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滬舉行 致力推動中國地球科學轉型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 主辦方供圖。 許婧 攝

中新網上海7月2日電 (黃艾嬌 許婧)「中國的地球科學面臨著轉型,從『原料輸出型』向『深加工型』轉變,轉型的結果將決定今後至少數十年內中國地球科學的命運。」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2日在上海參加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時如是說。

1500餘名專家學者,來自中國180餘家單位,34個專題、逾千篇論文摘要、每天9個分會場同時開講,不設主席臺、不辦開幕式,青年學者與院士平起平坐……當天,為期3天的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會場內濃鬱學風撲面而來。

1500餘名專家學者在上海參加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 主辦方供圖。 許婧 攝

會議由中國大洋發現計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和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中科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擔任會議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陳駿,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翦知湣,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原總地質師朱偉林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汪品先表示,環顧世界,地球科學正在整體進入轉型期,從學科越分越細的現象描述,提升到集成整合、探索機理的系統科學新高度。其中,海洋科學的立足點正在從海岸、海面轉入大洋深處,從海洋內部研究海洋。希望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能夠通過踏實的跨學科交流,推動中國地球科學的轉型,加快向創新型國家邁進。

汪品先說,地球系統科學作為學術上的新方向,已經從二十年前的星星火苗燃成燎原之勢,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即可作證。2010年,「第一屆深海研究與地球系統科學學術研討會」由中國大洋鑽探學術委員會發起,其目的在於促進跨學科交流,加強深海研究的輻射效應,衝破古今、海陸之間的界限,吸引更多科學家關注深海,擴大中國深海研究的學術隊伍。自2014年更名為「地球系統科學大會」以來,不僅會議的學科範圍和人員規模都有急劇增長,更重要的是會議性質的演變。大會正在從原來深海與陸地相結合的交流場所,拓展為研究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交流平臺,成為一列跨學科交流的專車,並已形成了自身的風格和傳統。

為期3天的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 主辦方供圖。 許婧 攝

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是同濟大學海洋學科著力打造的重要學術交流平臺,兩年一屆,已連續舉辦五屆,參會人員的規模和會議的學術影響力在不斷擴大。大會的目標在於促進學科交叉,橫跨圈層、穿越時空,推動海陸結合、古今結合、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結合、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在當前我國地球科學、尤其是海洋科學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大會的宗旨在於打造「陸地走向海洋、海洋結合陸地」的交流平臺。

本屆大會設有生物與環境演變、海洋與氣候、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深部過程與行星循環、深海資源與地質災害、科普和教育等六大主題,主題下分設34個專題,每天有9個分會場同時展開熱烈的學術交流。大會邀請了地球科學領域知名科學家作大會特邀報告;還特別設置了「青年學者論壇」環節,邀請10位優秀青年學者在大會上作報告。

會議的形式也在不斷創新。此次大會特別設置了「地球系統科學進課堂」「海洋碳循環」等圓桌會議。大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合作,組織專題突出顯示該研究計劃執行八年來的學科交叉前沿成果。「地球系統科學進課堂」圓桌會上將要介紹南京大學等高校的教學經驗,還將討論同濟大學的新教材《地球系統與演變》。此書是汪品先院士等基於20年課堂與科研實踐、歷時三年編寫而成。出版此書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正本清源,展示出「地球系統科學」是整合各種學科、探索地球圈層相互作用,將地球作為一個完整系統來研究的學問。

信息量大一直是地球系統科學大會的特色。大會除舉辦白天的口頭報告和展板報告外,還在晚上組織專門的信息發布會,邀請地球科學領域有關重大研究計劃來發布信息。本屆會議邀請了中科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教授介紹剛剛完鑽的松遼盆地國際大陸鑽探項目,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研究中心「克拉通破壞與陸地生物演化」,同濟大學翦知湣教授介紹中國大洋發現計劃最新進展和規劃。此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也在晚上組織集成討論會,南海大計劃進入全面衝刺階段。

2018年正值國際大洋鑽探五十年、中國大洋鑽探二十年,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部過程與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的收官之年,本屆會議還特別開闢了專題展覽,設置中國大洋鑽探二十年成就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集成成果展、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展等;今年5月剛剛結束的南海深部計劃無人遙控深潛航次和西沙載人深潛航次的最新圖片和影像也在會上展出;此外還有南海海底高解析度地形展、海馬冷泉等特色展覽。(完)

