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

2020-12-02 中國青年報
    「您能不能用漢語簡單地講一下演講的內容?」

    6月21日下午,數學家曹懷東在北京友誼賓館剛剛結束了有關龐加萊猜想的英語演講,申愛華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惹來聽眾一陣笑聲和掌聲。

    曹懷東、朱熹平最近剛剛因為完成龐加萊猜想的證明而成為公眾人物。那天是200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安排的專場報告會,在霍金回答聽眾提問之後曹懷東、朱熹平出場。

    申愛華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的博士生,與會場裡的許多聽眾一樣,他主要是來「追星」的。由於報告均使用英文,且沒有漢語翻譯,他說:「估計除了搞微分幾何的一小部分人,大多數聽眾跟我一樣也沒聽懂多少。」

    「也許因為我的提問,接下來朱熹平的演講改用了漢語,雖然準備的講稿還是英語的,但至少這樣我能聽懂一些。」申愛華說。

    那可能是這次國際弦理論大會上唯一的一次半中文演講。對此,有文章評論道:我們當然不能做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而且中國在向國際化邁進,需要更多無障礙的對話。但至少在本土,在同胞之間,對漢語應有更多的自尊與自愛。

    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為什麼要排斥漢語

    其實,200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開幕當天,三位科學家(包括數學家丘成桐)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面對6000多聽眾的演講,也都未設同聲傳譯,使用的都是英語,多數聽眾包括一些從外地趕來的大學生,表示沒有聽懂多少(這自然有英語水平問題,也有專業水平問題)。

    從演講到文本資料,全部使用英文,這在中國承辦的同類科學學術會議中並不稀奇,而且似乎很少有人表示反對。

    早在兩年前,在上海召開的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從論文彙編到會議網站,從演講到提問,乃至會場門口的指南,全是英文。部分海外華裔學者提出採用中英文雙語,竟被組織者以國際慣例為由拒絕。那次會上,倒是美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堅持用漢語作報告,成為唯一的「反潮流」者。

    同年,在北京召開的「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大會」也幾乎一律使用英文。有經驗者在網上透露,在這種國際學術大會上如果你用漢語,會感到很難堪,因為那代表你水平不夠。惱人的是,這些會議名稱往往還一律冠以「華人」二字。

    一個使用中國納稅人的錢財並在中國召開的會議,卻要一律用英語進行交流,甚至,中國聽眾連翻譯服務都無法享有,豈非咄咄怪事?

    數學家朱熹平改用漢語演講後,引起現場一片掌聲。為什麼?中國人當然是聽漢語舒服,在中國土地上面向中國聽眾演講,能講漢語為什麼不講漢語呢?不錯,會場中還有部分國外學者,但完全可以向他們提供翻譯講稿和翻譯服務嘛!

    是不是所有的參會者英語都特別好,不需要漢語呢?當然不是。除了那些在國外長期定居者,國內研究人員完全使用外語交流很難做到隨心所欲,自然會影響交流和研討的深度。

    假設直接參加研討的大多數人英語都沒問題,但這些科學大會難道只是少數參會科學家的事嗎?像這樣的科學大會當應同時發揮面向公眾的科普功能,儘可能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而不只是讓圈外人湊湊熱鬧。倒不是說科學家的報告一定要用漢語或遷就一般公眾的理解力,但會議組織者完全可以通過網站、出版物、展覽等多種方式提供公眾接近科學議題的可能。

    也許就在這些會議的普通聽眾中會成長起中國將來的大科學家。

    那麼,是不是用漢語便不能表達會議議題呢?也不是。除了少數最新名詞需要直接借用外語外,當代漢語足以表達大多數科學概念和科學研究內容。

    對於這種科學會議上不使用漢語的現象,有一種慣常的解釋:在這些領域領先的工作主要是外國人(常常是美國人和英國人)做的,所以外語(常常是英語)幾乎成了前沿工作者的通用語言,不用外語便無法進入最前沿。

    這個解釋在某些時候或某種程度上也不無道理。但這並不意味著使用外語作報告就代表進入了科學研究的最前沿,而使用漢語作報告便是落後的。在與外國同行交流時主動使用外語當然可以理解,但當面向國內同行或專業程度較低的聽眾時,為何不能大大方方使用母語呢?

