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漢語史稿》|漢語的近親有哪些?

2021-01-08 讀書偶得

漢語的近親都不近

我們知道英語和德語是近親,盎格魯-撒克遜人大概在一千六百年前離開歐洲大陸來到英格蘭,由於地理上的隔閡,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語言。但是即便現在,兩種語言在詞彙上的相似度也在70%左右。

▍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日耳曼人是同族。

漢語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分支,這就是漢語的方言。一般將漢語的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

然而這七大方言,除了語音有區別,在詞彙和語法方面差別不大。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同方言間已經無法正常交流了,因此應該算作不同語言。

▍對很多北方人來說,粵語和外語沒多少區別

實際上,我們應該知道,語言的分類是一個政治學問題,而不是一個語言學問題。就比如這屆世界盃大熱的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國原本同屬南斯拉夫,民族都是斯拉夫人,語言相通,只不過塞爾維亞人用西裡爾字母拼寫,克羅埃西亞用拉丁字母拼寫。語言學家認為他們是同一種語言,但是兩個國家都堅稱是兩種不同的語言。

對於漢語來說,情況則相反,臺灣有一些人堅決將臺灣的閩南方言稱之為「臺語」,這當然是大陸不能夠容忍的。

▍臺灣方言地圖

要想知道漢語有沒有近親,首先應該弄明白漢語有哪些特點呢?

漢語和其他語言的區別

語言學家把世界上的語言大致分成四種,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復綜語。我們能夠經常見到的主要是前三類。

漢語就是典型的孤立語,每個字(語素)都可以當作獨立意義的詞來使用,比如「作家」是由兩個字構成的,其中「作」和「家」都可以拿出來當作獨立的詞來使用。

日語是典型的黏著語,這類語言有很多詞綴,他們通過在詞根前後加詞綴來表示不同的意義,比如:「食べさせられる」(被要求吃)中,「食べ」是詞根,「させ」(使、要求)、「られ」(被)都是詞綴。

英語是典型的屈折語,因為英語的動詞有屈折變化,如:play(玩)可以變化為playing、played等。

復綜語主要是一些印第安語,這類語言的特點是分不出詞和句子,有點類似於黏著語,一個句子是由詞加上諸多詞綴擴充而成。

然而,以上是較為粗疏的分類。要想弄明白漢語的特點,必須要有一面鏡子作為參照物。除了漢語外,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英語,那麼我們就把漢語和英語做個比較。

下面我們看一下漢語和英語在語音、詞彙和語法上各有什麼特點。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區別,我們這裡只列出了差異比較明顯的幾條。

從語音上看,漢語有聲調,如「媽麻馬罵」之類,而英語沒有;英語有複輔音,如「spot」中「sp」就是複輔音,漢語的輔音有22個輔音,其中「ng」雖用兩個字母表示,實際上卻是單輔音-。

從詞彙上看,漢語的語素多是單音節,英語的語素單音節和多音節都有不少;語素構成的詞,漢語多是雙音節的,英語則多是多音節的。比如漢語中「校長」是雙音節詞,這個詞由兩個語素「校」和「長」構成,它們都有獨立的意義;而英語中「schoolmaster」(校長)是多音節詞,構成這個詞的兩個語素「school」和「master」都是多音節的。

從語法上看,漢語有豐富的量詞,如「個、只、頭」等,而英語則沒有;英語的動詞有時態變化、名詞有單複數,而漢語沒有。

漢語的特點搞清楚了,想來具有類似特徵的語言就是漢語的近親了。

漢語的近親

《漢語史稿》將漢語劃歸為漢藏語系。所謂語系,是根據語言關係在歷史上的親疏遠近劃分出的類,其下還有:語族>語支>語群>語言。《漢語史稿》將漢藏語系分為兩類:漢臺語群和蔵緬語群。

▍《漢語史稿》對語族、語群的理解和現代語言學界有所出入

上圖中,可以看出《漢語史稿》把越南語當作漢藏語系的一支。大體看起來,越南語和漢語確實有幾分相似之處,比如越南語也有聲調,也是孤立語,而且長期使用漢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拉丁字母。但是現在,學界一般將其歸入南亞語系。

原始的越南語是沒有聲調的,後來由於韻尾的不同,產生了平、升、降三種聲調,大約在南宋時期,因為聲母的清濁越南語分化出了六個聲調。與之類似的還有侗臺語,從詞根上來看,侗臺語原本是沒有聲調的多音節語言,類似於臺灣原住民所說的南島語。大約4000年前,黎族來到海南島,他們在和其他漢藏語系的先民接觸之後,侗臺語逐漸產生了聲調,同時多音節詞彙只保留最後一個音,從而轉化為單音節。

▍憑藉漢語拼音大致就能猜出越南語和漢語的對應關係是「共和-社會-主義-越南」。

《漢語史稿》認為漢藏語系有以下共同特點:

