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探索南海深部的回顧與展望 | 地球科學前沿論壇

2020-11-23 網易新聞

2020-11-23 08:41:07 來源: 賽傑奧

舉報

  

  中文出版信息:汪品先, 翦知湣. 2019. 探索南海深部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49(10): 1590-1606
英文出版信息:Wang P X, Jian Z M. 2019. Exploring the deep South China Sea: Retrospects and prospect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2(10): 1473-1488

  汪品先院士 | 相關著作

  《地球系統與演變》

  汪品先 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6

  ISBN 978-7-03-057604-0

  三十年來「全球變化」的研究,把地球科學推上了一個新臺階。地球上的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連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甚至地球內部和表層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也在影響著人類享用的環境與資源,而這就是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對象。本書是在二十年教學科研實踐基礎上編寫而成,前五章介紹各圈層的構成與來歷,後五章討論不同時間尺度的地球系統演變,最後兩章介紹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全書以圈層間相互作用為主題,重點突出機理追究和問題探討,不以灌輸知識為目的。全書版面活躍、形式新穎,各章均配有內容提要和思考題,適於地球科學各學科作研究生輔助教材使用;同時儘量反映國內外研究的最新進展,提供千餘篇文獻供讀者追索,適於地球科學工作者或者關心環境變化的讀者,用作拓寬知識領域、激活研究思路的參考書。

