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術會議被指漸成雞肋 部分會議變身旅遊-學術會議 雞肋 旅遊...

2020-12-05 東方網

  近日參加的一次學術會議讓一名年輕的科技記者目瞪口呆。

  這是某部委舉行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開幕式上,足足一個多小時,各國代表輪番上陣,大讚頭天的晚宴菜譜,由於完全聽不到與學術相關的內容,許多與會者甚至選擇到外面喝咖啡。

  其實,如今的學術會議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嘈雜聲音。

  本世紀初,我國學術交流活動逐漸跨入繁榮期,每年舉行的學術會議數以千計,與之相伴的則是一些學術會議泥沙俱下,偏離學術會議的本義。

  天津大學一項專門針對經常參加學術會議的專家學者和學生的調查表明,只有38.89%被調查者對會議質量滿意,國內舉辦的國際會議質量相對較高,在很多人看來,國內的學術會議更是漸成「雞肋」。

  學術會議泛濫

  近十餘年來,我國學術交流跨入繁榮期,由此也難免伴隨著泥沙俱下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原校長饒子和院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感慨:如果所有在中國國內召開的「國際會議」的邀請函都接受的話,一年到頭恐怕不是在會場,就是在趕往會場的路上。

  「每天打開郵箱,最多的就是各類學術會議的邀請函。」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閔應驊也有著類似的經歷,初次接到國際會議的邀請函時還覺得有些了不得,現在他除了與專業相近的會看上一眼,其他的直接刪除。

  這些感慨的背後,是我國10餘年來學術會議的泛濫。

  有媒體報導,近年來,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包括國內會議和國際會議)逐年遞增,由2004年的2962次,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參加會議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達53.9萬人次。

  其中,國內學術會議數量不斷增加,從2003年的2146次,上升到2006年的2968次;參加會議人次也不斷擴大,由2003年的26.53萬人次上升到2006年的44.13萬人次。

  在我國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數量也在急劇上升。在一線城市大酒店門口, 「熱烈慶祝某某國際會議舉行」的炫目條幅更是隨處可見。

  武漢一位學者以中國科技會議在線上的數據做了專門統計:2006年為792次,2007年為1022次,2008年這一數字猛增到2165次,2009年突破了3000次,國際間的交流日趨頻繁。

  學術界,一個故事廣為流傳。

  幾年前,在青海省舉辦的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論壇上,主辦方特別邀請兩位「外國專家」演講。但這兩位「洋專家」的表現實在令人大跌眼鏡,其中一位是當地某大學的英語外教,對論壇主題並無研究,演講文章「借」自相識的老師;另一位「洋專家」原定下午發言,上午露臉後便不見人影。原來,這位「洋專家」一開始就要求只旁聽、不發言。

  這樣的故事並不少見,「國際」有時只是一件唬人的外衣。

  每次參會都會堅持到底的「老科研」閔應驊對此有著不少觀察,國內不少打著國際旗號的學術會議,名字又大又空而且長得神似,但質量並不高,有人弄個項目,扛起一個旗幟,若是請來了在國外工作的中國人就可算是第二國的,再拉幾個金髮碧眼的人捧場,就敢冠名「國際學術會議」了。

  學術會議「有研無討」

  領導和知名學者高高坐在主席臺上,哪有平等交流

  閔應驊研究員發現,不少學術會議還常常出現一些「有研無討」的怪現狀。

  怪現狀之一:開幕式熱鬧,學術分組會難找人。

  很多學術會議開幕式,都有學會秘書長、承辦大學的校長、專家委員會的領導參加。他們坐在主席臺上,面對著大家,講一番客套話,照完相就走了。

  有一次,閔應驊自己的一個博士有一場小組交流,他特意趕去觀摩,卻發現這個分會場只剩下10多人,而當天的大會與會人員數以千計。

  閔應驊感慨,「這哪是學術會議呀,分明是一場領導與群眾的見面會。」

  怪現狀之二:特邀報告一大堆,學術討論少。

  在閔應驊研究員看來,學術會議本來是討論學術的地方,現在國內的學術會議,特邀報告卻特別多,兩天的會議,報告甚至佔了兩個上午,實際上,常常是請幾個院士、名人瞎扯一通,大談「戰略」。

  怪現狀之三:真正的論文作者不報告,請學生代讀。

  好幾次,閔應驊在分組討論時提問,卻發現一旦將PPT上的內容展開,演講者常常支支吾吾,一問三不知,事後才明白,原來論文作者或指導老師常常不來參會,而是請一位師弟或者自己的學生代為宣讀論文。

  有著與閔應驊類似體驗的專家不在少數。

  武漢一所重點大學的張教授感慨,官員們一般在開幕式上露一面就走,不參加後面的學術研討,儘管有些學術研討內容很精彩。

  論資排輩的現象更是根深蒂固。

  張教授介紹,一些學術會議的安排上,報告人大多按照是否院士、名牌大學博導等身份排序,而不是報告的重要性、新穎性。有一次,一位學術大腕從資深研究的領域扯到別的話題,遠遠超過了規定時間,主持人也沒有勇氣去打斷,最後因為拖得時間太長,竟然連討論的時間都砍掉了,「一伙人直接去了餐廳」。

  在閔應驊看來,「領導和知名學者高高坐在主席臺上,這本身就和學術會議平等交流的初衷背道而馳」。

  曾在國外研究多年的閔應驊介紹,在國外,學術會議如果有地方官員會是一件荒唐的事情,會議中也沒有主席臺,只設立一個主持人席,即使是科學家裡的「大牛」,也與一般會議代表一樣,坐在臺下,認真聽會,參與交流和討論。

  學術會議變身集體旅遊?