1、都有聲調(一些偏遠地區的藏語沒有聲調)。

2、大多有-m,-n,-和-p,-t,-k韻尾,而且這六個韻尾有對應關係。

3、構詞以單音節詞根為基礎

4、有量詞

漢臺語群和藏緬語群的主要區別在語法上。漢臺語群說話是「主-謂-賓」的結構,比如漢語:我(主語)吃(謂語動詞)飯(賓語);而藏緬語群說話是「主-賓-謂」的形式,比如哈尼語:-ieu-t ,逐字翻譯就是「我(主語)他(賓語)打(謂語動詞)」。

這種主賓謂的形式,在古代漢語還是有所保留的,尤其在否定語中,比如《論語》裡有: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其中「莫己知」「毋吾以」「不吾知」都是賓語在前動詞在後的形式。這或許就是原始漢藏語在古代漢語中的殘留。

漢語相比於其他漢藏語系語言,主要的一個區別在語法上,修飾名詞的時候,漢語會把形容詞放在名詞前面:漂亮的花;其他漢藏語系則是名詞放在形容詞前面,比如:哈尼語說「nu p』」(公牛)直譯過來就是「牛公」。

不過,由於漢語的強大影響力,很多語言受漢語影響句法也在發生改變。比如水語本來是「主-賓-謂」的結構,現在逐漸變成「主-謂-賓」的形式;壯語本來是「中心語+修飾語」,現在大多使用漢語的修飾方式「修飾語+中心語」。

現代學者一般把漢藏語系分為四個:漢、蔵緬、侗臺、苗瑤。

▍現代學者的分類中,漢語與苗瑤語和侗臺語的關係更加疏遠了。

也就是說漢語和藏緬、侗臺、苗瑤是近親,然而這些語言大約在4000-5000年前就和漢語分道揚鑣。

說來奇怪的是,雖然地理上靠近,漢語和這些近親語言之間詞彙和語音上的相似性卻不大,只在數字和人稱代詞等基礎詞彙才能找到同源性。也就是說,雖是同源,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習這些語言和學習外語也差不多。

與此相對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語言,雖然語言不是同族,地理也有些距離,但是文化交流密切,和漢語反而卻更為接近。

