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 主辦方供圖。 許婧 攝
中新網上海7月2日電 (黃艾嬌 許婧)「中國的地球科學面臨著轉型,從『原料輸出型』向『深加工型』轉變,轉型的結果將決定今後至少數十年內中國地球科學的命運。」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2日在上海參加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時如是說。
1500餘名專家學者,來自中國180餘家單位,34個專題、逾千篇論文摘要、每天9個分會場同時開講,不設主席臺、不辦開幕式,青年學者與院士平起平坐……當天,為期3天的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會場內濃鬱學風撲面而來。
1500餘名專家學者在上海參加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 主辦方供圖。 許婧 攝
會議由中國大洋發現計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和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中科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擔任會議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陳駿,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翦知湣,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原總地質師朱偉林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汪品先表示,環顧世界,地球科學正在整體進入轉型期,從學科越分越細的現象描述,提升到集成整合、探索機理的系統科學新高度。其中,海洋科學的立足點正在從海岸、海面轉入大洋深處,從海洋內部研究海洋。希望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能夠通過踏實的跨學科交流,推動中國地球科學的轉型,加快向創新型國家邁進。
汪品先說,地球系統科學作為學術上的新方向,已經從二十年前的星星火苗燃成燎原之勢,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即可作證。2010年,「第一屆深海研究與地球系統科學學術研討會」由中國大洋鑽探學術委員會發起,其目的在於促進跨學科交流,加強深海研究的輻射效應,衝破古今、海陸之間的界限,吸引更多科學家關注深海,擴大中國深海研究的學術隊伍。自2014年更名為「地球系統科學大會」以來,不僅會議的學科範圍和人員規模都有急劇增長,更重要的是會議性質的演變。大會正在從原來深海與陸地相結合的交流場所,拓展為研究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交流平臺,成為一列跨學科交流的專車,並已形成了自身的風格和傳統。
為期3天的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 主辦方供圖。 許婧 攝
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是同濟大學海洋學科著力打造的重要學術交流平臺,兩年一屆,已連續舉辦五屆,參會人員的規模和會議的學術影響力在不斷擴大。大會的目標在於促進學科交叉,橫跨圈層、穿越時空,推動海陸結合、古今結合、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結合、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在當前我國地球科學、尤其是海洋科學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大會的宗旨在於打造「陸地走向海洋、海洋結合陸地」的交流平臺。
本屆大會設有生物與環境演變、海洋與氣候、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深部過程與行星循環、深海資源與地質災害、科普和教育等六大主題,主題下分設34個專題,每天有9個分會場同時展開熱烈的學術交流。大會邀請了地球科學領域知名科學家作大會特邀報告;還特別設置了「青年學者論壇」環節,邀請10位優秀青年學者在大會上作報告。
會議的形式也在不斷創新。此次大會特別設置了「地球系統科學進課堂」「海洋碳循環」等圓桌會議。大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合作,組織專題突出顯示該研究計劃執行八年來的學科交叉前沿成果。「地球系統科學進課堂」圓桌會上將要介紹南京大學等高校的教學經驗,還將討論同濟大學的新教材《地球系統與演變》。此書是汪品先院士等基於20年課堂與科研實踐、歷時三年編寫而成。出版此書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正本清源,展示出「地球系統科學」是整合各種學科、探索地球圈層相互作用,將地球作為一個完整系統來研究的學問。
信息量大一直是地球系統科學大會的特色。大會除舉辦白天的口頭報告和展板報告外,還在晚上組織專門的信息發布會,邀請地球科學領域有關重大研究計劃來發布信息。本屆會議邀請了中科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教授介紹剛剛完鑽的松遼盆地國際大陸鑽探項目,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研究中心「克拉通破壞與陸地生物演化」,同濟大學翦知湣教授介紹中國大洋發現計劃最新進展和規劃。此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也在晚上組織集成討論會,南海大計劃進入全面衝刺階段。
2018年正值國際大洋鑽探五十年、中國大洋鑽探二十年,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部過程與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的收官之年,本屆會議還特別開闢了專題展覽,設置中國大洋鑽探二十年成就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集成成果展、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展等;今年5月剛剛結束的南海深部計劃無人遙控深潛航次和西沙載人深潛航次的最新圖片和影像也在會上展出;此外還有南海海底高解析度地形展、海馬冷泉等特色展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