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會議按慣例使用英語 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

2021-01-21 中國網

「您能不能用漢語簡單地講一下演講的內容?」

6月21日下午,數學家曹懷東在北京友誼賓館剛剛結束了有關龐加萊猜想的英語演講,申愛華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惹來聽眾一陣笑聲和掌聲。

曹懷東、朱熹平最近剛剛因為完成龐加萊猜想的證明而成為公眾人物。那天是200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安排的專場報告會,在霍金回答聽眾提問之後曹懷東、朱熹平出場。

申愛華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的博士生,與會場裡的許多聽眾一樣,他主要是來「追星」的。由於報告均使用英文,且沒有漢語翻譯,他說:「估計除了搞微分幾何的一小部分人,大多數聽眾跟我一樣也沒聽懂多少。」

「也許因為我的提問,接下來朱熹平的演講改用了漢語,雖然準備的講稿還是英語的,但至少這樣我能聽懂一些。」申愛華說。

那可能是這次國際弦理論大會上唯一的一次半中文演講。對此,有文章評論道:我們當然不能做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而且中國在向國際化邁進,需要更多無障礙的對話。但至少在本土,在同胞之間,對漢語應有更多的自尊與自愛。

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為什麼要排斥漢語

其實,200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開幕當天,三位科學家(包括數學家丘成桐)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面對6000多聽眾的演講,也都未設同聲傳譯,使用的都是英語,多數聽眾包括一些從外地趕來的大學生,表示沒有聽懂多少(這自然有英語水平問題,也有專業水平問題)。

從演講到文本資料,全部使用英文,這在中國承辦的同類科學學術會議中並不稀奇,而且似乎很少有人表示反對。

早在兩年前,在上海召開的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從論文彙編到會議網站,從演講到提問,乃至會場門口的指南,全是英文。部分海外華裔學者提出採用中英文雙語,竟被組織者以國際慣例為由拒絕。那次會上,倒是美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堅持用漢語作報告,成為唯一的「反潮流」者。

同年,在北京召開的「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大會」也幾乎一律使用英文。有經驗者在網上透露,在這種國際學術大會上如果你用漢語,會感到很難堪,因為那代表你水平不夠。惱人的是,這些會議名稱往往還一律冠以「華人」二字。

一個使用中國納稅人的錢財並在中國召開的會議,卻要一律用英語進行交流,甚至,中國聽眾連翻譯服務都無法享有,豈非咄咄怪事?

數學家朱熹平改用漢語演講後,引起現場一片掌聲。為什麼?中國人當然是聽漢語舒服,在中國土地上面向中國聽眾演講,能講漢語為什麼不講漢語呢?不錯,會場中還有部分國外學者,但完全可以向他們提供翻譯講稿和翻譯服務嘛!

是不是所有的參會者英語都特別好,不需要漢語呢?當然不是。除了那些在國外長期定居者,國內研究人員完全使用外語交流很難做到隨心所欲,自然會影響交流和研討的深度。

假設直接參加研討的大多數人英語都沒問題,但這些科學大會難道只是少數參會科學家的事嗎?像這樣的科學大會當應同時發揮面向公眾的科普功能,儘可能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而不只是讓圈外人湊湊熱鬧。倒不是說科學家的報告一定要用漢語或遷就一般公眾的理解力,但會議組織者完全可以通過網站、出版物、展覽等多種方式提供公眾接近科學議題的可能。

也許就在這些會議的普通聽眾中會成長起中國將來的大科學家。

那麼,是不是用漢語便不能表達會議議題呢?也不是。除了少數最新名詞需要直接借用外語外,當代漢語足以表達大多數科學概念和科學研究內容。

對於這種科學會議上不使用漢語的現象,有一種慣常的解釋:在這些領域領先的工作主要是外國人(常常是美國人和英國人)做的,所以外語(常常是英語)幾乎成了前沿工作者的通用語言,不用外語便無法進入最前沿。

這個解釋在某些時候或某種程度上也不無道理。但這並不意味著使用外語作報告就代表進入了科學研究的最前沿,而使用漢語作報告便是落後的。在與外國同行交流時主動使用外語當然可以理解,但當面向國內同行或專業程度較低的聽眾時,為何不能大大方方使用母語呢?

一個領域研究的先進與落後往往是動態的。落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落後,也不應當甘於永遠落後。在學術研究領域漢語要當多久的弱勢語言?當中國最好的科研人員都放棄在專業上使用漢語發言,在科學話語權越來越重要的當代和未來社會,將對中國文化和漢語的前途產生怎樣的影響?