相關焦點

  • 可能是最全的現代漢語書單
    (增訂五版),黃伯榮、廖序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現代漢語(增訂本),胡裕樹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 現代漢語,馬慶株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現代漢語(修訂本),錢乃榮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 現代漢語,北京大學中文系,商務印書館
  • 外國人的漢語教材,不會讀用諧音標記,網友:漢語比英語難學多了
    如今更不用說,我們的漢語被很多國家列入必修的語言課,就連外國皇室的孩子也在學習漢語。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外國人的那些漢語教材,看看他們都是怎麼在學習的,網友:看過就知道,漢語比英語難學多了!而外國人是怎麼學習漢語的呢?其實有一點還是和我相似的,那就是諧音記憶。在英國和美國用的中文教材就是採用諧音的方式協助學生記憶。比如:你好嗎?,他們用膝蓋的發音「knee」來代替「你」,用「how」的發音來代替「好」,用」ma」的發音來代替「嗎」,因此外國人遇上不會讀的也用諧音標記,像極了我們記單詞在下面標漢語的樣子。
  • 現代漢語的缺點有哪些?
    現代標準漢語,或稱標準現代漢語、漢語標準語、標準漢語、華語,是現代漢語之標準語與通用語。它以北京官話為基礎音、官話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與書面文體。古代的書面語是文言文,它是和口語不同的一種文體。近代以來,鑑於文言文言文向異,近代學者文人倡導了白話文運動,使得白話文逐漸成為書面語,形成了現代漢語。
  • 漢語和英語的詞性,都有哪些異同點?
    學生有一個很苦惱的問題,拼音學完了,就開始學音標。漢語語法學完了,就開始學英語語法。撞撞,小鹿亂撞。撞撞撞,小鹿亂撞。之前我寫了一篇是關於拼音和音標的文章,今天我就來說說漢語詞性和英語詞性有哪些常見的區別點。兩者既有相同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漢語學習遇「內冷外熱」尷尬 國人學漢語熱情去哪了
    每年到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我們學校都會舉辦相關的活動,讓馬達加斯加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當她用流利的普通話進行表述時,周圍人向她投來了詫異的目光。據了解,安佳來中國有一年多,在來之前,漢語就說得很好,她們國家學習漢語的熱情也非常高。
  • 漢語詞彙的容量資源
    漢語常用字大約有一千五百個左右,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那麼這些字能夠組成多少詞彙呢?
  • 漢語讓我的世界充滿陽光
    我學習漢語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我從小就對學習語言感興趣,希望自己長大後能做一名翻譯,並打算上大學後學習語言專業。但那時我還沒決定學哪種語言。上高中時,爸爸對我說,蘇丹和中國的關係很好,學習漢語可以去中國。爸爸的鼓勵讓我堅定地選擇學習漢語。其次是我想挑戰自己,也想更多地了解中國。當我決定學漢語時,有人告訴我「漢語非常難,你又看不到漢字,肯定學不好漢語」。
  • 漢語之美,震撼人心
    漢語之美,美在形體,亦美在風骨。漢語有多美,觀之形式多變,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無窮。漢語之美,美在形體,亦美在風骨。沒學習漢語,那就不會知道「紅塵」是怎樣的紛紛攘攘難捨斷,「斷腸」又是怎樣的相思,「江南」又是怎樣的煙雨朦朧,「明月」又是怎樣一種鄉愁,「天涯」究竟有多遙遠。有時候,我們似乎忘了中文有多美麗優雅,有多震撼人心!
  • 漢語拼音學的好不好,和語文有關係嗎?
    漢語拼音在小學一年級,甚至有的地方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拼音,為以後識字做準備,拼音這麼早開始學習,有必要嗎?還是先來認識一下拼音是怎麼來的吧,這個並不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首先明確一點就是: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根據這套規範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現代標準漢語拉丁轉寫標準。
  • 簡筆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用簡筆畫輔助教學比語言文字更直觀形象,比實物模型,多媒體簡便靈活,更容易在學生的頭腦中架起一座抽象符號與具體事務之間的橋梁,學生在學漢語時達到「識其形」,「知其音」,「想其意」的目的,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  一、利用簡筆畫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新加坡基本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二、漢語太難了 那麼有人或許會問:"新加坡國民中有七成的群眾是華人,使用漢語,那麼為什麼不直接採用漢語作為官方語言呢?"
  • 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元朝,蒙古統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拼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漢語拼音的一種吧。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清末明初,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的集中表現。
  • 漢語拼音小方法,父母的小法寶
    漢語拼音小方法,父母的小法寶!導語:學習好漢語拼音對於小孩以後學習語文有很大的影響,漢語拼音是學習語文的基礎,是識字、學習普通話的工具,是學習漢語的奠基工程。下面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漢語拼音字母表讀法口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為那些還沒有接觸的孩子和父母提供一些小的輔導!
  • 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會說漢語?
    仿佛一有準確的意識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區區藝術更是不成問題。哪一種主義也好,倘沒有深刻的人生觀,真實的生活體驗,迅速而犀利的觀察,熟練的文字技能,活潑豐富的想像,決不能產生一樣像樣的作品。而且這一切都得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無產階級文藝腔與「口號」、「標語」、「語錄」之間有著近親的關係,尤其適用於歌頌和批判,其本質是培養一種主觀的立場和簡單化的單一思維。
  • 緬甸大學漢語教學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由此可知,學生多來自華人華僑家庭,對中華文化及生活習慣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體會。  2.第一語言為漢語的學生居多③  本次調查對象的74人中,第一語言為漢語的學生共有54人,佔比為73.0%。在緬甸出生及生長的調查對象有49人,在家中使用漢語的有30人④。在中國出生及生長的24人第一語言均為漢語。另有1名泰國出生緬甸生長的學生,第一語言為泰語。
  • 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
    對此,有文章評論道:我們當然不能做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而且中國在向國際化邁進,需要更多無障礙的對話。但至少在本土,在同胞之間,對漢語應有更多的自尊與自愛。那次會上,倒是美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堅持用漢語作報告,成為唯一的「反潮流」者。    同年,在北京召開的「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大會」也幾乎一律使用英文。有經驗者在網上透露,在這種國際學術大會上如果你用漢語,會感到很難堪,因為那代表你水平不夠。惱人的是,這些會議名稱往往還一律冠以「華人」二字。
  • 漢語真成了「中世紀的茅坑」?
    我大學學了英語、法語,自學過世界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日語,我的感覺是,世界上再沒有比漢語更科學、有嚴謹、更高效的語言了。可不知道為什麼,在全世界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熱切關注並出現了世界漢語熱的今天,把漢語當作母語的人卻在醜化漢語、排擠漢語,這難道不是忘祖麼?  鴉片戰爭後,國人把中國的落後歸咎於漢語文字上。瞿秋白說:「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
  • 讀懂《芬尼根守靈夜》中的漢語
    其主要原因是它糅合了80多種語言,其中更有大量杜撰詞。這些自造詞被稱為「混成詞」(portmanteau words),指多個單詞或全部或部分重新排列組合、增刪字母,不存在於字典,不合語法規範。喬伊斯的母語是英文,熟練掌握的外語還有義大利語、法語、德語、拉丁語,不懂中文的他卻用了令人驚嘆的中文詞彙。姑且不計必須引用中文的中國典故,僅在語言學和文體學意義上,《守靈夜》所使用的漢語至少有130處。
  • 漢語背後的傷痛
    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實際上早就發生了:現在通行的普通話,其實是「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族、鮮卑族、女真族」等等遊牧民族學習漢文時所說的蹩腳漢語,這些人成為統治階級後,他們這種鸚鵡學舌的漢語就堂而皇之的成為了國語,而純正漢語的發音完全出乎你的想像。
  • ICA國際對外漢語教師分享:在美國教漢語的點滴
    時值中國新年,ICA國際對外漢語教師李老師正在給學生講解十二生肖的由來,講臺下,聽得津津有味的美國學生也跟著李老師一起,認真練習著漢語發音。  "美國學生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非常感興趣,所以不論教發音、還是漢字,我都會儘量結合語言背後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