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走向

2021-01-13 騰訊網

2020年,漢語方言學在方言事實的調查描寫與分析、方言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視野更加開闊,理論方法的運用和探索更加自覺,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提升。其中方言語音和語法研究成果最多。漢語方言學發展的新趨勢日益彰顯,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方言研究呈現諸多新特點

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和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方言文化研究逐漸成為方言研究的熱點,而且有了突出的進展。《中國社會科學報》接連推出《中國西北地區戲曲歌謠語言文化研究》《西北地區漢語方言地圖集》等系列專版,刊登《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等文章,提出在《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的模式之外,探索方言文化研究的新範式。《光明日報》「語言文字」版也推出了一系列關於方言研究與文化研究相結合的文章。具體的研究成果包括方言文化資源的記錄保存,各類方言文化形式對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方言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狀態及文化心態的考察等。有的專著圖文結合,不僅將方言文化更加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而且在方言詞語和圖片的解釋中反映其文化內涵,體現了方言對地域文化的承載作用。地點方言調查研究也越來越重視對地方民俗文化詞語、歌謠俗語、傳說故事、說唱戲曲等方言文化的記錄。方言詞典及詞彙研究也十分關注方言文化詞語的搜集及解析。這些研究對方言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推廣全國統一的普通話與方言資源保護傳承的關係,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需要深入地開展研究。

方言語音研究的範圍更加廣泛。除了方言音系描寫、區域方音研究、語音的實驗研究以外,方音史、連讀變調及語音研究理論方法的探討都是新的增長點。如秋谷裕幸《中原官話汾河片音韻史研究》、夏莉萍《漢語方言全濁聲母演變研究》、謝留文《贛語「魚虞有別」的層次》等,都是方音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連讀變調問題也取得了明顯進展,如關於西北方言「詞調」的研究有所深化。方言語音研究理論方法的探討則是該年度研究的亮點,如李永宏、孔江平《漢語方言音位負擔量研究》提出「音位功能負擔量」計算法,遊汝傑《文讀音、白讀音和旁讀音》提出了「旁讀音」的新概念,潘悟雲《地理虛時與音變鏈》提出了與「歷史真時」相對的「地理虛時」的概念和方法等。

漢語方言語法研究成果豐碩。從理論方法看,描寫語法、參考語法、功能語法、生成語法、語用學、認知語言學、語言類型學、語言接觸等理論和視角都有運用,其中參考語法成為新的研究熱門,預計在未來數年內將有一批成果問世。從研究對象看,包括地點方言語法的系統描寫和區域方言語法的綜合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句法、構詞法、多功能詞及語法標記、時體範疇、語法的比較、語法化研究等。總的來說,方言語法方法仍然以功能語法、語言類型學視角為主,以普、方、古大三角的比較為基本範式。方言語法與歷史語法的關係更加密切。

方言史研究通過對古代音韻文獻、西士文獻、漢語教材、民間文書等方言歷史資料的整理、分析和對比,考察方言的歷史狀態及演變,探尋漢語及方言發展的歷史。如西方傳教士及漢學家著述反映的近代南北官話及其異同,中古時期標準語基礎方言轉移引發的音變鏈條中斷問題等,都是漢語史中重大的疑難問題。語言和方言的接觸研究主要涉及方言島研究,語言/方言接觸特徵的共時描寫分析,接觸引發的語言演變及層次分析,以及語言/方言接觸的歷史移民背景考察。代表性成果如瞿建慧、鄧婕《湘西鄉話的接觸與演變研究》等。方言接觸研究與方言過渡地帶的特徵研究有同有異:同者,體現在同一個方言中存在若干可以離析的層次;異者,體現在過渡地帶的方言特徵更多地表現為中間狀態的存在,接觸造成的語言層次則更多地表現為相距甚遠的方言系統(尤其是方音系統)的疊置。

地理語言學的視角和方法在方言研究中得到廣泛運用。語言特徵地理分布的共時考察分析及語言特徵地圖的繪製成為方言的比較研究、類型學研究、演變研究的重要方法。

方言的社會應用研究得到關注,如方言保護與經濟發展、語言生態建設、方言與普通話水平測試、網絡社交方言的流行、方言對二語習得和聲樂演唱的影響。

增強研究跨學科性

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語言文化資源保護觀念日益強烈,中國特色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提上議事日程,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正在形成,「一帶一路」建設順利實施。方言學作為漢語語言學的重要分支,能夠而且應當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語言學學科建設作出較大的貢獻。在這種新的語境下,漢語方言研究要有繼承、有發展,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詳盡的單點方言調查研究仍需加強。近年來區域性方言語音、語法研究成果豐碩,地點方言調查成果較少。而方言研究的深化、語言文化資源的記錄、保存,要求我們對更多方言的事實做更為系統、深入的挖掘,尤其是語言接觸地帶、方言接觸和過渡地帶的方言。建議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儘快安排出版《中國瀕危方言志》。