出口轉內銷的科學論文和科學報導

在使用母語問題上,中國科學家專業文章的寫作和投稿也存在類似不正常的現象,對這些不正常現象,許多人皆已習以為常。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蘭花自花傳粉機制的論文,為此,深圳當地媒體大肆宣傳,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專程登門向科學家表示祝賀,並表示將對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的科學家進行獎勵。

但是有關這項研究的介紹和報導我最早是從國外網站讀到的,至今國內網上傳播的版本也是從國外媒體上編譯過來的——也就是說,我們的研究人員拿國內的經費做出了成果,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向國外的學術期刊投稿,而很少記得向國內同行和公眾用漢語具體介紹研究成果。國內同行多半要通過購買國外學術期刊才能看到,國內公眾則依賴對國外科學報導的編譯,或者當科學家所在單位覺得需要向國內宣傳一下時才向記者提供一些簡單的材料。

國內的科研進展通過出口轉內銷才傳到國內媒體,這種事並不鮮見。近年來我一直關注國內外的科學報導,多次遇到類似案例。有時從國外媒體看到相關報導,輾轉找到國內科研機構,國內研究人員還拒絕接受採訪。他們似乎不覺得自己對國內公眾負有傳播義務和社會責任。

對他們而言,研究做完了,文章在國外期刊發表了,名利雙收,萬事大吉。

因為國內學術期刊水平低,所以高水平的成果都以向國外期刊投稿為榮,若能發表則無上光榮,要專門開座談會,有關領導要專程登門道賀,發放「紅包」。

如果這種心態和風氣持續一萬年,那麼漢語學術期刊一萬年以後也仍然是低水平的,因為高水平的論文都投到國外期刊去了。

在中國的科研機構,把最好的文章投給國外最好的期刊,幾乎是每個人的夢想。他們會請有經驗者傳授怎麼用外語寫文章、怎麼向國外著名期刊投稿,向《自然》這類期刊投的文章往往要經過語言上的千錘百鍊。

有人認為,學者在會議上用什麼語言發言,用什麼語言寫文章、向什麼期刊投稿,是個人自由。我覺得不完全是這樣。為了向國外先進學習,與先進交流,學者自然應當掌握好外語、運用好外語,但在使用母語、促進本國公眾理解科學、推動本國科學發展與社會發展良性互動方面,學者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這是義務。

比如,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是否中外文資料和服務應該同時提供呢?又如,國內科研人員做出的前沿成果在向國外期刊投稿的同時,是否也應當向國內中文期刊投稿?至少應當以各種方式及時向國內同行和關心的公眾報告情況。

從學術領域自動退出的漢語會是什麼前途

中國的科研人員和學術教育管理者,大概認為中國學生都應該能在專業上熟練使用外語。所以,在中國開學術會議不用漢語,也帶有逼迫學生熟悉外語的意圖。否則便很難理解為什麼那些國際學術會議讓諸多學生坐在會場中,卻不提供任何漢語服務。

開展雙語教學、讓師生學會「用英語思考」,似乎也正是中國教育部門的追求。

上海市在全市中小學中推廣雙語(中、英)教學,計劃到2010年,上海市區主要的400多所中小學都要實行雙語教學。今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將把「雙語教學」的開展情況作為高校的一項指標來公布,要求高校積極推動在本科生中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教育部在2001年曾提出要求:「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要達到所開課程的5%至10%。」

當下,一些大學的中文系甚至也被要求用英語上課。據6月27日《科學時報》報導,目前國內大學的中文專業也被倡導雙語教學,並將成為教育部評估的重要方面。

5月20日,在浙江省暨長三角高校中文專業發展研討會上,浙江師範大學教授範家進質疑:我很難想像,怎麼用外語來上古代歷史、古代文學和古代漢語?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楊慧林說,當人們把雙語教學理解為就是全部用英語授課,後果將不堪設想。讓中國老師用並不標準的英語向中國學生講授所有的課程,將是一場災難。

最早提出國內雙語教學(在有些學校演變成純英語教學)違法,喊得也最響亮的人是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馬慶株。5月中旬,在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語言文化政策研討會」上,馬教授發言的題目就是:反思「全民學英語」和「雙語教學」。

他曾對媒體記者說:「試想如果英漢雙語教學真的推廣了,該是一種怎樣的情景:中小學課程用英語,大學自然還得用英語,發表文章著作也都用英語。漢語呢?只能退到家庭裡,不再能登上大雅之堂了。那時,漢語離消亡也就不遠了!」

說漢語消亡,有點危言聳聽,但至少在科學和學術教育領域,漢語受到排擠和忽視,的確是一種正在發生和蔓延的現實。而科學是當代和未來世界中如此重要的東西,如果缺乏科學話語思想的滋養,漢語及其承載的中國文化的前景將會怎樣呢?

