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三大夢想?入地篇:深入地球深部的望遠鏡

2020-08-28 佛系苗姑姑

在了解科學鑽探--深入地球深部的望遠鏡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地球相關知識。

NO1. 地球由哪些圈層構成?

人類藉助地震波來研究地球的組成,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總體上是隨著深度而遞增變化的,但是其中出現了兩個明顯的波速不連續界面,它們是莫霍面古登堡面,因此地球的內部結構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分界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那麼地殼有多厚呢,根據地震波速度測算,大陸地殼平均厚度大約為33公裡,大洋地殼的平均厚度是7公裡,地殼整體平均厚度是17公裡。

內部圈層:地殼、地幔、地核

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NO2. 大洋鑽探的歷史及成就:

科學鑽探的開始——&34;計劃。美國的莫霍面鑽探計劃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鑽探計劃。它的目的是要鑽透莫霍面,揭開地殼下面地幔的秘密,實現地學研究的重大突破。

該計劃首先於1961年3-4月在墨西哥西岸瓜達盧佩海灣實施了5口鑽井,最深的井從水深3566米的洋底向下鑽井183米,其中前170米為中新世的沉積物,向下則為玄武巖,這是人類首次從洋底用鑽探方法獲取的玄武巖樣品。但是由於實施該計劃技術難度大且費用高昂,1966年8月美國國會投票否決了對該計劃的撥款預算,計劃宣告終止。該計劃雖然中途夭折,但對於地球科學的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開啟了科學鑽探的先河,證明了實施深海鑽探,獲取洋底的沉積層和基巖樣品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玄武巖

莫霍面鑽探計劃告終後,深海鑽探計劃開始了。該計劃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一項全球性大洋鑽探計劃,是在大洋和深海區進行鑽探,通過獲得的海底巖心樣品和井下測量資料來研究大洋地殼的組成、結構、成因、歷史及其與大陸關係的一項海底地球科學研究計劃。

「格洛瑪·挑戰者」號鑽探船

該計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深海鑽探取得的大批資料彌補了近代地質學在深海地質方面的空白,驗證了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提供了中生代(2億年)以來古海洋學的第一手資料,極大地推動了海洋地質學的發展,對近代地質理論和實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深海鑽探工作開始於1968年,在幾年的時間了,格羅瑪挑戰者號鑽探船在世界各個大洋進行了廣泛的鑽探和取樣。深海鑽探證實,深海沉積物由大洋中脊向兩側由無到有,由薄到厚,深海沉積物最老年齡不大於1.7億年,證明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質上湧的通道,上升的地幔物質冷凝形成新的洋殼,並推動先形成的洋殼向兩側擴張。

海底擴張

深海鑽探計劃後,人類又實施了大洋鑽探計劃。大洋鑽探計劃(ODP)是1985年至2003年實施的,通過鑽探取得的巖心來研究大洋地殼的組成、結構以及形成演化歷史的國際科學合作鑽探計劃。這是一項通過在大洋底部鑽探以進入地球內部採集洋底沉積物和巖石樣本進行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項目,是深海鑽探計劃(DSDP)的延伸。

1998年春,中國正式加入ODP,成為第一個「參與成員」。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汪品先院士等提出了大洋鑽探建議書「東亞季風歷史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影響」,作為ODP第184航次,於1999年春天在南海順利實施。作為中國海的首次大洋鑽探,184航次是根據中國學者的思路、在中國學者主持下、以中國人佔優勢的情況下實現,無疑是我國地球科學界的一大勝利,標誌著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這次深海探測取得如下成果:(1)在不同時間尺度上建立起了西太平洋區迄今為止最佳的深海地層剖面;(2)揭示了氣候周期演變中熱帶碳循環的作用;(3)查明東亞季風演變的深海記錄;(4)為研究南海盆地演化提供了沉積學證據。

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是以地球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計劃打穿大洋殼,揭示地震機理,查明深海海底的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氣水合物,理解極端氣候和快速氣候變化的過程,為國際學術界構築起新世紀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平臺,為實現深海新資源勘探開發、環境預測和防震減災等實際目標服務。它將為我們人類了解海底世界、研究地球變化、勘探各種資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和生物資源等)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地球號」是日本製造的世界最大深海鑽探船。它能夠在大地震發生等區域進行高深度鑽探作業,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艘」多功能科學鑽探船。據報導,「地球號」鑽探船已成功鑽探至海底3260米深度,打破了之前的記錄。

