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地球系統與演變》出版面世—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據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消息,汪品先院士等所著的《地球系統與演變》一書日前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6月底已面向全國發行。

本書由汪品先院士等執筆,內容來自二十年教學及科研實踐,花費三年時間撰寫完成,並經多位國內外相關領域的院士和知名專家審閱。全書內容共十二章,前五章介紹各圈層的構成與來歷,後五章討論不同時間尺度的地球系統演變,最後兩章介紹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全書以圈層間相互作用為主題,重點突出機理追究和問題探討,不以灌輸知識為目的。

本書作者汪品先院士在前言中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因關乎人類生存環境,全球變化學術研究發展呈如火如荼之勢,進而催生了「地球系統科學」新領域。然而,新方向雖頗受國內外重視,但難免闡述各異,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編印此書一是想宣傳地球系統科學理念,為促進我國地球科學的轉型略盡綿力;二是為教材正本清源,展示該學科探索圈層相互作用之本質。

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地球系統進課堂」圓桌會議上,多位院士專家在發言中提到本書並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書在「圈層動力過程整合」上提出了新的思路,特別在「固體-流體圈層」和「跨時間尺度」的過程整合上拋出了具有新意的看法,必將推動我國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汪品先院士:探索南海深部的回顧與展望 | 地球科學前沿論壇
    中文出版信息:汪品先, 翦知湣. 2019.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49(10): 1590-1606英文出版信息:Wang P X, Jian Z M. 2019. Exploring the deep South China Sea: Retrospects and prospects.
  •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入駐抖音 他是中國最大年齡「深潛院士」
    「大家好,我是汪品先,同濟大學教授,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今天起我就正式入駐抖音。人類對於海底的了解還不如月球的背面,海洋到了200米以下,海水都變成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因此它就神秘......。」汪品先,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 八旬院士汪品先 深海「勇士」的慷慨和小氣
    早在1991年,汪品先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院士。人生中,他已經功成名就,原本可以急流勇退,享受含飴弄孫的幸福晚年生活,但他執著地選擇與科學為伴。他的老伴孫湘君,則選擇在辦公室裡與他為伴。  在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的辦公室極為普通。一排書櫥佔滿了一面牆,堆滿了資料的書桌中間擺放著一個桌上型電腦。
  • 科學網—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召開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黃艾嬌)1500餘名專家學者,來自國內180餘家單位,34個專題、逾千篇論文摘要、每天9個分會場同時開講,不設主席臺、不辦開幕式,青年學者與院士平起平坐……7月2日,為期3天的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拉開帷幕。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滬舉行 致力推動中國地球科學轉型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2日在上海參加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時如是說。1500餘名專家學者,來自中國180餘家單位,34個專題、逾千篇論文摘要、每天9個分會場同時開講,不設主席臺、不辦開幕式,青年學者與院士平起平坐……當天,為期3天的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會場內濃鬱學風撲面而來。
  • 汪品先,演繹科考版「老人與海」
    今年6月1日下午,《環球人物》記者在同濟大學海洋樓見到汪品先時,老人朗聲笑道。汪品先是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今年,我國自主研製的「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深潛器投入實驗,汪品先親自下潛並觀察採樣長逾8小時。他探索大洋近40年,從沒想到,在過了退休年齡20年後,迎來了科研事業上的重大突破。
  • 國內1500餘名學者齊聚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致力於推動我國地球...
    國內1500餘名學者齊聚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致力於推動我國地球科學轉型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8-07-03  瀏覽:
  • 汪品先院士: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
    (新華組稿·達爾文誕辰200周年)汪品先院士: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新華網上海2月11日電(記者楊金志、張建松)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學系教授汪品先最近表示,近30年來隨著深海生物科研的不斷深入,科學界有看法認為: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
  •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出版—新聞—科學網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邢福武等主編的《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 走出地球系統科學誤區 拓寬空間時間視野
    「國內對地球系統科學的認識存在一些誤解。」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認為,應走出地球系統科學誤區,拓寬空間時間視野。  汪品先認為,「各門地球科學加起來,就成為地球系統科學」是最常見的一種誤解。在多年來通行的教科書中,很多將「地球系統科學」認為是地球科學各個分支的濃縮。把各個學科放在一起,無疑是件大好事,但這並不是現在所說的地球系統科學。地球系統科學不能光靠加法。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科普圖書《探索太陽能的奧秘》將出版發行 —新聞—科學網
    7月15日,由零碳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保定實驗學校和英利集團聯合編寫的科普圖書——《探索太陽能的奧秘》,在河北保定舉行出版籤約儀式。
  • 《香港植物志》第一卷英文版出版面世
    由華南植物園及香港植物標本室(Hong Kong Herbarium)共同合作主編的《香港植物志》(第一卷)英文版,於4月9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書店(www.bookstore.gov.hk)出版發行。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上線—新聞—科學網
    1月20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與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合作的開放獲取期刊《衛星導航(英文)》(Satellite Navigation)正式上線出版
  • 海內外千餘名華人學者共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
    ,共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問題,展望地球系統科學未來發展前景。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是不是「各門地球科學加起來,就成為地球系統科學」?「這是對地球系統科學最常見的一種誤解,地球系統科學不能光靠做加法。」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全力打造國家海洋實驗室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南沙區常務副區長謝明致辭。
  • 千餘學者滬上聚焦地球系統科學 學科交叉成為主角
    原標題:千餘學者滬上聚焦地球系統科學   7月2日,「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千餘名海內外華人學者參加研討。   這次大會強調「回歸學術本位」,沒有開幕式,不設主席臺。與會者不論頭銜一律平等,出席大會的17位院士和學生一起參加討論,一樣在分組會上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