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為何會發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範能力?地震發生後又怎樣將損失降到最低?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人類對地殼結構了解不夠,進而難以深入研究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突破地震預測的科學難題,」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說。

  張曉東介紹,「透明地殼」就是要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特別是主要地震帶的深淺結構和斷層活動習性,把地下搞清楚。「這就好比給地球深部『做CT』,讓看不見的地殼逐漸變透明,進而從中尋找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CT」如何做,原理如何?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建平介紹,地震被認為是瞬間照亮地球內部的明燈。由於地球內部物質的物理性質不同,其密度、磁性、電阻率以及地震波穿過時的傳播速度和衰減特性存在差異。地震波在地下介質中傳播時會發生反射、折射和透射,儀器接收到這些帶有地球內部信息的信號,經過複雜的科學處理以後,就會得到地下結構,包括地下三維介質的物性、電性、磁性等圖像,科學家在此基礎上就能開展深入的地震科學研究工作。「通過觀測不同傳播路徑的地震波速變化,獲得地球內部結構圖像,其原理與醫學中的CT成像類似。」

  我國在內陸採用氣槍震源在水中激發地震波的方法獲取地球內部結構信息和連續、高精度介質變化圖像。目前,地震科研人員已經在全國建立了4個人工氣槍震源實驗基地,未來還要建設6個人工氣槍震源實驗基地。

  實施「透明地殼」計劃後,我國將建立中國大陸殼幔三維精細結構模型,獲得地殼介質物性隨時間變化圖像,查明約200條活動斷層空間展布和活動性參數,獲得綜合地球物理場及時間變化圖像。

  張曉東說,想了解清楚地下變化情況,僅有靜態的「透明地殼」還不夠,需要有高密度的綜合地球物理場動態觀測結果。我國還將利用GPS、水準、重力、地磁觀測網絡,監測獲取中國大陸三維地殼運動圖像和地表重力場、巖石圈磁場變化圖像,為強震中長期危險地點預測提供依據。

  詳細解剖已發生地震,提升對強震孕育發生機理的科學認識

  「透明地殼」是「解剖地震」的基礎,前者提供大的地殼構造和結構背景,後者主要研究地震孕育發生機理,探索地震預測方法。「你去醫院看病,有了檢查的『片子』,醫生才能據此分析病情。」張曉東說。

  吳建平介紹,「解剖地震」計劃最終目標是對已發生的地震進行詳細解剖,對典型強震進行全面深入的綜合研究,建立典型強震的科學樣本。「世界上大多數的大地震屬於板緣地震,而我國很多是大陸內部地震,其強震孕震機制和前兆機理存在差異。『解剖地震』能夠發展和提出適用於中國大陸強震發生的機制和模型,其相關研究成果,還能為中亞等大陸內部地震多發國家提供借鑑。」張曉東說。

  國際上主要國家都開展了構建區域動力學模型和地震綜合預測研究方面的工作。比如,美國通過25年的持續研究,建立了加州地區強震孕育發生的概率預測和動力學模型。我國地震預測研究始於1966年,經過多年探索,我國發展了中國大陸地震的活動地塊理論,並在川滇地震多發區建設了地震監測預報實驗場。「解剖地震」計劃完成後,我國將完成對海城、唐山、汶川和玉樹等地震的深入研究,並構建相關地震孕育發生模型,提升對強震孕育發生機理的科學認識。

  我國對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地球化學和地質學等海量觀測資料,開展數據同化處理工作,結合以往研究成果和大震案例,提取相關參數,構建基於大數據的地震孕育發生的物理過程,研發基於超算技術的相關計算方法和軟體庫,開展地震數值模擬實驗與檢驗,同時也探索人工智慧等地震預測新方法。

  張曉東說,實施「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還存在一些技術難題。比如,地球結構的探測精度與觀測站的密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對探測目標的高精度精細探測需要更高的觀測密度。目前,我國地震臺陣探測布設的站間距在35公裡左右。要開展密集觀測,獲得更高解析度的地殼結構,臺站觀測密度還要加大。此外,大地震樣本少,時間久遠的震例觀測資料的解析度、精度、完備性、連續性等都難以滿足研究的需求。