「地球號」鑽探船


NO3. 大陸科學鑽探的歷史及成就:

A. 科拉超深鑽

科拉超深井是前蘇聯於1970年在科拉半島鄰近挪威國界的地區開始的一項科學鑽探,其中最深的一個鑽孔SG-3達到12,26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大陸科學鑽探井。

科拉半島超深鑽

科拉超深鑽起於美蘇爭霸。當時,前蘇聯出於與美國競賽和科研的目的挖掘了這口井,是冷戰期間最奇怪的一種競賽。科學家在1970年開始勘探,試圖打敗美國,先探測到莫霍面。

科拉超深鑽於1970年5月24日開鑽,1979年6月鑽進深度達9583米,打破美國記錄;1980年7月,鑽進深度達到10000米;1983年,達到12000米,舉國歡慶近1年,1984年恢復鑽井;1984年9月,鑽進深度達到12066米,但是當時發生了嚴重的事故,5000米鑽杆斷落井下,從12000米開始,每鑽進一米都舉步維艱,到1989年,鑽進深度達12262米時終孔。

B. 德國超深鑽

德國大陸科學鑽探計劃(KTB鑽)位於巴伐利亞州,其目的是通過施工科學超深井獲取地學信息,進行關於地殼較深部位的物理、化學狀態和過程的基礎研究和評價,以了解內陸地殼的結構、成分、動力學和演變。

德國KTB超深鑽

1977年提出,經過10年考察、論證、選址,於1987年9月18日至1989年4月4日完成先導孔(4001米)施工;1990年10月6日至1994年10月12日完成主孔(9101米)施工。

來自12個國家400多位科學家共執行了200多項地學研究項目,弄清了深部巖層中地震反射體的本質,證實地表或淺層進行地震法研究的結果不能用於深部。

對於大陸科學鑽探來說,1996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一年。1996年2月由德國、美國和中國發起成立了「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至今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團體加入該計劃。

C.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的成就:

此後,在ICDP的資助下,中國先後實施了中國東海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青海湖科學鑽探工程和松遼盆地科學鑽探工程。

(1)東海科學鑽探1井

中國東海大陸科學鑽探1井是我國第一口大陸科學鑽探井,該項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是許志琴院士。

中國東海科學鑽探1井地理位置位於江蘇省東海縣,大地構造位置位於蘇魯-大別超高壓變質帶內。蘇魯-大別超高壓變質帶是華北、揚子兩大板塊匯聚、碰撞的產物,是研究大陸動力學的絕佳素材,所以這裡是眾多地質學家關注的焦點、研究的前沿。

鑽探現場--位置--科學家

該工程的總體思路是運用現代鑽探的高新技術,通過連續取芯,原位測試,進行全方位的多學科的三維動態研究。解決板塊會聚邊界的深部動力學及現代地殼作用等關鍵科學問題,建立亞洲第一個地下長期觀測實驗站。目的是揭示大陸板塊匯聚邊界的深部物質的組成與結構揭示超高壓變質巖的形成與折返的過程與機理;建立結晶巖地區地球物理理論模型和解釋標尺;探索地下的生物圈和水圈。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於2001年6月開鑽,2005年4月竣工,鑽進深度為5158.48米。

該工程成果十分豐碩,通過對東海科學鑽探1井巖心取樣分析、研究測試,首次在建立高壓-超高壓變質帶上見了由巖性、構造、地球化學、氧同位素、構造變形、礦化、巖石物性、測井、地震VSP、地下流體和微生物等60條剖面組成的系列「金柱子」。

同時,在不同巖性的巖石中發現了「柯世英」、「金剛石」包體,通過研究,地質學家揭示了蘇魯-大別超高壓變質帶的形成機理:認為兩大板塊匯聚碰撞時,揚子板塊俯衝到華北板塊下部,在俯衝過程中,地表的物質、甚至深部物質(如下地殼、上地幔)同樣也捲入了其中,向下運移到地表100公裡以下,在高溫高壓作用下形成超高壓變質礦物,這些礦物而後又折返回地表。從而建立了高壓-超高壓變質帶陸-陸碰撞俯衝折返模式。

