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不是一個雞娃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英語都是一個繞不過的課題。孩子英語學習規劃早的從胎教、早教、幼兒園階段開始,規劃晚的從小學階段開始。學習內容方面有的家長給孩子聽英文童謠、看英文動畫片、自己給孩子讀英文繪本,也有給孩子報唱跳機構練習口語,還有家長從小讓孩子學習學科英語、學術英語銜接國際課程;資源配置方面有的給孩子配置中教,有家長給孩子配置外教;每個家長給孩子選擇的培訓方式也不一樣,有1對多的培訓班,也有線上或線下的1對1模式。為孩子規劃不同的學習內容、配置不同的資源及培訓模式,2年後孩子的學習效果必然會千差萬別?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家長會反應孩子在知名機構學了兩年,竟然沒有達到自己預期,以下是我們為家長分析的主要原因:
A 「大眾需求」還是「個性化需求」?知名的英語培訓機構解決的往往是大眾需求,試想一下,一個機構有幾十萬的學生,勢必其教學內容一定是下沉的,因為教學內容稍有難度,對學員的準入門檻就提高,沒辦法實現機構規模化擴張的目旳。再者下沉的教學內容是解決基礎能力,而非高階及系統性能力,所以孩子前期入學階段進步明顯,但半年到1年後,進步就不明顯了,尤其是對吸收能力強的孩子。
B 「練口語」和「系統性」學英語?家長比較容易發現孩子口語不好,不容易發現孩子英語學習系統性方面的問題,比如詞彙、語法、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於是家長很容易認為應該給孩子報一個練習口語的課。但事實上,口語僅僅是系統性能力的一個容易看得見的問題,即便口語練好了,也並不代表英語系統性能力強。就像文盲可以用中文交流,但並不擅長識字、寫作和閱讀一樣的道理。或者孩子雖然可以開口說英語,但是能聊的話題來來去去就那些。所以家長選擇培訓機構的時候也要關注機構提供的課程是專項的培訓,還是系統性培訓,是否有平衡英語學習的各個維度?
C 把英語當「外語」來學還是當「語文」來學?對於早期的留學生只需要考雅思、託福就能順利留學,事實上後來大量留學生也反應,僅僅是雅思託福考了高分,也根本就不能滿足國外求學及融入的需求。因為國外的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各學科都是用英文來授課,如果僅僅是把英語當外語來學,根本就不能聽懂不同學科的英文課堂。所以,如果孩子打算在體制外升學,英語日常交流能力是必須的,學科英語能力也是必須的,而英語的學術能力(「語文」)則會很大程度決定孩子升學的競爭力。如果孩子已經就讀了雙語國際學校,或者家長未來打算讓孩子海外留學,而還僅僅讓孩子學習日常口語,而非學科英語、學術英語,那勢必孩子後期的學習會非常吃力。
二外?學科英語?學術英語?綜上所述,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英語基礎、未來的學業規劃來選擇孩子英語學習的內容、資源配置及模式。把英語當成第二外語來學,相信大部分家長已有切身體驗,這也是市場上常見的課程內容,學術英語對學生英文水平要求非常高,通常要求孩子英語達到母語水平為基礎再學習學術英語,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下家長不那麼熟悉的但對非母語學生來說至關重要的學科英語課。
首先,希望家長們都能明確一個概念:學習學科英語不僅僅是學習英語。學科英語包含了英語、數學、科學、社會學、音樂、藝術、歷史、地理等。學科英語課是把英語作為多個學科中的一門來學習,並用英語學習其它學科。再說得更直白一些,學科英語就是像英語母語國家的孩子一樣學習各個科目。
那麼,學習學科英語能為我們未來的學習甚至生活帶來什麼價值呢?
1. 增加了英語能力寬度和深度如果僅僅把英語當成外語來學習,往往只能形成孩子日常交流能力、基礎的英文寫作和閱讀能力,但無法形成多學科、跨學科交流及思維能力。學科英語包含了英語、數學、科學、社會學、音樂、藝術、歷史、地理等,還包括社會學、科學、批判性思維這些高考不涉及的學科,孩子用英語學習其它學科,除了獲得知識,還能獲得領域寬廣的英語表達能力。
2. 培養了孩子地道的英語思維
國內的學習往往更注重理論知識和考試記憶背誦,而西方的學習在操作能力、發散思維、創造力上更有優勢。在教授各個學科時所用到的教學方法也跟國內體系有明顯差異化,西方教學課堂廣泛採用主題式、項目制、探究式、現象式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式也促進了孩子思維方式的發展。
3. 滿足國內雙語國際學校及海外求學的升學需求,提前適應國外學校的課程體系,輕鬆接軌國際教育雖說國際教育不等於英語教育,但是大多數國際教育的內容是可以通過英語這門世界通用語言來學習的,而所有國際教育的底層知識都能被現有學科所涵蓋,因此從小學好學科英語無疑是孩子未來接軌國際教育的第一步。
4. 走出校園,走出華人圈,真正與國際學者無障礙交流雖然中文是世界上使用者最多的語音,但是出了華人圈,中文的使用度的確不如英文高,因此,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或者為了能和更多的國際友人進行學術交流,目前第一首選的語言還是英語。而學好英語的人也許可以流暢地與國際友人交談,但是論學術交流,還得是學好了學科英語的人。
由此看來,學科英語不單單作用於孩子的學校成績,更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英語表達能力和多學科思維的構建。相信許多家長看到這裡雖然明白了什麼是學科英語,也對學習學科英語的好處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內心還是會忍不住冒出一個疑問:真的有必要麼?