  建設國家地震科學大數據中心,顯著提高城鄉抗震能力

  地震是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的自然現象,即使將來科技發展到能夠準確預報地震的程度,人類也無法阻止大地震的發生。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就要做好地震信息服務和提升地面建築的抗震能力。

  「以前,我們只能在地震發生後提供發震時間、地點和震級信息,俗稱地震三要素。現在我們還要提供其它地震學參數,例如震源機制、地震矩、應力降、震源破裂過程等信息,為政府和公眾提供參考。」張曉東說。

  地震科技創新工程的「智慧服務」計劃,旨在提升我國的地震信息服務水平。據介紹,我國將建設地震科學大數據中心,構建防震減災信息從雲到端的智慧服務體系,重構業務信息化流程,包括地震預警和速報、災情評估和速報、地震區劃精細服務、建築物抗震能力、地震科學知識普及、抗震救災等信息,產出相關服務產品,提高地震數據和產品在線存儲、計算和服務能力,實現信息資源的集約化。

  「國家地震科學大數據中心將匯集涵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大地測量和地質學等學科領域的觀測數據,形成全國統一、分布管理、合作共享的地震數據資源體系,服務國防、核電、水利建設,服務城市重大基礎設施、高速鐵路安全。」張曉東說。

  地震損失降至最低,要做到地震發生時免遭破壞,或者即使造成一定程度災害也具備高效可恢復性。這就需要了解地面建築結構特點,加強抗震能力設計。「韌性城鄉」計劃就是以「地上結實」為主要目標,確保重要建築和生命線工程在強震襲擊後可以在短期內恢復功能,顯著提高城鄉抗震能力。

  據介紹,我國將率先建成10個示範韌性城鎮。將科學評估全國的地震災害風險,採用並創新世界上最先進的抗震技術提高城鄉的可恢復能力。同時,開展隔震與減震技術、搖擺結構體系、自復位結構體系、可更換構件結構體系研究,為韌性城鎮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相關焦點