    一個領域研究的先進與落後往往是動態的。落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落後,也不應當甘於永遠落後。在學術研究領域漢語要當多久的弱勢語言?當中國最好的科研人員都放棄在專業上使用漢語發言,在科學話語權越來越重要的當代和未來社會,將對中國文化和漢語的前途產生怎樣的影響?

    出口轉內銷的科學論文和科學報導

    在使用母語問題上,中國科學家專業文章的寫作和投稿也存在類似不正常的現象,對這些不正常現象,許多人皆已習以為常。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蘭花自花傳粉機制的論文,為此,深圳當地媒體大肆宣傳,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專程登門向科學家表示祝賀,並表示將對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的科學家進行獎勵。

    但是有關這項研究的介紹和報導我最早是從國外網站讀到的,至今國內網上傳播的版本也是從國外媒體上編譯過來的——也就是說,我們的研究人員拿國內的經費做出了成果,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向國外的學術期刊投稿,而很少記得向國內同行和公眾用漢語具體介紹研究成果。國內同行多半要通過購買國外學術期刊才能看到,國內公眾則依賴對國外科學報導的編譯,或者當科學家所在單位覺得需要向國內宣傳一下時才向記者提供一些簡單的材料。

    國內的科研進展通過出口轉內銷才傳到國內媒體,這種事並不鮮見。近年來我一直關注國內外的科學報導,多次遇到類似案例。有時從國外媒體看到相關報導,輾轉找到國內科研機構,國內研究人員還拒絕接受採訪。他們似乎不覺得自己對國內公眾負有傳播義務和社會責任。

    對他們而言,研究做完了,文章在國外期刊發表了,名利雙收,萬事大吉。

    因為國內學術期刊水平低,所以高水平的成果都以向國外期刊投稿為榮,若能發表則無上光榮,要專門開座談會,有關領導要專程登門道賀,發放「紅包」。

    如果這種心態和風氣持續一萬年,那麼漢語學術期刊一萬年以後也仍然是低水平的,因為高水平的論文都投到國外期刊去了。

    在中國的科研機構,把最好的文章投給國外最好的期刊,幾乎是每個人的夢想。他們會請有經驗者傳授怎麼用外語寫文章、怎麼向國外著名期刊投稿,向《自然》這類期刊投的文章往往要經過語言上的千錘百鍊。

    有人認為,學者在會議上用什麼語言發言,用什麼語言寫文章、向什麼期刊投稿,是個人自由。我覺得不完全是這樣。為了向國外先進學習,與先進交流,學者自然應當掌握好外語、運用好外語,但在使用母語、促進本國公眾理解科學、推動本國科學發展與社會發展良性互動方面,學者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這是義務。

    比如,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是否中外文資料和服務應該同時提供呢?又如,國內科研人員做出的前沿成果在向國外期刊投稿的同時,是否也應當向國內中文期刊投稿?至少應當以各種方式及時向國內同行和關心的公眾報告情況。

    從學術領域自動退出的漢語會是什麼前途

    中國的科研人員和學術教育管理者,大概認為中國學生都應該能在專業上熟練使用外語。所以,在中國開學術會議不用漢語,也帶有逼迫學生熟悉外語的意圖。否則便很難理解為什麼那些國際學術會議讓諸多學生坐在會場中,卻不提供任何漢語服務。

    開展雙語教學、讓師生學會「用英語思考」,似乎也正是中國教育部門的追求。

    上海市在全市中小學中推廣雙語(中、英)教學,計劃到2010年,上海市區主要的400多所中小學都要實行雙語教學。今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將把「雙語教學」的開展情況作為高校的一項指標來公布,要求高校積極推動在本科生中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教育部在2001年曾提出要求:「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要達到所開課程的5%至10%。」