我的孩子在國際學校上學,平時就是用英語在學習所有科目,再另外花錢請外教來學習一樣的內容,有必要麼?
有必要。其實很好理解,小編舉個慄子:Jacob在國際小學讀四年級,但是數學成績一直不理想,於是Jacob媽媽想在校外給Jacob請個家教,此時,顯然一般補課機構的家教老師是不能滿足Jacob的數學需求的。除去課程內容不匹配、知識銜接不上等因素,一般的數學老師對數學術語的英文不熟悉、中國數學老師看不懂全英文數學教科書才是致命一擊。因此,請一位了解國外數學教育的老師來幫國際學校的孩子查缺補漏不僅有必要,甚至可以說是剛需。
我的孩子只是在普通的公立學校上學,請外教無非就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英語,讓孩子用英語學習其他學科,有必要麼?
有必要。如果你對英語的學習還只是停留在背單詞背句型背範文刷題,那你對英語,或者說你對語言的學習誤解太深了。英語作為語言,是我們打開新世界大門的工具。我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英語能學習更多知識,了解更多未知的領域。因此僅靠「背,練,刷」來學習的英語容易讓孩子們思維僵化,漸漸地喪失用英語去學習其他內容的能力,而藉助英語去了解更多其實才是我們學習英語的重要目的。
我的孩子才剛上小學,英語都還沒學得很紮實,還要用英語來學習其他學科,有必要麼?
有必要。其實學英語與用英語來學習其他學科並不衝突,在引導得當的情況下甚至會有相輔相成的奇妙效果。首先,學科英語的教材都是經過權威的專家團隊研發的,可以系統地為孩子構建知識體系,讓孩子對事物的認知更立體,而且經過多學科訓練下的孩子容易觸類旁通,聯想能力和知識整合能力都快人一步。其次,無論什麼知識都不是單一的,比如語言,任何一門語言都深受人文、歷史、社會、地理環境、甚至是網絡文化的影響,在北美,語言就常常和社會學(Social Studies)聯繫在一起學習,來看看美國學科英語教材《Spotlight on English(SOE)》裡也有體現,以G1第四單元為例:
△這一單元的主題是Staying Healthy(保持健康)
△一開始的Spotlight on Reading環節以一篇與健康生活相關的文章開始,有趣生動,又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即是導讀又是對閱讀理解的學習,包括生詞學習、閱讀策略、語法學習等。
在閱讀理解之後,讓學生對「Staying Healthy」有了一定的概念以後,再在健康生活這一主題上進步一展開。這部分的Spotlight on Language在給孩子拓展更多與健康相關的生詞和表達法的同時,也給孩子更多關於「健康」的定義。
△在打好語言基礎以後,SOE開始關注內容,而Spotlight on Content即我們學科英語的「學科」部分。Language Arts說得接地氣一點就是我們的「語文」。在語言這一學科部分會涉及閱讀材料、寫作練習、語法鞏固等,當然,都是與單元主題緊密相關的內容。
△Spotlight on Content - Math(數學)這一部分很巧妙地將場景設置成在市場購買健康食品,不僅訓練了孩子的計算能力,還教會孩子辨別貨幣,解決貨幣之間的換算等問題。
△Spotlight on Content – Social Studies(社會學)。中國學生對這一部分普遍感到比較陌生,可以粗淺地把社會學理解為人文、歷史、政治、社會關係的集合。這一部分通過高速孩子食物是怎樣從農場一步一步來到我們的餐桌上,在拓展孩子認知面的同時,更生動形象地向孩子們展示了「粒粒皆辛苦」。
△Spotlight on Content – Science(科學)通過水展示了物體的三種形態:氣態、固態、液態。
△Spotlight on Content – Music(音樂)訓練孩子的韻律感,充滿趣味。
△Spotlight on Content – Art(藝術)訓練孩子的美感。
△在Spotlight on Reading(閱讀)/Language(語言)/Content(內容,即學科)之後,SOE還設置了Impressions和Project環節,Impressions幫助孩子拓展全球視野,Project訓練孩子規劃事情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看到這裡,不得不誇一誇《Spotlight on English(SOE)》這本教材了,從幼兒園階段(GK)一直到小學六年級(G6),從5歲一直到12歲,不僅符合CCSS(美國新課標),還包含了所有學科的所有知識點,而且所有學科都被很好地融合在了一本書裡,堪稱學科英語界的全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