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漢語方言學在方言事實的調查描寫與分析、方言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視野更加開闊,理論方法的運用和探索更加自覺,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提升。其中方言語音和語法研究成果最多。漢語方言學發展的新趨勢日益彰顯,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方言研究呈現諸多新特點
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和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方言文化研究逐漸成為方言研究的熱點,而且有了突出的進展。《中國社會科學報》接連推出《中國西北地區戲曲歌謠語言文化研究》《西北地區漢語方言地圖集》等系列專版,刊登《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範式》等文章,提出在《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的模式之外,探索方言文化研究的新範式。《光明日報》「語言文字」版也推出了一系列關於方言研究與文化研究相結合的文章。具體的研究成果包括方言文化資源的記錄保存,各類方言文化形式對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方言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狀態及文化心態的考察等。有的專著圖文結合,不僅將方言文化更加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而且在方言詞語和圖片的解釋中反映其文化內涵,體現了方言對地域文化的承載作用。地點方言調查研究也越來越重視對地方民俗文化詞語、歌謠俗語、傳說故事、說唱戲曲等方言文化的記錄。方言詞典及詞彙研究也十分關注方言文化詞語的搜集及解析。這些研究對方言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推廣全國統一的普通話與方言資源保護傳承的關係,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需要深入地開展研究。
方言語音研究的範圍更加廣泛。除了方言音系描寫、區域方音研究、語音的實驗研究以外,方音史、連讀變調及語音研究理論方法的探討都是新的增長點。如秋谷裕幸《中原官話汾河片音韻史研究》、夏莉萍《漢語方言全濁聲母演變研究》、謝留文《贛語「魚虞有別」的層次》等,都是方音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連讀變調問題也取得了明顯進展,如關於西北方言「詞調」的研究有所深化。方言語音研究理論方法的探討則是該年度研究的亮點,如李永宏、孔江平《漢語方言音位負擔量研究》提出「音位功能負擔量」計算法,遊汝傑《文讀音、白讀音和旁讀音》提出了「旁讀音」的新概念,潘悟雲《地理虛時與音變鏈》提出了與「歷史真時」相對的「地理虛時」的概念和方法等。
漢語方言語法研究成果豐碩。從理論方法看,描寫語法、參考語法、功能語法、生成語法、語用學、認知語言學、語言類型學、語言接觸等理論和視角都有運用,其中參考語法成為新的研究熱門,預計在未來數年內將有一批成果問世。從研究對象看,包括地點方言語法的系統描寫和區域方言語法的綜合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句法、構詞法、多功能詞及語法標記、時體範疇、語法的比較、語法化研究等。總的來說,方言語法方法仍然以功能語法、語言類型學視角為主,以普、方、古大三角的比較為基本範式。方言語法與歷史語法的關係更加密切。
方言史研究通過對古代音韻文獻、西士文獻、漢語教材、民間文書等方言歷史資料的整理、分析和對比,考察方言的歷史狀態及演變,探尋漢語及方言發展的歷史。如西方傳教士及漢學家著述反映的近代南北官話及其異同,中古時期標準語基礎方言轉移引發的音變鏈條中斷問題等,都是漢語史中重大的疑難問題。語言和方言的接觸研究主要涉及方言島研究,語言/方言接觸特徵的共時描寫分析,接觸引發的語言演變及層次分析,以及語言/方言接觸的歷史移民背景考察。代表性成果如瞿建慧、鄧婕《湘西鄉話的接觸與演變研究》等。方言接觸研究與方言過渡地帶的特徵研究有同有異:同者,體現在同一個方言中存在若干可以離析的層次;異者,體現在過渡地帶的方言特徵更多地表現為中間狀態的存在,接觸造成的語言層次則更多地表現為相距甚遠的方言系統(尤其是方音系統)的疊置。
地理語言學的視角和方法在方言研究中得到廣泛運用。語言特徵地理分布的共時考察分析及語言特徵地圖的繪製成為方言的比較研究、類型學研究、演變研究的重要方法。
方言的社會應用研究得到關注,如方言保護與經濟發展、語言生態建設、方言與普通話水平測試、網絡社交方言的流行、方言對二語習得和聲樂演唱的影響。
增強研究跨學科性
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語言文化資源保護觀念日益強烈,中國特色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提上議事日程,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正在形成,「一帶一路」建設順利實施。方言學作為漢語語言學的重要分支,能夠而且應當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語言學學科建設作出較大的貢獻。在這種新的語境下,漢語方言研究要有繼承、有發展,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詳盡的單點方言調查研究仍需加強。近年來區域性方言語音、語法研究成果豐碩,地點方言調查成果較少。而方言研究的深化、語言文化資源的記錄、保存,要求我們對更多方言的事實做更為系統、深入的挖掘,尤其是語言接觸地帶、方言接觸和過渡地帶的方言。建議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儘快安排出版《中國瀕危方言志》。
方言研究力量和成果分布的均衡性值得關注。西部地區的方言研究隊伍相對薄弱,成果相對較少。在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形成的過程中,西部地區的方言調查研究需要大大加強。面對這種情況,建立西部地區語言研究協同創新聯盟應該是一個可行方案。
方言研究和文化研究要進一步結合。近年來《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的編著成果豐碩,下一步會有更多成果出版。我們要重視方言文化資源的記錄和保存,以及方言與民俗文化的互證互釋研究,更好地將方言口傳文化的調查保存與方言研究相結合,探索方言文化研究的理論、範式和方法的創新。
語言接觸、方言接觸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近年來,西北甘青地區的語言接觸研究,方言過渡地區的方言接觸、過渡特點研究,都是方言學研究的熱門話題。漢語與藏語、阿爾泰語系諸語言的接觸和漢語不同方言接觸的深入分析,不僅能夠檢驗現有的語言接觸理論,而且可以深化和提升有關理論,建立適應漢語實際的理論體系。
要提高研究方法的綜合性。綜合運用實驗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地理語言學等的研究方法,對方言現象進行多維分析,考察漢語方言在共時平面的地理差異和社會變異,研究其宏觀差異和微觀演變。
需加強跨領域研究與方言的社會應用研究。當前,新文科建設如火如荼,跨學科的研究將成為語言學研究的大趨勢。在這方面,方言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除了進一步擴大方言學與計算機科學、資料庫技術的結合外,還應進一步加強同腦科學、心理學、地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博物館學等領域的跨學科合作,強化方言調查在語言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非遺保護與傳承、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語言教育與語言服務、語言扶貧等領域的作用。要在應用研究的成果形式上與時俱進,進一步提升數位化與信息化水平。總之,方言學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