方言研究力量和成果分布的均衡性值得關注。西部地區的方言研究隊伍相對薄弱,成果相對較少。在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形成的過程中,西部地區的方言調查研究需要大大加強。面對這種情況,建立西部地區語言研究協同創新聯盟應該是一個可行方案。

方言研究和文化研究要進一步結合。近年來《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的編著成果豐碩,下一步會有更多成果出版。我們要重視方言文化資源的記錄和保存,以及方言與民俗文化的互證互釋研究,更好地將方言口傳文化的調查保存與方言研究相結合,探索方言文化研究的理論、範式和方法的創新。

語言接觸、方言接觸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近年來,西北甘青地區的語言接觸研究,方言過渡地區的方言接觸、過渡特點研究,都是方言學研究的熱門話題。漢語與藏語、阿爾泰語系諸語言的接觸和漢語不同方言接觸的深入分析,不僅能夠檢驗現有的語言接觸理論,而且可以深化和提升有關理論,建立適應漢語實際的理論體系。

要提高研究方法的綜合性。綜合運用實驗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地理語言學等的研究方法,對方言現象進行多維分析,考察漢語方言在共時平面的地理差異和社會變異,研究其宏觀差異和微觀演變。

需加強跨領域研究與方言的社會應用研究。當前,新文科建設如火如荼,跨學科的研究將成為語言學研究的大趨勢。在這方面,方言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除了進一步擴大方言學與計算機科學、資料庫技術的結合外,還應進一步加強同腦科學、心理學、地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博物館學等領域的跨學科合作,強化方言調查在語言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非遺保護與傳承、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語言教育與語言服務、語言扶貧等領域的作用。要在應用研究的成果形式上與時俱進,進一步提升數位化與信息化水平。總之,方言學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相關焦點