相關焦點

  • 國內1500餘名學者齊聚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致力於推動我國地球...
    國內1500餘名學者齊聚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致力於推動我國地球科學轉型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8-07-03  瀏覽: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不辦開幕式、不設主席臺、院士與研究生平起平坐,7大主題、25個專題、以「漢語」作大幅度的跨學科深度交流……7月4日,為期3天的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大氣、海洋、行星、地質、化學、生物科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千餘名華人學者齊聚一堂,共話當前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難點,會場清新會風、濃濃的學術氣息給人印象深刻。
  • 科學網—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召開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黃艾嬌)1500餘名專家學者,來自國內180餘家單位,34個專題、逾千篇論文摘要、每天9個分會場同時開講,不設主席臺、不辦開幕式,青年學者與院士平起平坐……7月2日,為期3天的第五屆
  • 千餘學者滬上聚焦地球系統科學 學科交叉成為主角
    原標題:千餘學者滬上聚焦地球系統科學   7月2日,「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千餘名海內外華人學者參加研討。   這次大會強調「回歸學術本位」,沒有開幕式,不設主席臺。與會者不論頭銜一律平等,出席大會的17位院士和學生一起參加討論,一樣在分組會上作報告。
  • 海內外千餘名華人學者共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
    不舉行開幕式,不設主席臺,院士與青年學子一視同仁,純學術、重交流,用中文表達國際前沿科學;7大主題,19個專題,近600個會議報告,千餘名海內外華人學者,164個境內外單位,大跨度的學科交叉……7月2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光大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來自大氣、海洋、地質、生物、行星科學等多學科的專家學者齊聚
  • 專家為「地球系統科學」正名
    科技日報上海7月3日電(黃艾嬌 記者王春)7月2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光大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來自大氣、海洋、地質、生物、行星科學等多學科的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共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問題,展望地球系統科學未來發展前景。  大會的吸引力首先緣於其新穎的主題—「地球系統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是不是各門地球科學加起來?
  • 第19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在青島舉行
    本站訊第19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2012年學術年會於2012年11月7日-10日在青島黃海飯店舉行。首屆中芬大氣環境會議也同期召開。  大會邀請了王文興、唐孝炎、郝吉明、孟偉、江桂斌等5位院士作大會報告。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會見了有關專家,並進行了深入交流。副校長於宜法出席大會開幕式,並致歡迎辭。
  • 第一屆泛歐亞科學實驗計劃科學大會在芬蘭召開
    (PEEX)科學大會暨第五次PEEX會議在芬蘭赫爾辛基召開。    2月10日至13日,第一屆泛歐亞科學實驗計劃(PEEX)科學大會暨第五次PEEX會議在芬蘭赫爾辛基召開。會議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主辦,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俄羅斯空間監測研究所、國際歐亞科學院、陸地生態系統與大氣過程綜合研究計劃、芬蘭氣象研究所等12家機構協辦。
  • 第四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10月26至28日舉行。 據悉,廣州能源所聯合承辦的大會能源專場設六個分會場,分別聚焦地熱能技術、地熱能生命周期評估、可持續儲能技術、港口和能源樞紐、聯合國發展目標(SDG)推進,重點關注能源轉型背景下能源綜合技術的創新及挑戰,聚焦能源領域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及能力建設,與世界分享中國科技創新成果和經驗。
  • 清華浪潮計算地球科學獎推動中國首獲戈登貝爾獎—新聞—科學網
    在剛剛結束的全球超算大會SC16上,「千萬核可擴展全球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代表中國應用首獲全球超算應用的最高獎項「戈登貝爾獎」,實現了中國在此獎項上歷史性的突破
  • 汪品先院士《地球系統與演變》出版面世—新聞—科學網
    據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消息,汪品先院士等所著的《地球系統與演變》一書日前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6月底已面向全國發行。
  • 第五屆全國儲能科學與技術大會 – 中國武漢
    世界領先的原子力顯微鏡製造商帕克股份有限公司將於2018年10月26日到10月28日參加由中國化工學會儲能工程專業委員會和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儲能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五屆全國儲能科學與技術大會 關於全國儲能科學與技術大會:  中國化工學會儲能工程專委
  • 【宇宙廣播】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今天正式開幕!
    【宇宙廣播】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今天正式開幕!科幻不全是幻想往往交織著既有的科學事實預見的科學未來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今天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正式開幕!
  • 第三屆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大會召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4日訊(記者陳發明 通訊員馬睿君)8月23日,第三屆「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大會」在蘭州大學召開。此次大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中國委員會(CNC-IUGG)與中國科學院地學部聯合主辦,蘭州大學承辦。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的系統科學與地球系統的科學
    地球系統的科學與地球的系統科學不同,地球系統的科學基本上就是傳統的地球科學,但更強調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圖1左)。傳統上,雖然也強調各種地球系統之間的聯繫,總體上還是將它們看作是相互割裂的系統,沒有建立各種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繫。換句話說,傳統地球科學將地球系統劃分成一系列相互割裂的子系統,分別研究各子系統的行為。
  • 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舉行
    本站訊(通訊員 王珊珊)這是天大與地球的「關鍵對話」,這是倡導生態文明的學術盛會。5月13-14日,來自國內外數十家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相聚津城,以「表層地球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為主題的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正式開幕。
  • 2020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暨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36屆學術...
    2020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暨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36屆學術年會隆重舉辦 2020-10-20 0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共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第一次黨員大會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劉波)11月20日,中共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第一次黨員大會在衛津路校區科學圖書館二層報告廳舉行。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趙美蓉出席大會。地科院院長劉叢強院士、黨委書記徐延平、教職工黨員、學生黨員參加會議。大會由院長助理李曉東主持。
  • 培育好奇心土壤 第五屆中國科幻大會力促科幻電影發展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從日前舉辦的中國科協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五屆中國科幻大會將於11月1日至2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期間,中國科協將出臺一系列舉措,推動中國科幻電影發展,加大對科幻產業發展的精準支持力度。「好奇心是探索科學奧秘的源動力,也是科學發現之母。
  • 第五屆亞太地區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2018年10月15日至17日,第五屆亞太地區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年大會(The 5th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 Luminescence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Dating,APLED5)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