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由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細胞出版社主辦的2019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系列活動——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在北京懷柔科學城開幕。會議以「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為主題,邀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該領域的卓越科學家,就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兩個領域的全球最新科研進展,及其交叉演變出的新形勢進行了深入探討。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印春、北京市懷柔區區委書記戴彬彬出席會議並致開幕詞。出席會議的領導還有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鄭煥敏,北京市懷柔區委常委、副區長李志遂等。超過150位國內外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領域學者和科研帶頭人受邀參加了此次會議。
參會人員合影 細胞出版社供圖
專家指出,自早期的感知器問世和人工神經網絡設計取得初步進展以來,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就已緊密相聯。隨著這兩個領域的研究迅速展開,它們之間的交叉演變出了新的形式:神經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們正將機器學習算法應用於大數據分析,並提出有關大腦的新的研究問題;仿生計算力圖模擬大腦的能源效率和適應性;越來越多關於生物計算和人工計算之間相似之處的新想法和看法隨之出現;機器人技術和腦機接口的進步不斷挑戰著生物有機體與人造工具相交和協作的界限。
「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旨在促進來自這些不同領域專家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思想碰撞,圍繞計算機和認知領域的前沿科學進展,包括認知加工及分層計算、運動與實體、神經迴路構建、圖像處理與生物視覺、健康和疾病中的腦連接網絡,以及神經網絡中的學習、發展的自我組織等,科學家們將通過發表演講或互動討論的方式呈現關於會議主題的各種觀點。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麥戈文腦研究所神經科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主任James DiCarlo將發表題為「通過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協作,逆轉工程人類視覺智能」的演講。過去15年裡,他的團隊一直致力於深入了解大腦如何開發和執行其強大的神經元並用以表徵視覺對象,以及這種表徵如何構成感知、認知和行為的基礎。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學榮譽退休特聘教授蒲慕明也將受邀參加會議,並做題為「從自然到人工神經網絡的突觸可塑性」的學術報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外科學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工程與假肢中心聯合主任Edward Chang則將以「解碼人語言皮層」為主題,分享其關於人類高階神經功能的皮質機制,以及人類語言皮層詳細功能性結構研究的最新進展。
會議現場 細胞出版社供圖
此外,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傑出全球教授、紐約大學Swartz理論神經科學中心聯合主任汪曉京,魏茲曼科學研究所計算機科學教授Shimon Ullman,謝菲爾德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認知機器人技術教授Tony Prescott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領域的卓越科學家均到會做學術報告;會議的演講者也包括許多國內人工智慧與腦科學領域的科研帶頭人,如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共同主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羅敏敏,清華大學清華腦與智能實驗室和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宋森,以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武等。
劉印春在致辭中指出:「真誠希望此次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能為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們搭建碰撞學術思想的平臺,對人工智慧和腦科學學術前沿及未來發展進行充分探討。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科學家能夠來北京交流、合作、創業、發展。」
戴彬彬則表示:「懷柔將張開雙臂,熱忱歡迎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來這裡講學交流、開展科研活動,共同攻克事關人類前途命運、事關人民生活福祉的科技難題,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人工智慧與腦科學」是細胞出版社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戰略合作項目「前沿科學創新合作計劃」的首航大會。該合作計劃於2018年11月啟動,雙方將依託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平臺,通過合作舉辦多層次的學術活動,共同打造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機制,圍繞前沿科技發展趨勢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為北京市發展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和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持。
「與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合作對於細胞出版社來說意義重大,我們有著共同的願景和目標,通過整合雙方資源和專業領域的優勢,將加速合作目標的實現。我們將共同為科學家們在北京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聚集世界級的科研機構,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交流。」細胞出版社出版總監李統胤博士表示。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依託「前沿科學創新合作計劃」,細胞出版社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還將繼續推進雙方的戰略合作,舉辦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會議,以及針對科研領域人才培養的座談會。議題覆蓋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等全科學領域,力求滿足各個層級的科研需求。細胞出版社將利用旗下期刊高質量的內容資源、在國際學術界的高影響力及豐富的學術活動組織經驗,大力推進促成此次合作計劃豐碩成果的實現。
細胞出版社是國際知名的全科學領域學術出版社,於1974年創刊了全球生命科學領域旗艦期刊《細胞》,經過4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擁有近50本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涉及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及地球科學等領域。細胞出版社匯集國際高水平學術資源,各期刊編委會及作者均為國際學術界各學科領域的領軍科學家,其中不乏諾貝爾獎獲得者。細胞出版社與中國的合作一直非常緊密,且在最近擴大了中國的編輯團隊,旨在進一步增強與中國科研界的溝通與交流。2018年,共有423篇以中國內地機構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高水平科研論文發表在細胞出版社旗下研究類期刊上。
「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由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神經學旗艦期刊《神經元》,及綜述性期刊《神經學趨勢》作為學術主辦方牽頭組織。大會成果還將被整理成學術報告,作為《神經元》專刊出版。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