  • 漢語方言去除義標記的多功能性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類型學、漢語方言學。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漢語方言語法特徵語料庫建設」(19AYY004);第66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漢語完成範疇標記研究」(2019M660921)。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文章認為,中國境內的語言,歷史悠久,文獻古老,方言豐富多彩,而且每一個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是進行語義類型學研究的上佳材料。在此基礎上,文章論述了漢語方言在語義類型學方面的價值,並倡導在方言快速消失的大背景下,儘快編纂大型的可供語義學類型研究的漢語方言詞典。文章認為漢語方言大型詞典,不僅可以為語義類型的研究提供材料,還可以為語言學的全面研究提供便利,為即將逝去的方言建立永久的語言檔案。
  • 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
    為深入探討語言學在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課題,2020年11月14日至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西安外國語大學承辦。
  • 回顧2020年我國幹細胞研究進展,2021年幹細胞技術走向如何?
    回顧2020年的幹細胞研究進展,如果讓小編用一個關鍵詞形容,那麼用「穩定推進」最為合適。2015年之前我國幹細胞經歷了一股「幹細胞熱潮」,2016起,我國的幹細胞研究便在國家的監督調整之下逐步開放,2020年我國幹細胞研究有序開展並穩定推進!
  • 漢語語法化研究的幾點思考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南開大學文學院在南開大學聯合舉辦了首屆漢語語法化問題國際學術討論會,會後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會議論文集《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一)。這次會議的召開以及會議論文集的出版對國內的語法化研究是一個重要推動。截至目前,語法化的系列會議已成功舉辦10屆,出版論文集9部。
  • 2020年腫瘤治療的新進展!
    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腫瘤研究學術會議之一,2020年第111屆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於4月27日-28日召開。腫瘤的發展日新月異,今日給大家盤點一下本次大會有哪些腫瘤有了新進展!1、阿美替尼在2020年4月27日舉行的「II期臨床試驗專場(Phase II Clinical Trials)」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陸舜教授口頭報告了豪森藥業自主研發1類創新藥阿美樂®(甲磺酸阿美替尼片),在EGFR T790M 突變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Ⅱ期臨床最新研究結果,並對肺癌腦轉移療效進行披露
  • 最新研究,2020年脫髮即將被攻克?如今取得了什麼新進展呢?
    2020年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小時候作文裡奇幻的未來年份。在作文裡,2020年汽車會在天上飛、衣服可以自動適應季節的變化、人類隨時可以去別的星球居住......然而真的到了2020年,汽車還是不會飛,太陽還是照樣升起,人類也只能呆在地球。
  • 對微博新詞彙的研究
    微博新詞彙的構成主要有字母的縮略化、數字的特指化、文字諧音轉義等十個方面。微博語言對規範語言的負面影響主要是構成形式多樣但不規範、文化審美由雅文化走向俗文化等。應客觀地分析和對待網絡語言,加強對網絡語言的使用引導,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    【關鍵詞】微博新詞彙;構成方式;語言規範   微博是一種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臺。
  • 上海師範大學673現代漢語
    先後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國家社科課題《上海方言語音學數據》、上海市曙光項目《上海方言語音研究》、上海市社科項目《口腔語音障礙診斷與治療評價標準》、上海市高校青年骨幹教師資助項目《漢語南方方言的形成研究》等,同時是上海市教委在語言研究所設立的重點學科研究項目和上海市重點學科研究項目的主要成員。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不光是《打碗碗花》,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用了「姥姥」這一表述。這篇文章逍遙子上學的時候也學過,印象中原文用的是「外婆」,而不是「姥姥」,怕自己記錯了,還特意搜索了課文原文,發現作者文章中寫的全篇都是"外婆"。
  • 漢語拼音60年:開啟「語同音」時代,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告訴記者,「學習普通話不能用漢字注音,因為那樣學習的人按方言語音來讀,就無法學會普通話。」古代的不行,外國人設計的又如何呢?明末清初以來,外國人為傳教和學漢語而設計的注音方式有利瑪竇的拉丁字母式、英國人的威妥瑪式拼音、美國人甘迺迪設計的耶魯拼音等。「這些拼音方案都是為外國人服務的,既沒有統一的語音標準,也不追求與漢語漢字讀音對應的準確性。」
  • 瀛寰新譚|天了嚕!「牙」 「貝」 「江」 居然不是漢語!
    更具體地說是漢語中的外來詞(漢語不等同於中文,中文應該還包括蒙古語、維吾爾語、藏語、苗語這些生活在中國的少數民族的語言)。所謂外來詞,就是指一種語言從其他語言中借用或引進的詞語。如果我們把漢語中的那些外來詞都去掉,我們說起話來還能那麼順溜嗎?鑑於「外來詞」這個東東有些已經「入籍」漢語數千年了,大家渾然不覺其「外來戶」的身份。
  • 漢語背後的傷痛
    中國就這樣一分為二,形成了長達近300年的南北朝對峙,中原漢語也「南染吳越,北雜夷虜」。 以南京為中心的東晉南朝作為漢人的王朝,傳承了中原的文化,史稱「六朝文化」,而當時「南染吳越」的金陵音成為中國的官話。 隋朝統一中國後,與秦朝一樣,僅僅傳了兩代就覆滅了,取而代之的是唐朝。
  • 可能是最全的現代漢語書單
    陸儉明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 現代漢語教程,邢公畹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 現代漢語概論,邵靄吉、馮壽忠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現代漢語理論教程,劉叔新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緒論 漢語概說,(美)羅傑瑞(JerryNorman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在廣闊的邊疆地區,大片地名並不是漢語來源。這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三個自治區尤為突出。雖然這些少數民族語言來源的地名一般情況下有對應的漢語轉寫,但是在用拉丁字母轉寫時,如果以漢語為中介,很多時候既不方便又顯得累贅。對此,中國向來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辦法,根據1965年5月12日發布,1976年6月修訂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據悉,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南澳島海域地震探測測線分布圖。通訊員供圖 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於1600年、1918年分別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
  • 【功夫漢語】中國—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發布會(雙語要點)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2月9日在武漢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共同開展新冠病毒全球溯源中國部分的工作情況。
  • 包括粵語在內的中國現有方言的消亡幾乎不可避免
    作為一個中學時期就對語言學萌發興趣的漢語研究資深愛好者,鄭子寧沒有滿足於讓這些話題停留在冷知識或談資的層面上,而是深入研究其背後的前因後果,把語言乃至文化現象和語言學最新的研究發現,用輕鬆的方式勾連成了一個個妙趣橫生又乾貨滿滿的故事,構成了《東言西語》一書。以「duang為什麼用漢字寫不出來」這個問題為例。
  • 超級構式:來自漢語語法演化史的證據
    這級語法單位的確立有助於揭示語法演化的規律性,幫助人們理解語法化的動因、語法標記的功能變遷和語法手段的興替,為探討語言現象提供新的研究視角,也有助於推動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發展。在謂語之前引入施事的「為……所」構式在漢代成為優勢被動結構,爾後「被」字在其語法化為被動標記後大約600年的魏晉時期發展出一個新功能,可以在謂語動詞之前引入施事。這些變化就是在新的句子組織信息原則作用下而產生的超級構式作用的結果,因為被動結構裡引入施事的介詞短語並不表示動作的結果,所以逐漸被限制在謂語動詞之前出現(唐鈺明1987)。
  • 讀《漢語史稿》|漢語的近親有哪些?
    漢語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分支,這就是漢語的方言。一般將漢語的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然而這七大方言,除了語音有區別,在詞彙和語法方面差別不大。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同方言間已經無法正常交流了,因此應該算作不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