大量悖論性質的內容。這說明,悖論的發現並非某種偶然現象,也不局限於某一學科,而是廣泛地出現在各個不同的學科領域。
  • 2019年語料庫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理工舉行
    本次研討會是2019年度全球重要語料庫語言學學術會議之一。大會以「跨學科視角」為主題,圍繞語料庫語言學發展現狀和熱點話題,展望語料庫的多領域應用前景。來自國內外兩百餘名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盛會。  本次大會規模大、規格高。
  • 什麼是跨學科/跨課程教學?
    跨學科/跨課程教學涉及有意識地將知識,原則和/或價值觀同時應用於多個學科。這些學科可能通過中心主題,問題,難題,過程,話題或經驗相關聯(Jacobs,1989)。跨學科/跨課程教學的組織結構被稱為主題,主題單元或單元,這是一個具有目標/結果的框架,用於指定學生因為經驗和教訓而預期學習的內容。部分單位。學校似乎有兩個層面的整合:第一個是語言藝術的整合(聽,說,讀,寫,思考)(Fogarty,1991; Pappas,Kiefer,&Levstik,1990);第二種涉及更廣泛的整合,其中一個主題開始涵蓋所有課程領域。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走向
    《中國社會科學報》接連推出《中國西北地區戲曲歌謠語言文化研究》《西北地區漢語方言地圖集》等系列專版,刊登《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等文章,提出在《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的模式之外,探索方言文化研究的新範式。《光明日報》「語言文字」版也推出了一系列關於方言研究與文化研究相結合的文章。
  • 「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召開
    來自全國各高校的20餘位國內話語研究領域著名專家學者圍繞話語研究理論新發展、視角創新、方法創新、議題新拓展、實踐新進展、跨學科交叉新進展、未來發展趨勢、服務社會新進展等作了主旨發言;論壇以線上會議和線下報告方式同步進行,600餘名校內外學者與師生共同參與。  中國話語研究會副會長尤澤順教授主持開幕式。
  • 從文化視野看斯拉夫民族語言學研究
    語言學研究方法在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首先,語言是最主要的文化研究材料和傳統民族文化的載體,發掘語言內部的文化信息,是接近斯拉夫傳統文化最為直接的方式;其次,文化和語言是同構且具有同等功能的符號系統,這也使得用語言學的認識論、方法論來研究斯拉夫民族文化成為了可能,在傳統精神文化研究中可以廣泛使用語言地理學、語義學、句法理論、語用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理論方法。
  • 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2014年04月16日 10:1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吉勝 字號 內容摘要:【核心提示】國際政治語言學作為國際關係與語言學之間的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 神經語言學:語言學研究走進科學實驗室
    而在研究範式上,神經語言學是一種在線研究,無論是對失語症患者的臨床實驗研究,還是利用事件相關電位(ERP)、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高科技手段對普通人進行的實驗研究,神經語言學都通過實驗進行研究,實驗結果、結論或提出的模型、進行的討論都以實驗數據為基礎。
  • 「文明互鑑 文明互譯」天外舉辦第二屆社會語言學高端國際論壇
    天津北方網訊:10月19日上午,天津外國語大學舉辦第二屆「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學術交流季(以下簡稱「學術交流季」)啟動儀式暨第二屆社會語言學高端國際論壇。
  • 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2016年06月07日 16: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蘭良平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語言學帶動敘事研究?
  • 港科大(廣州)擬全部跨學科,將設這些前沿研究領域
    新一年(2021-2022學年)招生正在報名進行中。預計2022年9月1日正式開學。 港科大校長史維教授表示,港科大教學未來將著眼於培養跨學科人才。港科大(廣州)位於廣州南沙,毗鄰廣深港高鐵慶盛站,距離香港西九龍高鐵站只需30分鐘,首階段將培養4000名研究生,計劃於2022年9月正式開學。
  • 淺析21世紀俄羅斯語言學創新研究方法
    心理語言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心理語言學是研究語言活動中心理過程的學科,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民族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文化關係、語言功能及演化中的語言、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事實的相互作用的一門語言學學科。目前語言與文化直接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語言中的文化,即反映在語言文本和語言手段中的一定的文化內容。
  •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2019年07月24日 07: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在人文社會科學「空間轉向」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空間維度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跨學科研究大勢襲來,為什麼他們都在辦Datathon?
    分析近百年來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 300 多項成果中,近一半的項目是多學科合作的研究成果,對 170 多位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及他們的原創性成果的統計研究發現,具有跨學科知識背景的科學家有 76 人,佔總數的44.2%,有 48 項原創性成果涉及其他學科體系,佔總獲獎次數的53%。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就其深刻性而言,跨學科研究本身也體現了當代科學探索的一種新範型。
  • 跨文化學習!地大7位教師同上一門課
    趙英科老師正在上課楚天都市報3月20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張雨禧 雷思奇)「語言不是存在於真空中的,語言深深紮根於它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中。」「本著實用主義,結合現實生活來進行英語教學」,在2019年春季學期,外國語學院教師團隊將《跨文化交際》選修課搬進了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第四學期的選課列表。這門新開設的課程採取集體備課的方式,通過成員討論,共同制定教學方案,由趙英科、吳雅琪、趙妍、韓松、張玉珍、劉彩虹、劉倩倩7位老師分別開設教學班。
  • 建設新文科 引領新財經 加快培養新時代財經領域卓越人才
    交叉學科在文科也是大勢所趨,雖說堅守原有學科邊界仍可探究,但是文學某些研究領域自身就是學科交叉的結果。例如,行為經濟學就是交叉形成的。一些文科研究問題,雖有初步研究結論,但革命性突破仍有待藉助其他學科,才能有新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