  旅遊勝地成了一些與會人士的參會首選

  「會後安排港澳考察活動四天三晚,會後臺灣考察八天七晚……」這是年前一次學術會議邀請函上的附註。

  滑稽的,會議時間只有短短兩天,而開會地點甚至並不在港澳臺附近。

  事實上,這樣的信息百度搜索裡隨處可見。

  2009年7月,全國某行業儀器及其應用學術會議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附帶的會議指南中顯示,會議專門安排了青海湖和西藏兩條路線,會議時間只有一天,而在西藏路線旅遊中,包括了布達拉宮、大昭寺、拉薩最古老的街道——八角街,次日到林芝地區,單邊的行程就在六七個小時。

  學術會議還是集體旅遊?有人由此質疑。

  武漢大學一位教授親歷過這樣一幕:在海南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有些代表報到之後就不見人影,300人的大會開幕式快開始了,才有不到50人出現,主辦方一下著急了,緊急抽調一批學校的學生幹部湊數,讓領導講講話、記者拍拍照,勉強召開了一次學術研討會。

  而就在這位教授所在的分會場,原本應該是50人的規模,最後只來了3個人,一場學術交流只談了半個小時,大家都覺得沒意思,就草草收場加入到逛景點的隊伍裡去了。

  這位教授說,現在各種會議越來越多,除了少數全國性的學會主辦的會議外,會議質量的確很差:會議主題寬泛、參會人群複雜;多數人是為了旅遊而來,甚至有些人決定參會與否的理由是「這個地方去沒去過」;會議開到最後階段,只剩下比較老實的研究生和主辦單位的聽眾。

  旅遊成了這類學術會議的惟一主題。

  北京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專家坦承,這幾年,自己慢慢也養成了一個「壞毛病」,接到邀請函一般先看會議召開的地點,「好玩的地方是首選,反正大多數會議內容也好不到哪裡去。」

  有教授更是透露出其間一個潛規則:大城市安排起來方便,所以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會議最多。而如果會議規模小、會議內容不吸引人,組織者就會將會議地點安排到旅遊城市或者旅遊點。

  事實上,偏遠的地方,或者氣候適合的地方——冬天要下海南,夏天喜歡去海邊、內蒙古草原或者新疆,更受歡迎,「很多時候,一些知名教授甚至會在接受邀請時點名推薦到哪裡開會。」

  武漢大學分析化學專業的包蕾博士介紹,國際會議開會的地方有時候也會選擇相對風景好有特色的地方,畢竟開會真的是一個腦力極度消耗的過程,能偶爾放鬆一下也未嘗不可。

  她自己就有這樣的體會,在旅遊中,以放鬆的姿態和專家聊聊學術,一些在會議上還沒弄懂的問題也漸漸明晰,收穫還真不小,「最可怕的就是披著『學術會議』羊皮的『公費旅遊』狼。」

