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隨著觀測視角的拓展和分析計算手段的進步,今天的地球科學已經上升到「系統科學」的高度。從前為了現象描述而越分越細的地球科學,如今又回過頭來形成「地球系統科學」。
不辦開幕式、不設主席臺、院士與研究生平起平坐,7大主題、25個專題、以「漢語」作大幅度的跨學科深度交流……7月4日,為期3天的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大氣、海洋、行星、地質、化學、生物科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千餘名華人學者齊聚一堂,共話當前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難點,會場清新會風、濃濃的學術氣息給人印象深刻。
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丁仲禮為大會學術委員會主任。
大會由中國大洋發現計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國際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
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表示,國際地球科學的主旋律已經發生轉變,「探索機理」成了主線,匯總全球資料、跨越時間尺度的新型成果紛紛呈現,即便是地方性的研究,也帶有「局部著手,全球著眼」的特色。
他指出,我國的地球科學研究亟待轉型、創新,需要向學科的核心問題進軍。地球科學的基礎研究應當兩條腿走路,要超越「描述發現」層面,進入「系統科學、機理探索」的層面上來,以最終揭示地球系統演化、運行機理的真諦。地球科學的研究途徑要轉型,要轉變研究方法和學術思路,要宏觀著眼、微觀入手,立足腳下、放眼宇宙,不但要追求大目標、爭論大問題,而且能夠將數據與數值模擬相結合,穿越圈層、橫跨時空。自2010年以來每兩年一屆的地球系統科學大會,體現了「古今結合、海陸結合、科學和技術結合」的大方向,是促進我國地球科學轉型的舉措之一。
汪品先表示,「地球系統科學」尤其需要科學家面對面的交流、跨學科的學術討論,而打造以「漢語」為載體的國內學術交流平臺,可為促進大幅度的跨學科交流服務。大量使用展板形式,也是鼓勵與會者展開熱烈討論。會議保持務實、平等的傳統:不設開幕式,沒有掛名的虛職,歷屆大會報告人不重複,專題分會場上院士和研究生的報告一樣限15分鐘,務求形成平等討論的活躍氣氛。
大會設置了「生物演變與環境」「海洋與氣候」「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深部過程與行星循環」「深海資源與技術」「地球系統動力學」及「科學、教育與文化」七大主題,下設有25個專題。這些專題的設置採用「科學家自由申請、大會學術委員會綜合確定」的原則,每個專題由2至5位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召集。共有6個大會特邀報告、354個口頭專題報告、316個展板報告,報告內容涉及季風降水、載人深潛、人類演化、生態系統與氣候協同演化、海洋儲碳機制、南海構造成因、尋找宜居行星等諸多地球科學熱點議題。
大會還發揮其科普教育功能,首次新增「科學、教育與文化」主題,來自一線的科學家和新聞工作者共話海洋科學的普及與傳播,還有滬上多所中學的教師們共同探討當前中學地球科學教育的路徑與策略。
記者了解到,大會另一個傳統是大信息量的交流。會議開幕首日晚上,將組織發布有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進展的重要信息,包括克拉通破壞及其地球動力學意義、灰霾和大氣複合汙染重大研究計劃、大洋鑽探和南海深部計劃等。會議結束時將舉行以「中國地球系統科學展望」為主題的大會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