  • 探測地球深部:看如何給地球做「CT」
    探測地球深部:看如何給地球做「CT」 人類有一個「毛病」,總想窺視物體內部的結構。用大刀切開一個西瓜,綠皮紅囊黑子的排布就一目了然了。人體不是西瓜,不可隨意切開,因為碰一碰肉體中的神經,也常常令人痛苦難堪。
  • 科技創新人物 | 呂慶田:探向地球深部
    向地球深部進軍 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學術積累,呂慶田及其團隊取得了豐碩成果,收穫了不少榮譽。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他帶領的深部資源探測研究團隊入選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團隊。
  • 給地球做「CT」
    地球物理,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物理原理來研究地球,通過利用地球內部結構的物理屬性差異來研究其內部構造,使用儀器設備給地球做「CT」。       怎麼給地球做「CT」?       另外,深部地球物理還會討論地球深部的局部異常。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原標題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為何會發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範能力?地震發生後又怎樣將損失降到最低?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地球深部探測 了解地球內部奧秘
    19世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遊記》描寫了人類到地球深部進行探險的故事,與《地心遊記》中對地心熔巖、火焰等新奇想像相比,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真實了解還遠不夠豐富。科學家們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利用深地震反射技術如何得到地球深部的結構圖像?
  • 我國成立地球深部探測中心 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
    【每日科技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29日成立。該中心將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創新地球科學理論;開展深部地質調查,拓展能源、資源和國土資源利用空間;搭建深部探測平臺,培養人才,促進國際交流。
  • 中國地科院將創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嚴光生在會上指出,「建設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總要求,是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 黃大年: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世界科技的競爭,往往沒有第二,只有第一。地球深部探測技術,也是如此。地球深部還隱藏著多少秘密?這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一個國家的戰略需求。西方發達國家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已經完成一輪深部探測,牢牢佔據了地質科學領域的制高點,而我國在本世紀初才剛剛起步。國家戰略的推進,需要一批科技領軍人物,需要一批戰略科學家。
  • 馮夏庭:向地球深部進軍
    向地球深部進軍,越深入就越危險。最常見的就是施工誘發的巖爆,嚴重的可達震級4.6,釋放的強大能量,可以讓一顆小小的石子瞬間變成「子彈」。馮夏庭說:「工程建設不斷向地球深部走,巖爆等災害問題不僅耽誤工期,還傷人、傷設備,破解這些難題,就是我們的職責。」1982年,來自安徽潛山農村的馮夏庭,考入東北工學院採礦專業。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
  • 【光明日報】馮夏庭:向地球深部進軍
    向地球深部進軍,越深入就越危險。最常見的就是施工誘發的巖爆,嚴重的可達震級4.6,釋放的強大能量,可以讓一顆小小的石子瞬間變成「子彈」。馮夏庭說:「工程建設不斷向地球深部走,巖爆等災害問題不僅耽誤工期,還傷人、傷設備,破解這些難題,就是我們的職責。」 1982年,來自安徽潛山農村的馮夏庭,考入東北工學院採礦專業。
  • 中國科學家黃大年 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中國,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從事的是給地球做CT的工作,通過探測技術,能夠快速掃描海面以下很深的區域,無論是礦藏還是潛艇部隊都逃不過他的法眼。  7年前,當他離開旅居18年的英國回到中國,有外國媒體報導稱:「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
  • 人造「地震波」給地球做「CT」
    空氣槍  變身震源船「我」給地球做「CT」  這段時間,廈門地震勘測研究中心技術骨幹劉善虎一直在海上忙碌。  製造地震波「我」給海洋地殼做掃描  2012年,為進一步探明福建海陸過渡帶的地下構造,福建率先吹響了向海洋進軍的號角,開始實施「臺灣海峽西部地殼深部結構探測」項目。2013年,福建省地震局成功設計研發了我國地震系統第一套船載式氣槍震源系統,開始在「延平2號」上使用。
  • 他是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是讓美航母艦隊後退100海裡的人!
    他是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是讓美航母艦隊後退100海裡的人! 黃大年正在為學生授課 他,選擇了母校吉林大學 做全職教授
  • 到地球深部找答案(關注·探秘「三深」·②深地)
    該圖為深部探測三維展示圖,展示了中國深部探測的三維立體探測方法技術,從上到下依次是空中的無人機航磁探測,地面的電、磁、震探測和地下的深部鑽探取樣探測。  董樹文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他現在一個更引人注意的身份,是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以下簡稱「深部探測」)專項首席科學家。深部探測,這項中國地學史上最大的科學項目,代表著當前我國地球深部研究的最高水平。
  • 向地球深部進軍!中國鈾資源科學探測最深孔開鑽
    12月15日,我國鈾資源探測領域設計施工的最深孔——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開鑽儀式在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相山鈾礦田順利舉行。 「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項目是核地質系統向深部找礦進軍的一大戰略舉措。」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項目總負責人李子穎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的實施對獲取深部地質結構和鈾多金屬成礦信息,全面提升核地質深部探測技術和鑽探工藝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相山礦田作為我國最大的火山巖型鈾礦田,對我國鈾資源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南科大景志成團隊在地球深部碳循環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副教授景志成團隊及合作者在地球深部碳循環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上在線發表。碳是構成地球生物和化學能源的基本元素,亦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
  • 打開地球深部通道
    【科學向未來】  作者:曹龍龍;王穩石(松科二井鑽探技術團隊的核心技術人員;松科二井工程指揮部鑽井工程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46億年前,地球誕生了,它內部有地核、地幔、地殼結構,外部有水圈、大氣圈和磁場。
  • 人工地震是為了給地球做「CT」
    今後我省將進行多次人工地震施工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測定,1月6日2時00分在我省南陽市新野縣(疑爆)發生2.1級地震。河南省地震局回應稱,這是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為了開展河南省地震構造探查項目而進行的一次人工地震施工作業。    「人工地震」會不會造成啥影響?不少群眾問道。
  • 向地球深部進軍 | 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然而,由於地球深部充斥著堅硬的巖石、處於高溫高壓極端環境,人類對地球深部的認知還非常膚淺,遠沒有達到對太空和深海的認識程度。