    當下,一些大學的中文系甚至也被要求用英語上課。據6月27日《科學時報》報導,目前國內大學的中文專業也被倡導雙語教學,並將成為教育部評估的重要方面。

    5月20日,在浙江省暨長三角高校中文專業發展研討會上,浙江師範大學教授範家進質疑:我很難想像,怎麼用外語來上古代歷史、古代文學和古代漢語?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楊慧林說,當人們把雙語教學理解為就是全部用英語授課,後果將不堪設想。讓中國老師用並不標準的英語向中國學生講授所有的課程,將是一場災難。

    最早提出國內雙語教學(在有些學校演變成純英語教學)違法,喊得也最響亮的人是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馬慶株。5月中旬,在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上,馬教授發言的題目就是:反思「全民學英語」和「雙語教學」。

    他曾對媒體記者說:「試想如果英漢雙語教學真的推廣了,該是一種怎樣的情景:中小學課程用英語,大學自然還得用英語,發表文章著作也都用英語。漢語呢?只能退到家庭裡,不再能登上大雅之堂了。那時,漢語離消亡也就不遠了!」

    說漢語消亡,有點危言聳聽,但至少在科學和學術教育領域,漢語受到排擠和忽視,的確是一種正在發生和蔓延的現實。而科學是當代和未來世界中如此重要的東西,如果缺乏科學話語思想的滋養,漢語及其承載的中國文化的前景將會怎樣呢?

    在世界語言的競爭格局中,漢語將會逐漸淪為一種下裡巴人的市井語言?或者它將變成像崑曲、唐詩那樣的人類文化遺產?

    如果因為丘成桐這樣的科學家在國際會議上不說漢語,就認為他們不熱愛中國文化是不公平的。在剛剛結束的國際弦理論大會上,曹懷東等人的英文演講結束當晚,會議組織者請國內外賓客觀看了京劇、崑曲、南音,丘成桐先生即席賦詩,並有人和著古琴即席朗誦。

    如今,在很多外國人甚至中國人看來,中國文化和漢語的特徵和魅力也就固化於京劇、崑曲、古詩一類的東西中了。而科學,多半只是外語的事,與漢語無關。

    未來的中國人是否都能做到漢英兼通左右逢源呢?也許要從小培育雙語環境才能順利實現。那將會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的社會實驗。

    就現實而言,當漢語被排斥於最新科技學術前沿之外時,會無形中增加許多中國人學習科學和從事科研的成本。

    當最好的科學家在談論前沿研究時竟連漢語都不會使用,好的漢語原創科學文本難覓蹤影,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在此次國際弦理論大會上,霍金所到之處「粉絲」如潮,但其中絕大多數人都只是照相的看客罷了。

    在這類科學大會上,漢語的地位正猶如那些膚淺的看客。

    馬慶株教授曾激憤地說:「世界上再也沒有像中國這樣不重視自己語言的民族了。」

    