(2)「松科2井」

「松科2井」是目前亞洲最深的大陸科學鑽探井,首席科學家是王成善院士。

「松科2井」地理位置位於黑龍江省安達市,構造位置位於松遼盆地,它是全球第一口鑽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大陸科學鑽探井。「松科2井」於2014年開鑽,鑽進深度為7018米。松遼盆地作為研究對象,特點突出,面積大、地層沉積厚度大,是研究白堊紀古環境、古氣候的絕佳場所。

鑽探現場--位置--科學家

截止目前,主要取得了如下進展:

(1)發現松遼盆地深部清潔能源(乾熱巖)具有良好的勘探開發前景,深部具備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的開發潛力;

(2)建立了白堊紀重要地質歷史檔案,發現白堊紀氣候變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捕捉到白堊紀陸相氣候劇烈波動的重要信息,這對進一步研究和預測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意義重大,同時為白堊紀晚期的生物滅絕事件提供了依據。

(3)發現了松遼盆地多次、短期海侵事件的新證據,提出了白堊紀海侵事件是有機質富集和烴源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新認識,豐富了白堊紀陸相生油理論。

(4)初步建立完整的松遼盆地陸相地層標準剖面,為開展區域性和全球地層對比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陸相「標尺」。

(5)揭示了松遼盆地深部地質構造特徵,發現了古大洋板塊俯衝、聚合的深部證據,構建了盆地演化新機制,為松遼盆地成因再認識及深層油氣勘探提供了理論指導。


NO4. 未來入地工程的發展方向

(1)在地下空間利用方面,利用鑽探、物探、化探、遙感等多種手段,開展地質調查工作,摸清地下信息,給淺部地球做一次體檢,摸清地下的地質情況,為地下空間規劃提供第一手資料。

(2)在拓展找礦空間,保障資源安全方面,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礦山的開採範圍在0-1000m,利用深部鑽探、物探、化探、遙感等多種手段,建立深部找礦模型,了解地下1000-3000m範圍內的資源狀況,拓展第二找礦空間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3)在地質科學研究方面,繼續實施大於5000m的深部鑽探工程(如東海大陸科學鑽探1井、「松科2井」),解決資源、環境、災害等重大地質科學問題同樣仍然是未來「入地」工程的重點和發展方向。而且任重道遠。