在世界語言的競爭格局中,漢語將會逐漸淪為一種下裡巴人的市井語言?或者它將變成像崑曲、唐詩那樣的人類文化遺產?

如果因為丘成桐這樣的科學家在國際會議上不說漢語,就認為他們不熱愛中國文化是不公平的。在剛剛結束的國際弦理論大會上,曹懷東等人的英文演講結束當晚,會議組織者請國內外賓客觀看了京劇、崑曲、南音,丘成桐先生即席賦詩,並有人和著古琴即席朗誦。

如今,在很多外國人甚至中國人看來,中國文化和漢語的特徵和魅力也就固化於京劇、崑曲、古詩一類的東西中了。而科學,多半只是外語的事,與漢語無關。

未來的中國人是否都能做到漢英兼通左右逢源呢?也許要從小培育雙語環境才能順利實現。那將會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的社會實驗。

就現實而言,當漢語被排斥於最新科技學術前沿之外時,會無形中增加許多中國人學習科學和從事科研的成本。

當最好的科學家在談論前沿研究時竟連漢語都不會使用,好的漢語原創科學文本難覓蹤影,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在此次國際弦理論大會上,霍金所到之處「粉絲」如潮,但其中絕大多數人都只是照相的看客罷了。

在這類科學大會上,漢語的地位正猶如那些膚淺的看客。

馬慶株教授曾激憤地說:「世界上再也沒有像中國這樣不重視自己語言的民族了。」(劉縣書)