相關焦點

  • 國際學術會議按慣例使用英語 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
    當中國最好的科研人員都放棄在專業上使用漢語發言,在科學話語權越來越重要的當代和未來社會,將對中國文化和漢語的前途產生怎樣的影響?出口轉內銷的科學論文和科學報導在使用母語問題上,中國科學家專業文章的寫作和投稿也存在類似不正常的現象,對這些不正常現象,許多人皆已習以為常。
  • 漢語真成了「中世紀的茅坑」?
    2006年7月5日的《中國青年報》發表了題為《學術會議按慣例使用英語,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的文章。說的是在中國召開國際會議,工作語言一律用英語,漢語靠邊站,讓好多參加會議的中國人聽不懂,沒有到達學術交流的目的。
  • 曾以「四大發明」領跑世界,泱泱大國不該淪為「諾獎」看客
    Doudna,以表彰這兩位女性在「憑藉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作出的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已頒發111次。截至2019年,共有183位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其中英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憑藉基因測序技術兩次獲得這項殊榮。
  • 警惕科學淪為政治
    獲得性遺傳是新拉馬克主義(Neo-Lamarckism,拉馬克之後幾種解釋生物演化機制的學說的一般統稱,內容五花八門,但核心仍是獲得性遺傳)的基石,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十分盛行,即便提出自然選擇學說的達爾文,開始也沒有將獲得性遺傳這一選擇性狀形成的生物演化機制排除。
  • 看客:人體冷凍公司
    看客
  • 漢語背後的傷痛
    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實際上早就發生了:現在通行的普通話,其實是「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族、鮮卑族、女真族」等等遊牧民族學習漢文時所說的蹩腳漢語,這些人成為統治階級後,他們這種鸚鵡學舌的漢語就堂而皇之的成為了國語,而純正漢語的發音完全出乎你的想像。
  • 走近魯迅:擺脫冷氣 拒做看客
    在一次次的碰壁後,魯迅開始將這種隔膜和冷漠納入到對國民性的思考當中,他開始從一個個再普通不過的中國人身上,逐漸認識了整個中國。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 《看客》第141期:動保「激進派」
    > 《看客
  • 盤點全世界那些以漢字漢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目前全世界以漢語為母語人口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大多數都是亞洲大中華區。其他分布在海外華人社群。不過中國人口眾多,各種方言之間並不能很好互通,不同漢語系的人之間一般人會使用普通話(國語)互通。而中國人只有一種文字,就是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漢字。
  • 近10輪出場2次,荷蘭國腳在曼城夾縫中生存,恐淪為球隊邊緣人
    可見,他漸漸遭到了瓜帥的冷落,淪為了曼城可有可無的邊緣球員。本輪打喜鵲軍團,如果不是主力右後衛沃克爾感染新冠病毒,他恐怕也很難獲得出場機會。阿克的能力毋庸置疑,無論是在此前的伯恩茅斯,還是在荷蘭國家隊,他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證明。現在,他之所以在曼城漸漸遭到冷落,除了傷病影響之外,還和英格蘭中衛斯通斯本賽季在曼城的強勢崛起有關。
  • 復旦女神陳果,因念錯一詞人設塌陷,淪為學界之恥?
    二、一課之間「人設」坍塌,名師淪為網暴對象 在陳果的教學視頻走紅網絡後,她雖然無法阻止事態的發展,卻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看到了人紅是非多這一註定的結果
  • 看客:穿越卡門線!遠徵太空55年
    看客
  • 漢語將成第二外語 「Get Ahead Learn Chinese」
    漢語將成各國第二外語  作家楊二十四的書中曾提到這樣一個事例,俄國人學習《論語》的熱情很高,而經過對外漢語教師傳授,俄國學員對其中一句印象深刻:孔子說,只要你長久站在河邊,終究會看到敵人的屍體漂過。  「我想了很久,這是《論語》中的哪一句。有一天終於恍然大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看客》第444期:「殺不死」的小龍蝦
    > 《看客
  • 亞洲最佳U23球員評選群星薈萃 中國足球又成看客
    亞洲最佳U23球員評選群星薈萃 中國足球又成看客
  • 讀《漢語史稿》|漢語的近親有哪些?
    對於漢語來說,情況則相反,臺灣有一些人堅決將臺灣的閩南方言稱之為「臺語」,這當然是大陸不能夠容忍的。▍臺灣方言地圖要想知道漢語有沒有近親,首先應該弄明白漢語有哪些特點呢?漢語和其他語言的區別語言學家把世界上的語言大致分成四種,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復綜語。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我們也愈發懷念周老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 莫讓字母詞擾亂漢語語言環境
    記者:中文出版物中字母詞的大量出現,是否說明當今漢語文字失去對這些字母詞進行本土化的功能了?孫壽山:我不這樣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之一。作為漢語記錄的載體,漢字完全能夠利用它的形、音、義兼具的特點,通過音譯、意譯或音義結合的方式,將這些字母詞轉化成漢語詞彙。我國漢字悠久的發展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 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
  • 上海師範大學673現代漢語
    漢語言文學專業擁有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古典文獻學專業為全國重點培養古典文獻人才的四個基地之一。在《中國語文》《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研究》《漢語學習》《語言科學》《語文研究》等雜誌發表論文近200篇。出版著作4部,《功能修辭學導論》《修辭學的多視角研究》《新詞語的立體透視》《集合量詞的認知研究》。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1項,「集合量詞的認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