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討語言學在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課題,2020年11月14日至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西安外國語大學承辦。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30多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西安外國語大學100餘名師生參加此次研討會。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與會學者圍繞我國語言學研究如何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如何實現中國語言學理論體系創新,為建設學術中國、思想中國作出應有貢獻展開研討。在會議主題之下,設立了6個議題。
一是「語言學的本土化與跨文化研究」。魏暉在題為《國際中文教育工程化之路之選擇》的報告中提出了流程規範化、功能模塊化、技術先進化、方案最優化等的工程化國際中文教育理念。黃忠廉在題為《漢語姓名外譯文化博弈機制》的報告中從英譯正誤辨、漢語姓名音譯語義驅動機制、姓名音譯概念義消隱機制等角度分析了雕像語言景觀,指出中國文化要想「走出去」,「姓名」這張名片不可缺。
二是「語言學交叉研究的前沿話題與發展趨勢」。楊亦鳴在題為《語言的前世今生未來:語言學交叉研究的使命與突圍》的報告中提出語言學必須通過交叉研究實現突圍。李德鵬在題為《語言學研究的跨學科發展進路》的報告中認為交叉學科將成為第14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就是運用一個學科的知識去研究另一個學科。司富珍在題為《語言與腦科學研究中的伽利略謎題》的報告中梳理了20世紀中葉以來語言學研究的幾個重要走向,說明跨學科協作研究在方法論上有重大意義。李藍在題為《現代漢語方言兩種極限聲調的生物學解釋》的報告中提出現代漢語方言兩種極限聲調有共同的生物學原因。嚴實在題為《父語還是母語?類型學研究和語言分類》的報告中直接從詞彙和語音的原始數據著手,討論了語言的類型學特徵以及橫向傳遞,為研究混合語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汪順玉在題為《政治話語主題挖掘技術與應用》的報告中以不同國家的案例為基礎,運用計算語言學方法,闡述了政治話語主題挖掘的技術與應用問題。
三是「經典詮釋與古典學的現代演進」。黨懷興等在題為《六書學史研究的幾條基本原則》的報告中提出了「以漢還漢、以宋還宋、以清還清」的唯物辯證的六書學史研究方法。胡安順在題為《〈詩經〉節律簡論》的報告中認為後世五言、六言、七言詩中的節奏格式在《詩經》時代已產生。吳長安在題為《深化漢語構式研究的思考》的報告中認為構式研究可在「不可預測性」的構式方面繼續前進,跳出格式研究傳統模式,在互動語境中研究構式,在意義相對或相反的系聯中擴展構式。陳前瑞等題為《漢語方言動詞變音的形義關係與形態地位》的報告在動詞變音研究方面提出「多源多功能論」,認為動詞同一來源內部的變韻具有普遍的多功能性,同時主張區分形態手段和形態地位,把變音視為形態手段,不採用內部屈折的說法,把屈折視為與派生相對的形態地位。
四是「語言與現代社會治理」。趙世舉在題為《語言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角色、中外實踐和當代使命》的報告中認為,語言具有社會建構、社群凝聚與國家認同、社會約束、國家治理成效等方面的功能,應推進語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及服務社會公共治理等的現代化。張先亮在題為《從語言生態看語言與貧困的作用特點及路徑》的報告中認為貧困與語言相交於語言生態的自為環境系統,相關於自在環境系統,語言生態不僅受外部環境影響,還能反作用於外部環境。
五是「『一帶一路』的語言分布和語言政策研究」。邢向東在題為《「扔」的白讀音與「贖身」「曲連饃」分布地域之比較》的報告中結合方言與民俗在西北地區的分布,揭示了二者在地域分布上的一致性和差異性及其不同的歷史層次。
六是「西北地區的語言關係與民族和諧」。莫超在題為《「多元一體、和而不同」之典型——白馬藏人》的報告中認為白馬藏人是甘肅隴南氐族的後裔,是各民族成分形成的「多元一體」的族群,白馬藏人在漢人居住區留下了其語言文化的底層。
會上,其他代表也都報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觀點。
此次會議突出展現了語言學研究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真正實現了跨學科、跨文化的思想碰撞,引領了當代語言學的發展方向。此次會議也充分踐行了「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的要求,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範式。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