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 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有國際視野、全球意識的人才。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養對象,其國際學術交流能力關係到國家的文化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但長期以來,高校研究生英語教育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是以提高語言技能為核心,這樣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內容缺乏實用性和專業性,不能滿足研究生英語教育要服務於知識創新和參與國際學術對話的需求,因而缺乏時代性。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一個新問題,一直以來,無論是學術界、高等教育管理部門還是出版界,都在努力探索研究生英語教育的內容改革及其教材建設。但市場上科技論文寫作和翻譯的教材居多,把國際學術交流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呈現的不多,這就直接影響了國際學術交流作為一門綜合課程開設的可行性。
本書的編委們均已從事研究生教學10餘年,2004年針對研究生英語教材內容知識性和時代性編撰出版了《研究生英語精讀教程》等教材,2013年開始著手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和教材編寫的思考和探索。要開發出這樣的教材,首先必須明確國際學術交流包括哪些方面。僅憑經驗或直覺難免掛一漏萬,為了準確、全面地確定國際學術交流的內容,編委們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專家進行了深度訪談。選擇專家的條件包括:①在國外大學讀完博士並獲得學位;②在國外高校或教育科研機構有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③在國際期刊和出版社有豐富的論文發表或專著出版經驗。符合以上任何一條且願意接受訪談的都可以成為我們的目標專家,最後我們選擇了分別來自文科、理科、醫科、工科的8位專家(每個學科2位),按照我們的提綱對他們分別進行了深度訪談。每次訪談全體編委都參加,受訪專家根據我們的提綱進行回答或描述,編委們據此進行追問,這樣既保證了內容的豐富度,又增加了內容的深度。訪談的工作語言有時候為漢語,有時候為英語,全由說話人自己決定。根據這些訪談材料,我們確定本教材的內容框架如下:
在這些專家看來,上面這些內容基本上包括了研究生階段以及未來職業發展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的方方面面,他們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理解就這些方面詳細闡述了具體內容和國際規範知識,這些在教材每個單元的引言(Introduction)中以問答形式呈現,構成教材的核心內容。
教材的第二個內容是範例(Sample),放在每個單元的引言後面。這些範例都是最新的、真實的語言材料,有的來自相關網站,有的由訪談專家提供,有的來自資料庫,都註明了出處。每個範例都有簡單的評述,幫助讀者了解這些範例如何呈現本單元的特點或知識結構。
教材的第三個內容就是語言點(Language Support)。這一部分不做太多的詞彙語法解釋,只是列舉每個單元最常見的語言現象,以此培養讀者歸納概括和活學活用的能力。在培養讀者語言意識的時候,充分利用「當代美國英語語料庫」(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COCA)的「學術英語」分庫,通過年代檢索或頻率檢索等手段,讓讀者體會到英語在真實學術交流中的本來面目,以此掌握真正的學術英語。
教材的第四個內容就是練習(Practice)。練習的編排考慮了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操練,並在全書中進行了合理的分配,又考慮了國際學術交流中的知識、技能和規範,並設置相應的練習題。編寫練習的材料取自真實的語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