相關焦點

  • 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
    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為什麼要排斥漢語     其實,200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開幕當天,三位科學家(包括數學家丘成桐)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面對6000多聽眾的演講,也都未設同聲傳譯,使用的都是英語,多數聽眾包括一些從外地趕來的大學生,表示沒有聽懂多少(這自然有英語水平問題,也有專業水平問題)。
  • 漢語真成了「中世紀的茅坑」?
    2006年7月5日的《中國青年報》發表了題為《學術會議按慣例使用英語,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的文章。說的是在中國召開國際會議,工作語言一律用英語,漢語靠邊站,讓好多參加會議的中國人聽不懂,沒有到達學術交流的目的。
  • 英語的強勢地位與漢語文藝復興
    倘若對話的語言改為漢語,那麼,這種位置關係就可能會顛倒過來。然而,我的假設在大多數國際性的學術活動中難以成為現實,因為英語是當今世界上的主流語言。  即使在中國本土,英語的強勢地位也毫無遮飾地展現著。全民學英語的激情早已顯露了英語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漢語學人即使對此局面心存不甘,但最終也不得不承認英語的強勢地位。許多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開始以英語為會議語言,便是這種態勢的明證。
  • 中國學術力量:首屆華人帶頭的國際分布式AI學術會議將於北京召開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學術實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學術頂會移步中國。IJCAI2019、IROS2019 將於澳門召開,EMNLP 也在今年花落香港。伴隨著一波波湧向中國的學術浪潮,北京也將於今年 10 月迎來一個全新國際學術會議——DAI(Distributed AI),重點關注分布式人工智慧。
  • 為什麼英語能夠成為全球通用語言,漢語卻不行?
    一戰和二戰後,作為戰勝國的美國和英國都是既得利益者,從經濟和政治上地位穩固,不但在國際事務中佔據更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發展也是最快、最強勢,比如聯合國通譯的語言為英語,各種科研學術研究皆以英文為範本,文化方面,英語以各種形式散播到世界各個角落,這使得英語的國際地位更加缺之不可。
  • 從西方世界歷代學術語言的變遷,看誰才是最科學的學術語言
    從西方世界歷代學術語言的變遷,看什麼誰才是最科學的學術語言: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一旦母語民族失勢,再好語言都將失去地位走向消亡。誰是最科學的語言19世紀後歐洲學者構建了歐洲中心論史觀18世紀以後,英、法、德等新興國家崛起後,建立起以歐洲為中心的人文史觀。歐洲知識界對待中國的態度由仰視變為俯視,對於中國文化的看法也轉變了。
  • 教材推薦|新核心研究生英語《國際學術交流英語》
    但長期以來,高校研究生英語教育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是以提高語言技能為核心,這樣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內容缺乏實用性和專業性,不能滿足研究生英語教育要服務於知識創新和參與國際學術對話的需求,因而缺乏時代性。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一個新問題,一直以來,無論是學術界、高等教育管理部門還是出版界,都在努力探索研究生英語教育的內容改革及其教材建設。
  • 朱熹平漢語演講引來的不僅是掌聲
    日前,在200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上,因「完全封頂」龐加萊猜想而聲名遠播的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曹懷東,第一次以公開演講的方式向公眾介紹他們的工作。曹懷東的報告是用英語演講,朱熹平的報告改用漢語講,引起現場一片掌聲。(《中國青年報》6月22日)  近年來,「與國際接軌」已經成為一個潮流。
  • 第十七屆全國巖石動力學學術會議暨高端學術論壇第一號(徵文)通知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石動力學專業委員會擬定於2021年5月在江蘇省徐州市召開"第十七屆全國巖石動力學學術會議暨高端學術論壇",歡迎全國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科技工作者與工程技術人員踴躍賜稿並積極參加會議。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11月6日,由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細胞出版社主辦的2019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系列活動——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在北京懷柔科學城開幕
  • 漢語的使用人口是世界第一,為何「世界普通話」卻是英語?
    寫在前面:漢語的使用人口是世界第一,為何「世界普通話」卻是英語?世界語言中,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哪一種?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的回答一定是:英語。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人都學習英語,是因為很多國家的人都學習英語。
  • 從文體特徵探討漢語學術論文摘要的英譯
    學術論文的摘要,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的短文。在翻譯中,由於中文摘要的英譯文本必須符合英語摘要文體的要求,因此,賽恩斯編譯認為,漢語摘要的英澤可以從英語的詞彙特徵、句法特徵、語法特徵及語篇特徵幾個方面來討論。
  • 該不該取消英語?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講漢語,闡明3點
    前段時間,由浙江大學鄭強教授提議「將主科英語改為選修」一提議,網上網下引起很大反響。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支持的一方理由大體相同,反對的認為英語是國際語言,一定要堅持學下去。不信的朋友可以找這段視頻看看,全程講漢語,並且帶著浙江紹興方言。不僅沒有影響講解效果,而且那些專家個個像小學生一樣認真聽講,有些聽不懂的自帶翻譯。美國人能聽得懂紹興普通話嗎?這要在以前,估計人們想都不敢想。80多歲的鐘南山院士多次與美國專家交流時,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語,論文高產者高福院士出國留多年,與美國同行溝通使用的語言首當其衝用英語。
  • 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春漢語教育&英語教育課程研修班開學典禮
    2019年3月6日,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春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英語教育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教育方向)課程研修班首次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直播形式的開學典禮在北外網院學歷廳隆重舉行。
  • 科學網—只投稿不用出席的國際學術會議算什麼
    有些官方舉辦的會議或者大型綜合會議,還承擔著向社會宣揚某種理念,展現業界風採的任務,例如我不久前參加的AAAS(美國科學促進會)會議。 可是,近年來我們注意到一個怪現象:某些組織在國內所召集的國際學術會議,投稿者根本不用去開會,主辦者承諾會將投稿的論文收入會議論文集,並承諾會議論文集將被XX索引所收錄。不用說,被收錄的前提是:你得交銀子!交銀子本身倒沒什麼,在國內期刊發表文章經常也需要版面費的,不過,對於很多像樣的期刊來說,審稿通過了才讓作者交版面費。
  • 藥學院博士生楊潘在國際學術會議中接連獲獎
    新聞網訊 藥學院2017級博士生楊潘(導師王克威)在近期舉行的「第七屆國際離子通道大會」以及「2019年泰山學術論壇:第三屆國際神經精神科學學術峰會「中連續獲優秀壁報獎。國際離子通道會議是由海內外科學家聯合舉辦的每兩年一次的學術大會,旨在為離子通道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國際化、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展現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動這一領域的快速發展。
  • 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領域重要學術會議合集
    文/超腦智能儘管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及全球各國家的會議活動都改為線上直播方式,但並沒有阻礙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為了方便關注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技術人員了解今年國內召開的重要學術會議,超腦智能整理了10月前的會議信息,希望讀者喜歡。
  • 「2020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線上舉辦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國際學術出版機構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主辦的2020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系列活動「2020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新冠直擊:認知、防控和預後」近日舉辦。多國科學家共話新冠科研最新進展。
  • 李政道研究所召開2018年度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會議
    10月18-19日,李政道研究所2018年度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此次會議旨在加強李政道研究所與國際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借鑑全球優秀研究所和大學的先進經驗,為李政道研究所提供學術評估和戰略性諮詢,支持李政道研究所的建設與發展。
  • 國內學術會議被指漸成雞肋 部分會議變身旅遊-學術會議 雞肋 旅遊...
    近日參加的一次學術會議讓一名年輕的科技記者目瞪口呆。  這是某部委舉行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開幕式上,足足一個多小時,各國代表輪番上陣,大讚頭天的晚宴菜譜,由於完全聽不到與學術相關的內容,許多與會者甚至選擇到外面喝咖啡。  其實,如今的學術會議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嘈雜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