夢想起航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人物 | 呂慶田:探向地球深部
    幾十年來他奔走在祖國大地瞄準地球深部用儀器、頭腦和心力去觀察、探究深入理解成礦過程拓展資源勘查深度推動勘查技術創新 1981年,在老師的建議下,懵懵懂懂的他來到了長春地質學院,開始了應用地球物理專業的學習。1988年碩士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從一名實習研究員幹起。從此,便是大半生無怨無悔地付出。
  • 地球深部探測 了解地球內部奧秘
    19世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遊記》描寫了人類到地球深部進行探險的故事,與《地心遊記》中對地心熔巖、火焰等新奇想像相比,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真實了解還遠不夠豐富。科學家們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利用深地震反射技術如何得到地球深部的結構圖像?
  • 中國地科院將創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嚴光生在會上指出,「建設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總要求,是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 我國成立地球深部探測中心 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
    【每日科技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29日成立。該中心將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創新地球科學理論;開展深部地質調查,拓展能源、資源和國土資源利用空間;搭建深部探測平臺,培養人才,促進國際交流。
  • 馮夏庭:向地球深部進軍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光明訪名家】暑假,東北大學校園寧靜祥和,實驗室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幾個青年人緊張地布置裝置,儀器旁研究人員緊盯顯示屏上跳動的數字不停記錄……記者穿梭於實驗室之間,終於在走廊裡找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馮夏庭教授。
  • 打開地球深部通道
    它就像母親的搖籃一樣承載著人類的發展,其蘊藏的豐富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然而,地球有它自己的「怪脾氣」,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等,這些「怪脾氣」讓人類損失巨大,也讓人類望而生畏。  由於地球內部巖層、水層、溫度、壓力等千變萬化,迄今為止,人類對地球內部仍知之甚少。科學家可以通過通過向地下鑽進深孔獲取地殼巖石實物資料,從地殼內部取芯鑽探來打開探秘地球深部的通道。
  • 【光明日報】馮夏庭:向地球深部進軍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暑假,東北大學校園寧靜祥和,實驗室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幾個青年人緊張地布置裝置,儀器旁研究人員緊盯顯示屏上跳動的數字不停記錄……記者穿梭於實驗室之間,終於在走廊裡找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馮夏庭教授。步履匆匆的馮夏庭,行動快語速也快,「我們搞科研的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只有完成項目的時間節點」。
  • 蘇聯的地球望遠鏡計劃——科拉超深鑽的故事
  • 聚焦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成果
    新中國幾代科學家都在夢想著中國能夠重放「四大發明」的榮光。  4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成果匯報交流會,即將完美收官的專項碩果纍纍,讓我們自豪地看到:地球深部探測,中國與世界同行。  在地質春天裡,開啟中國深部探測新時代  中國的深部探測項目,啟動於地質事業春風浩蕩的季節。
  • 到地球深部找答案(關注·探秘「三深」·②深地)
    中國地質科學院供圖  與儒勒·凡爾納在19世紀科幻名著《地心遊記》中對地心熔巖、火焰等新奇想像相比,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真實了解還遠不夠豐富。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了,卻還難以『入地』,」董樹文說,目前人類的直接鑽探最深只有12公裡,與6000多公裡的半徑相比,僅僅只是地球的表皮。
  • 這三大數學猜想與M理論相結合,或能實現人類穿越時空的古老夢想
    正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描述的那樣,我們所處的「四維空間」之外存在著更多的空間,只要具備足夠的條件,人類不但可以自由地暢遊宇宙,還可以自由地來回穿梭於「平行宇宙」。更有人大膽的假想,當我們這個宇宙毀滅之時,那些原本捲縮到極小的「平行宇宙」會快速地舒展開來,人類有機會逃到「平行宇宙」。不過,這樣的假想雖然由嚴密的邏輯推出,但目前無法證明,暫時當作一個笑談就好了。
  • 楊文採院士:人類能上天下海,卻難以入地13公裡
    這指的是對於地球深部鑽孔探測的直線縱深距離。天上,人類的飛行器已經能在距地球 38 萬公裡外的月球和 5500 萬公裡外的火星著陸,馬斯克私人公司 SpaceX 研發的載人飛船不久前剛剛成功將兩位太空人送達 400 公裡外的國際空間站。
  • 向地球深部進軍 | 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然而,由於地球深部充斥著堅硬的巖石、處於高溫高壓極端環境,人類對地球深部的認知還非常膚淺,遠沒有達到對太空和深海的認識程度。
  • 向地球深部進軍|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然而,由於地球深部充斥著堅硬的巖石、處於高溫高壓極端環境,人類對地球深部的認知還非常膚淺,遠沒有達到對太空和深海的認識程度。
  • 探測地球深部:看如何給地球做「CT」
    探測地球深部:看如何給地球做「CT」 人類有一個「毛病」,總想窺視物體內部的結構。用大刀切開一個西瓜,綠皮紅囊黑子的排布就一目了然了。人體不是西瓜,不可隨意切開,因為碰一碰肉體中的神經,也常常令人痛苦難堪。
  •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向地球深部進軍!中國鈾資源科學探測最深孔開鑽
    「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項目是核地質系統向深部找礦進軍的一大戰略舉措。」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項目總負責人李子穎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的實施對獲取深部地質結構和鈾多金屬成礦信息,全面提升核地質深部探測技術和鑽探工藝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相山礦田作為我國最大的火山巖型鈾礦田,對我國鈾資源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中國地科院地質專家解讀:為什麼困難重重也要進行特深科學鑽探
    特深科學鑽探是當今世界各大國競相開展的大型科學探索活動,是體現國家整體科學技術實力的代表性工程,也是「上天、下海、入地、登極」四大人類科學夢想中難度最大,迄今進展最慢的科學工程。這是一項耗資巨大、時間漫長、風險極高的工程。
  • 甚大望遠鏡深入觀測獵戶座星雲
    甚大望遠鏡深入觀測獵戶座星雲 發現大量褐矮星及獨立的具有行星質量的天體 2016-07-15 科技日報 張夢然 (VLT)日前對獵戶座星雲的中心展開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入的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