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近親都不近
我們知道英語和德語是近親,盎格魯-撒克遜人大概在一千六百年前離開歐洲大陸來到英格蘭,由於地理上的隔閡,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語言。但是即便現在,兩種語言在詞彙上的相似度也在70%左右。
▍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日耳曼人是同族。
漢語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分支,這就是漢語的方言。一般將漢語的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
然而這七大方言,除了語音有區別,在詞彙和語法方面差別不大。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同方言間已經無法正常交流了,因此應該算作不同語言。
▍對很多北方人來說,粵語和外語沒多少區別
實際上,我們應該知道,語言的分類是一個政治學問題,而不是一個語言學問題。就比如這屆世界盃大熱的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國原本同屬南斯拉夫,民族都是斯拉夫人,語言相通,只不過塞爾維亞人用西裡爾字母拼寫,克羅埃西亞用拉丁字母拼寫。語言學家認為他們是同一種語言,但是兩個國家都堅稱是兩種不同的語言。
對於漢語來說,情況則相反,臺灣有一些人堅決將臺灣的閩南方言稱之為「臺語」,這當然是大陸不能夠容忍的。
▍臺灣方言地圖
要想知道漢語有沒有近親,首先應該弄明白漢語有哪些特點呢?
漢語和其他語言的區別
語言學家把世界上的語言大致分成四種,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復綜語。我們能夠經常見到的主要是前三類。
漢語就是典型的孤立語,每個字(語素)都可以當作獨立意義的詞來使用,比如「作家」是由兩個字構成的,其中「作」和「家」都可以拿出來當作獨立的詞來使用。
日語是典型的黏著語,這類語言有很多詞綴,他們通過在詞根前後加詞綴來表示不同的意義,比如:「食べさせられる」(被要求吃)中,「食べ」是詞根,「させ」(使、要求)、「られ」(被)都是詞綴。
英語是典型的屈折語,因為英語的動詞有屈折變化,如:play(玩)可以變化為playing、played等。
復綜語主要是一些印第安語,這類語言的特點是分不出詞和句子,有點類似於黏著語,一個句子是由詞加上諸多詞綴擴充而成。
然而,以上是較為粗疏的分類。要想弄明白漢語的特點,必須要有一面鏡子作為參照物。除了漢語外,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英語,那麼我們就把漢語和英語做個比較。
下面我們看一下漢語和英語在語音、詞彙和語法上各有什麼特點。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區別,我們這裡只列出了差異比較明顯的幾條。
從語音上看,漢語有聲調,如「媽麻馬罵」之類,而英語沒有;英語有複輔音,如「spot」中「sp」就是複輔音,漢語的輔音有22個輔音,其中「ng」雖用兩個字母表示,實際上卻是單輔音-。
從詞彙上看,漢語的語素多是單音節,英語的語素單音節和多音節都有不少;語素構成的詞,漢語多是雙音節的,英語則多是多音節的。比如漢語中「校長」是雙音節詞,這個詞由兩個語素「校」和「長」構成,它們都有獨立的意義;而英語中「schoolmaster」(校長)是多音節詞,構成這個詞的兩個語素「school」和「master」都是多音節的。
從語法上看,漢語有豐富的量詞,如「個、只、頭」等,而英語則沒有;英語的動詞有時態變化、名詞有單複數,而漢語沒有。
漢語的特點搞清楚了,想來具有類似特徵的語言就是漢語的近親了。
漢語的近親
《漢語史稿》將漢語劃歸為漢藏語系。所謂語系,是根據語言關係在歷史上的親疏遠近劃分出的類,其下還有:語族>語支>語群>語言。《漢語史稿》將漢藏語系分為兩類:漢臺語群和蔵緬語群。
▍《漢語史稿》對語族、語群的理解和現代語言學界有所出入
上圖中,可以看出《漢語史稿》把越南語當作漢藏語系的一支。大體看起來,越南語和漢語確實有幾分相似之處,比如越南語也有聲調,也是孤立語,而且長期使用漢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拉丁字母。但是現在,學界一般將其歸入南亞語系。
原始的越南語是沒有聲調的,後來由於韻尾的不同,產生了平、升、降三種聲調,大約在南宋時期,因為聲母的清濁越南語分化出了六個聲調。與之類似的還有侗臺語,從詞根上來看,侗臺語原本是沒有聲調的多音節語言,類似於臺灣原住民所說的南島語。大約4000年前,黎族來到海南島,他們在和其他漢藏語系的先民接觸之後,侗臺語逐漸產生了聲調,同時多音節詞彙只保留最後一個音,從而轉化為單音節。
▍憑藉漢語拼音大致就能猜出越南語和漢語的對應關係是「共和-社會-主義-越南」。
《漢語史稿》認為漢藏語系有以下共同特點:
1、都有聲調(一些偏遠地區的藏語沒有聲調)。
2、大多有-m,-n,-和-p,-t,-k韻尾,而且這六個韻尾有對應關係。
3、構詞以單音節詞根為基礎
4、有量詞
漢臺語群和藏緬語群的主要區別在語法上。漢臺語群說話是「主-謂-賓」的結構,比如漢語:我(主語)吃(謂語動詞)飯(賓語);而藏緬語群說話是「主-賓-謂」的形式,比如哈尼語:-ieu-t ,逐字翻譯就是「我(主語)他(賓語)打(謂語動詞)」。
這種主賓謂的形式,在古代漢語還是有所保留的,尤其在否定語中,比如《論語》裡有: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其中「莫己知」「毋吾以」「不吾知」都是賓語在前動詞在後的形式。這或許就是原始漢藏語在古代漢語中的殘留。
漢語相比於其他漢藏語系語言,主要的一個區別在語法上,修飾名詞的時候,漢語會把形容詞放在名詞前面:漂亮的花;其他漢藏語系則是名詞放在形容詞前面,比如:哈尼語說「nu p』」(公牛)直譯過來就是「牛公」。
不過,由於漢語的強大影響力,很多語言受漢語影響句法也在發生改變。比如水語本來是「主-賓-謂」的結構,現在逐漸變成「主-謂-賓」的形式;壯語本來是「中心語+修飾語」,現在大多使用漢語的修飾方式「修飾語+中心語」。
現代學者一般把漢藏語系分為四個:漢、蔵緬、侗臺、苗瑤。
▍現代學者的分類中,漢語與苗瑤語和侗臺語的關係更加疏遠了。
也就是說漢語和藏緬、侗臺、苗瑤是近親,然而這些語言大約在4000-5000年前就和漢語分道揚鑣。
說來奇怪的是,雖然地理上靠近,漢語和這些近親語言之間詞彙和語音上的相似性卻不大,只在數字和人稱代詞等基礎詞彙才能找到同源性。也就是說,雖是同源,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習這些語言和學習外語也差不多。
與此相對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語言,雖然語言不是同族,地理也有些距離,但是文化交流密切,和漢語反而卻更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