相關焦點

  • 【學術會議】第一屆全國極端力學學術會議通知
    經中國力學學會批准,第一屆全國極端力學學術會議定於2020年10月17-1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工業大學南山苑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力學學會女科技工作者專業委員會主辦,西北工業大學和北京大學承辦。會議研討和交流近年來國內外在極端力學方面的主要研究進展,進一步推動國內極端力學研究。
  • 可視化相關學術會議
    1 、IEEE VIS國際會議(1996-至今)可視化領域最具權威的國際性學術會議是IEEE VIS,由IEEE旗下的可視化和圖形技術專委會 (IEEE VGTC) 主辦,是CCF近年來會議錄用的長文(除了部分VAST論文),都發表在可視化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TVCG)上。TVCG是可視化領域最頂級期刊。每年第1期出版IEEE VIS會議錄用的長文。
  • 《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19》11月第2周會議推薦目錄
    在中國工程院、全國學會、地方科協等大力支持下,通過專家推薦、理事長把關、學會認證等推薦程序,《指南2019》最終彙編144家單位推薦的862個重要學術會議,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推薦的34個國內學術會議、6個國際會議,以及141家學會和2家學會聯合體推薦的691個國內會議、131個國際會議。
  • 學術會議舉辦詳細流程
    學術會議是一種以促進科學發展、學術交流、課題研究等學術性話題為主題的會議。學術會議一般都具有國際性、權威性、高知識性、高互動性等特點,其參會者一般為科學家、學者、教師等具有高學歷的研究人員。由於學術會議是一種交流的,互動的會議,因此參會者往往都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學術展板的形式展示出來,使得互動交流更加直觀、效果更好。因此,這種學術會議必須要非常嚴謹不容一絲差錯。下面就由尊義會議杭州活動策劃公司來詳細講講學術會議舉辦的流程。
  • 乾貨| 2019 AI 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一覽表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2017 -2018 年兩年間,AI 科技評論秉承「洞見學術前沿,連接產業未來」的宗旨,走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兩度親歷 10 餘個國際頂級學術會議,為大家帶來了一系列現場精彩報導。
  • 科學網—只投稿不用出席的國際學術會議算什麼
    >>>本期關鍵詞:偽國際學術會議 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會議乃是學者發布研究成果,增強人際交往與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 可是,近年來我們注意到一個怪現象:某些組織在國內所召集的國際學術會議,投稿者根本不用去開會,主辦者承諾會將投稿的論文收入會議論文集,並承諾會議論文集將被XX索引所收錄。不用說,被收錄的前提是:你得交銀子!交銀子本身倒沒什麼,在國內期刊發表文章經常也需要版面費的,不過,對於很多像樣的期刊來說,審稿通過了才讓作者交版面費。
  • 【會議通知】2021 • 第二屆中國細胞骨架前沿學術會議 第一輪通知
    【會議通知】2021 • 第二屆中國細胞骨架前沿學術會議 第一輪通知 2020-12-15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計算機領域頂級科學家、學術會議、期刊影響力排名(附國內排名)
    近日,Guide2Research 發布了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論文期刊、學術會議和科學家等內容的學術影響力排名。其排名根據 Google Scholar Metrics 的 H5-Index 和期刊影響力因子確定,並且我們可以根據計算機子領域、出版物、國家和關鍵字等條目尋找我們希望了解的影響力排行。
  • 參加學術會議需要進行哪些準備
    每個人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早期都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是否應該參加學術會議?隨即還會接踵而至一系列問題:我有哪些值得展示的東西?我是否可以直接介紹文獻綜述或者理論框架?還是說等我的案例研究有了初步結果再參加?也許最好先參加幾個研討會和研究生會議,獲得在同齡人面前演講的經驗,然後再參加高級學術會議?
  • 貴州醫科大學師生受邀參加國內及國際學術會議
    會議由國際暨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主辦,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承辦。此次大會特邀8位國內外知名專家作大會報告和前沿報告,240人作專題報告,共350餘篇英文摘要,設22個專題分論壇進行充分交流與討論,更有企業衛星會、學術衛星會、女科學家論壇、科研生涯規劃系列講座、產業化等特色論壇,以及牆報交流、生物物理高新技術展示等活動。
  • 會議通知|第三屆"城市遙感"學術研討會會議通知
    《測繪學報》構建與學術的橋梁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複製連結,關注《測繪學報》抖音!第三屆「城市遙感」學術研討會由中國測繪學會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理論與方法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
  • 第八屆晚清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被捲入世界的晚清中國暨戊戌變法120周年——第八屆晚清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戊戌時期康有為、梁啓超學術思想與政治思想的底色 黃興濤 強者的特權與弱者的話語
  • 第十二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12) 會議紀要
    第十二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12) 會議紀要 2019-11-26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十三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會議第二輪通知
    第十三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會議計劃於2020年10月16日~19日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行。專題投稿聯繫人:沈將華,電話:029-88494859,198296134343.博士生論壇徵稿及代號為了促進博士研究生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友誼,會議設立「爆炸力學博士生論壇」,向全國爆炸力學相關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含2020年畢業的博士生)徵集會議全文稿件,論文要求及模板與本次爆炸力學學術會議提供的會議論文要求和模板一致
  • 速邁精準超聲醫療學術會議在清華大學召開
    2018年4月21日由清華大學醫學院主辦,北京速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聚焦科技前沿,加速邁向未來---精準超聲醫療學術會議」在清華大學主樓後廳召開。清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清華大學教授、精密儀器與微技術專家周兆英)本屆學術會議的中心議題為
  • 會議通知 | 2020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術年會(第一號)
    ;(4)城市發展的韌性與城市群及都市圈建設;(5)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6)國土空間規劃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7)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地理學發展;(8)全域旅遊與旅遊業創新發展;(9)美麗中國建設與生態文明制度創新;(10)地緣政治格局與政治地理學發展;(11)人文地理學學術論文寫作技巧及編輯論壇
  •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2018年度全體會議舉行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2018年度全體會議舉行清華新聞網1月21日電(攝影 李派)1月18日上午,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2018年度全體會議在藝術博物館報告廳召開。校長邱勇出席會議。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薛其坤主持會議。學術委員會近30位委員出席會議。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11月6日,由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細胞出版社主辦的2019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系列活動——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在北京懷柔科學城開幕
  • 第十五屆全國物理力學學術會議
    來源:中國力學學會公眾號(ID:cstam1957)中國力學學會物理力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物理力學學術會議
  • 十佳影響力學術會議經驗交流會在京舉行
    光明網訊 9月26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19年十佳影響力學術會議經驗交流會」在北京科學中心舉行。北京力學學會、體育科學學會、北京石油學會、北京圖象圖形學會等多家學會代表參加交流,分享辦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