  (本文編輯:劉四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八旬院士汪品先 深海「勇士」的慷慨和小氣
    但在6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汪品先卻始終保持著一顆珍貴的好奇之心、旺盛的求知之心。雖已是耄耋之年,絲毫不減追求地球科學奧秘的執著與熱情。  早在1991年,汪品先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院士。人生中,他已經功成名就,原本可以急流勇退,享受含飴弄孫的幸福晚年生活,但他執著地選擇與科學為伴。他的老伴孫湘君,則選擇在辦公室裡與他為伴。  在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的辦公室極為普通。一排書櫥佔滿了一面牆,堆滿了資料的書桌中間擺放著一個桌上型電腦。
  • 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滬舉行 致力推動中國地球科學轉型
    中科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擔任會議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陳駿,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翦知湣,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原總地質師朱偉林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汪品先表示,環顧世界,地球科學正在整體進入轉型期,從學科越分越細的現象描述,提升到集成整合、探索機理的系統科學新高度。
  • 科學網—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召開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黃艾嬌)1500餘名專家學者,來自國內180餘家單位,34個專題、逾千篇論文摘要、每天9個分會場同時開講,不設主席臺、不辦開幕式,青年學者與院士平起平坐……7月2日,為期3天的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拉開帷幕。
  • 海內外千餘名華人學者共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
    不舉行開幕式,不設主席臺,院士與青年學子一視同仁,純學術、重交流,用中文表達國際前沿科學;7大主題,19個專題,近600個會議報告,千餘名海內外華人學者,164個境內外單位,大跨度的學科交叉……7月2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光大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來自大氣、海洋、地質、生物、行星科學等多學科的專家學者齊聚
  • 諸多「南海之謎」正在揭開神秘面紗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怎麼形成、年齡多少……汪品先院士在「南海深部計劃」成果匯報會上解「謎」南海——全球最大的邊緣海、我國最重要的深海區,浩瀚無際的海水之下,深藏了多少科學之謎?歷時8年,來自全國32個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參與,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簡稱「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入駐抖音 他是中國最大年齡「深潛院士」
    「大家好,我是汪品先,同濟大學教授,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今天起我就正式入駐抖音。人類對於海底的了解還不如月球的背面,海洋到了200米以下,海水都變成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因此它就神秘......。」汪品先,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 國內1500餘名學者齊聚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致力於推動我國地球...
    中科院院士、我校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表示,環顧世界,地球科學正在整體進入轉型期,從學科越分越細的現象描述,提升到集成整合、探索機理的系統科學新高度。此次大會特別設置了「地球系統科學進課堂」「海洋碳循環」等圓桌會議。大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合作,組織專題突出顯示該研究計劃執行八年來的學科交叉前沿成果。「地球系統科學進課堂」圓桌會上將要介紹南京大學等高校的教學經驗,還將討論我校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的新教材《地球系統與演變》。此書是汪品先院士等基於20年課堂與科研實踐、歷時三年編寫而成。
  • 汪品先,演繹科考版「老人與海」
    今年6月1日下午,《環球人物》記者在同濟大學海洋樓見到汪品先時,老人朗聲笑道。汪品先是我國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今年,我國自主研製的「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深潛器投入實驗,汪品先親自下潛並觀察採樣長逾8小時。他探索大洋近40年,從沒想到,在過了退休年齡20年後,迎來了科研事業上的重大突破。
  • 專家為「地球系統科學」正名
    科技日報上海7月3日電(黃艾嬌 記者王春)7月2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光大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來自大氣、海洋、地質、生物、行星科學等多學科的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共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問題,展望地球系統科學未來發展前景。  大會的吸引力首先緣於其新穎的主題—「地球系統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是不是各門地球科學加起來?
  • 汪品先院士《地球系統與演變》出版面世—新聞—科學網
    據第五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消息,汪品先院士等所著的《地球系統與演變》一書日前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6月底已面向全國發行。
  • 我國鑽探南海洋殼成功!獲取蘊含南海形成秘密的玄武巖
    今天下午舉行的大洋鑽探50年報告會暨專著首發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帶來一個好消息:正在南海北部深海區進行的大洋鑽探航次取得成功,在深度近3900米的海底,已在海底以下鑽到1600多米深度,獲取了一批極富科學價值的玄武巖巖芯。
  • 千餘學者滬上聚焦地球系統科學 學科交叉成為主角
    原標題:千餘學者滬上聚焦地球系統科學   7月2日,「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千餘名海內外華人學者參加研討。   這次大會強調「回歸學術本位」,沒有開幕式,不設主席臺。與會者不論頭銜一律平等,出席大會的17位院士和學生一起參加討論,一樣在分組會上作報告。
  • 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八年探索「南海深部計劃」,提出新概念有力地...
    汪品先,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深海科學的發展,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微體古生物與古海洋學。  立足西太平洋,探索學術新方向  「南海深部計劃」的8年探索,取得了眾多的科學成績,其中具有顯著突破性的進展就是以下3項:深海盆水體的洋陸相互作用、深海盆形成的板緣張烈機制和氣候演變的低緯驅動。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巖石圈「脫碳換骨」的秘密
    「中國南海中可能會有地球上最迷人的地質記錄。」法國古海洋學家卡羅?拉伊的這一判斷勾起了無數科學家對南海的嚮往。 三年前的這個時候,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特聘研究員林間正在「決心號」上主持第二次南海大洋鑽探,而在千裡之外的上海,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則和幾位科學家討論著下一次南海大洋鑽探的建議書。
  •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在14日召開的「南海深部計劃」成果匯報會上介紹,8年來,該計劃共立項60個(重點51項,培育9項),通過對南海深部進行系統觀測,取得了一系列新發現;我國科學家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學問題上,提出了挑戰傳統認識的新觀點,取得了南海深部研究的科學主導權。南海是全球最大的邊緣海,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深海區。
  •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壽基因的秘密或許就藏在深海裡
    深海藏著很多奧秘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深海?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連續觀測採樣
  • 入地篇:深入地球深部的望遠鏡
    在了解科學鑽探--深入地球深部的望遠鏡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地球相關知識。NO1. 地球由哪些圈層構成?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汪品先院士等提出了大洋鑽探建議書「東亞季風歷史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影響」,作為ODP第184航次,於1999年春天在南海順利實施。作為中國海的首次大洋鑽探,184航次是根據中國學者的思路、在中國學者主持下、以中國人佔優勢的情況下實現,無疑是我國地球科學界的一大勝利,標誌著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 汪品先院士:中國深海研究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1990年代以前的南海,就是這樣。南海的淺海陸架早已經開發利用,1950 年代漁民就發現了油苗,1970年代開始鑽探石油,但都是在大陸架上。南海的深海探索1990 年代方才開始,至今只有20多年歷史。
  • 走出地球系統科學誤區 拓寬空間時間視野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  全球變化作為科學問題,是在20世紀80年代追蹤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的去處時提出的,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當年的範圍,變為探索地球表層系統運作模式的「地球系統科學」,也帶來了我國地球科學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